《今日中国》:记录中国55年社会历史变迁

(1952-2007年)

《今日中国》曾以《中国建设》为刊名报道中国近40年,按照创办人宋庆龄遗愿,1990年更名为《今日中国》。无论是过去的《中国建设》,还是今天的《今日中国》,都与中国的时代脉搏息息相通。她以独特的生活化视角,展现了中国日新月异的变迁。55年的《今日中国》,与中国的历史与发展并肩同行。

50年代:名人记大事
60年代:自力更生
70年代:生机初现
80年代:改革开放
90年代:融入世界
新世纪:科学发展

90年代:融入世界

进入90年代,改革开放的成果已经初步显现,中国不仅取得了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与世界的联系也更加密切。作为新崛起的东方大国,中国在世界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改革系列报道

本刊从20世纪80年代未到90年代初,推出了“长江”系列和“省区市”系列,系统地把中国内地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当时重庆尚未设直辖市)和长江系列对外报道了一遍。“省区市”报道的内容大体包括基本情况、该省(区、市)的特点、经济发展的情况、旅游资源等等。报道发出去之后,产生了较好的效果,一些外商按图索骥,找到这些省(区、市)去投资办实业了。

在1998年,中国改革开放20周年之际,本刊推出了系列报道,较为全面回顾了这场变革。下面这段文字就选自这次报道中的一篇文章。

(刘桂仙:一个60多岁的老太太。18年前,当属于她自己的饭馆终于开业的时候,连她也没想到,一下子就成了改革开放后北京第一个从事餐饮业的个体户。如今,这样的饭馆已经到处都是了。)

我办餐馆,房,就用自家的住房,一房两用:工,也用的是自家人。那时候办餐馆,不比现在,难呀!首先就是没钱,为了餐厅开张,东挪西借了几百元钱,对我们来说这可是天文数字,想想要是当初餐厅赔了……真是后怕呀!其次是没东西,现在想要什么,拿钱去买就是了,那个时候是计划经济,东西都是定量供应,有钱也不能卖给你。开餐馆要的是肉、蛋、菜、鱼,要想买到,就得出北京。我每天常常四五点钟就起床,来回折腾半天,买到的东西也只够餐厅的一顿晚餐。

不过当第一也是有好处,引来不少国内外记者,他们的好奇给我招来了不少生意,大约有74个国家的大使、参赞来过,当年要在我这里吃一顿饭可不容易,最长的一次是提前48天预订的。
18年了,如今家大业大……我今年65岁了,还有一个没实现的愿望就是买个送餐车,谁想吃饭就给谁送去,让顾客不用花很多的钱就能美美地吃上一顿。

——摘自《我的故事》,刊于1998年第12期

浦东开发

自1990年4月18日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李鹏在上海宣布开放开发浦东之日起,这块土地用了十几年的时间,就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写下了最为灿烂辉煌的篇章。在浦东发展的这些年中,本刊对它的关注从未停止过。浦东开发10年之际,本刊的特稿回顾了浦东10年的发展历程,详述了外商和百姓眼中的浦东。

经过10年的开发建设,这个曾经一片旧房简屋、苇塘阡陌之地变成了国际商贾云集、高新产业荟萃的繁荣之处,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一个重要窗口,也是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标志之一。

自从1993年代表德国FESTO公司来上海浦东选址设厂以来,裘华徕就再也没离开浦东。他说:“如果现在要我重新在中国选址,我还会选在浦东。”

正像很多从没到过美国的中国人都知道美国有个纽约一样,相当多的外国人在来中国之前都听说过上海,却不知道还有个浦东。但他们来到浦东以后,就会被这里所发生的巨大变化所吸引,也会为这里的高速发展和无穷的机会而激动。

——摘自《浦东开发开放10年》,作者瑞波,刊于2000年第4期

见证港澳回归

1840年英国殖民主义者通过鸦片腐蚀中国人民的肌体,毒化中国人民的灵魂,运用炮舰轰开了中国的国门,并一步步地侵占了整个香港地区。中国人民和中国历届政府概不承认强加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不平等条约,自英国殖民主义者占领香港之日起,就一直为收复香港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斗争,以雪洗民族耻辱,实现国家的统一。但在旧中国,这只能是梦想。1997年7月1日,中华民族为奋斗了150多年的香港回归,终于得以实现。百年国耻,一朝洗雪。多年来,本刊一直关注香港的变化,发出了大量报道。仅1997年,就刊出许多有分量的文章,并开辟了一个“香港史话”专栏,通俗地介绍香港问题由来等读者感兴趣的话题。

