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中国》:记录中国55年社会历史变迁

(1952-2007年)

《今日中国》曾以《中国建设》为刊名报道中国近40年,按照创办人宋庆龄遗愿,1990年更名为《今日中国》。无论是过去的《中国建设》,还是今天的《今日中国》,都与中国的时代脉搏息息相通。她以独特的生活化视角,展现了中国日新月异的变迁。55年的《今日中国》,与中国的历史与发展并肩同行。

50年代:名人记大事
60年代:自力更生
70年代:生机初现
80年代:改革开放
90年代:融入世界
新世纪:科学发展

70年代:生机初现

70年代,是中国发生大变动的10年。1976年粉碎“四人帮”,中国社会实现了一次巨大变革。1978年邓小平提出“改革开放”的治国方针,中国社会又走上了新的前进轨道。

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中国在航天领域的探索以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拉开序幕,本刊记录了这一历史时刻。

1970年4月24日,中国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实现了毛主席的伟大号召,“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消息传来,全国上下一片欢腾。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人们聚集在收音机旁,或扩音器下面,收听公报,以及从卫星传来的歌颂伟大领袖毛主席的乐曲《东方红》。在每一个城市,成千上万的人们涌向街头,高举毛主席的画像,唱歌跳舞。锣鼓喧天,