《中英联合声明》的签署仪式,总共只花了15分钟,但它的谈判是漫长且艰苦的。本刊记者目睹了整个签字仪式,并发回了《历史性的十五分钟》的现场报道。现摘取一段刊载如下。

1984年12月19日,将是一个值得人们永远纪念的日子载入世界史册。下午五点半,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主任邓小平,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李先念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笑容满面地来到人民大会堂西大厅,参加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的签字仪式。赵紫阳和撒切尔夫人分别坐在铺着墨绿色绒布的长桌后面,他们面前插有中英两国国旗。两位政府首脑签字的时候,会场一片肃静,只听到几十名中外记者不停地按动相机快门的咔嚓声。他们不只是在报道新闻而是在记录历史。签字完毕,专程来北京观礼的一百零一位香港各界人士,热烈地鼓起掌来。两位首脑站起来,互换了签字文本,然后热烈握手,互敬香槟酒,表示祝贺。联合声明圆满地解决了中国在1997年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的问题,也为香港长期繁荣和稳定奠定了可靠的基础。中英两国友好合作关系揭开了新篇章。

——摘自《历史性的十五分钟》,作者王永耀,刊于1985年第3期

与英国开展香港问题谈判不久,澳门问题也提上了日程。澳门问题与香港问题不完全一样,葡萄牙通过逐步占领的方式最终占据了澳门,但中国对澳门始终拥有完整的主权。本刊始终关注澳门问题,在它回归之前,回归两周年,以及回归庆典,都派出记者到澳门实地采访,刊出了大量有关澳门的报道。

1999年12月20日零时,珠江与南海连接处,全世界的目光聚焦于澳门新口岸一座形似中式大灯笼的场馆。伴随着雄壮的《拥军进行曲》,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在雷鸣般的掌声中,国家主席江泽民庄严宣布:中国政府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这一刻,让中国人等了446个秋去春来。

20日凌晨,掠过澳门的海风,吹去的是4个多世纪的历史风尘。澳门因此而沸腾。笔者所到之处,满眼是国旗、区旗,满眼是“回归燕”和灯笼,欢颜和歌声。

——摘自《澳门回归现场亲历》,作者李富根,刊于2000年第1期

2007年,香港回归十周年之际,本刊4名记者走进香港,近距离体察香港回归以来的变与不变。本刊还以专刊的形式,对香港回归10年来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进行了全面的回顾。

“香港之死”、“难以消化的‘大包外卖’”……香港交易所执行总监罗文慧(Henry Law)清楚地记得十多年前来自西方的报道香港回归时的“热词”,这也成为港人当时的“集体记忆”。

一个富有戏剧性的变化是:2006年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在香港上市,90%以上的买家是外国基金。“资本都是追逐利润的,如果香港已死,这些资金还会投过来幺?”罗文慧说,“回归十年,香港的发展让西方乃至世界的思维已经发生了改变。”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中国不仅使香港的金融自由在本质上完整地保留下来,而且香港的地位比十年前更重要了。”在港交所工作了18年的罗文慧,更愿意用数字来说明问题:2005年,香港联交所的融资额在亚洲市场之中排第一位,居世界第四位。截至2006年11月,香港联交所的融资总额已经超越纽约市场,跃居世界第二。2006年香港被西方称为“全球历史上接二连三的最大规模的首次公开募股的地方。”

——摘自《一同走过的10年》,作者张娟、张学英,刊于2007年第7期

国企改革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的国有企业改革,在90年代中期以后进入实质性阶段。本刊多次就国有企业改革这一主题进行报道。国有企业对于中国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和经济改革的成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改革使一部分企业焕发活力,也必将使一些企业陷入困境。正如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副主任陈清泰所说,这次改革的目的是提高国有企业的整体效益,而非救活每一家企业,那些无可救药的,最好的出路是破产。

目前,中国正在集中抓好1000家国有大型企业,长虹、春兰这样的国有企业已经具有同世界先进水平不相上下的劳动生产率,并开始发展多元化产品,明显呈现出集团化演变的趋势。在政府鼓励性的优惠政策促使下,兼并使这些国有企业迅速扩充实力,它们的眼光正转向世界。长虹的总经理倪润峰说,现在,是中国国有企业发展的最好时机。

——摘自《国有企业改革向纵深发展》,作者丁末,刊于1997年第11期

走进西部

20世纪的最后几年,中国政府把目光投向了中国的西部。西部占中国半数以上的国土面积,资源极为丰富,是国家建设的后备资源库,但由于种种原因,西部的发展远远落后于东部,甚至中部地区。如果西部长期发展不起来,不但西部的人民富裕不起来,而且整个国家的发展也会受到制约。因此,中央政府决定开发大西部。为让国外的读者了解西部,本刊加强了西部的报道。前往采访的有我们自己的记者,也有来华帮助我们工作的外国专家。下面是本刊阿拉伯文版的埃及专家侯赛因访问宁夏的文章片断,他曾荣获中国政府颁发的友谊奖。

在我得知宁夏之行的日期时,我想起了我同蒂丽之间的一次谈话。她是一个美国青年,4年多来,一直在宁夏大学担任教学工作。她和我谈到在宁夏的生活,她说,同北京相比,宁夏回族自治区的首府银川还缺少很多东西,一个外国人在那里生活,特别是一个美国人,不是很方便。我问她:“那你为什么不换到另一个城市工作呢,比如北京?”她却说,你最好留在那里,因为宁静的大自然把人们带回了失去的世界,使你远离城市奢靡的物质生活,她还说你会在和宁夏人的相处感受到快乐,最使她坚持在宁夏工作的原因就是那里的人们。 在宁夏,你可以看到不同民族的人,但是他们团结友爱,共同的家园使他们拥有同样的心灵。陪同我们这个访问团的张隽华先生是回族人,朱鹏云女士是满族人,张怀武先生是汉族人。宁夏是复杂历史的交合点──西夏王朝曾在这里建立,成吉思汗征服过这里,阿拉伯和波斯的穆斯林也来到了这里。在宁夏,你可以从不同的人所用的语言中寻出他们的根源。

宁夏回族自治区也是神奇自然的融合之地──这里有宁夏平原、腾格里沙漠和贺兰山。在融合了人类、历史与自然的宁夏。人民被视为最宝贵的财富。
我在归途的列车上问每一个同行的伙伴:“宁夏回族自治区给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大家一致的回答是“宁夏人”。

——摘自《宁夏:成就、梦想、困难》,作者侯赛因·伊斯梅尔,刊于1998年第9期

庆祝共和国五十华诞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一个新的纪元开始。用毛泽东的话来表述,就是: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1999年,新中国成立50周年。对此重大事件,本刊编辑部早在一年前就进行了策划,专门开辟了一个共和国同龄人的栏目,并在第10期推出国庆专集。10月1日白天的盛大游行和晚上的大联欢,本刊都派出了记者到现场采访。下面选取的是本刊名誉总编辑撰写的《我与新中国》的一段文字,看看这位经历了新旧两个中国的老人自身感受。

中国在经济、技术、人民生活方面前进速度和广度实在是引人注目。在我成长的旧中国,几乎没有一件钢铁制品是由国内制造的。就连钢笔尖和图订都得从英国或德国进口。被中国称为“洋油”的石油及其产品也主要是从国外进口的,甚至火柴也被叫作“洋火”。今天,中国是世界上最大钢铁、煤、粮食、纺织品生产国,包括石油化工制品在内的多项产品的产量名列世界10名。特别是实行邓小平提出改革开放政策的20年来,人民生活尤其家用电器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电视、洗衣机、冰箱、电话、空调……以前被极少数人拥有,现在已走进成千上万的城镇家庭。印象中的电视大多是黑白的,大屏幕彩电数量日增。现在90%的城镇家庭拥有洗衣机,76%的城镇家庭有冰箱,64%的城镇家庭拥有曾被当作地位和影响力象征的私人电话,20%的城镇家庭拥有空调。虽然只有4%的城镇家庭拥有电脑,但其数量在日益激增。有小汽车家庭仍然很少,但呈增长势头。这些高档消费品都是用激增的储蓄购买的,而且“中国制造”是流行标志。有些耐用品牌已打入外国市场。

以上成就只是列举了中国所取得的众多成就中的几个典型事例。当然,中国也面临着问题和困难:腐败,理想、道德观念下滑,技术发展使部分工人失业,福利体系的调整使部分人生活困难,以及伴随经济发展而来的环境问题。外国主要媒体往往单单强调这些问题和困难,而忽视了中国人民为解决问题和克服困难所做的努力。

——摘自《我与新中国》,作者爱泼斯坦,刊于1999年第10期

 

返回

地址:北京百万庄路24号,100037
电话:(8610)68996346 68326086
网址: www.chinatoday.com.cn
E-mail: news@chinatoday.com.cn
今日中国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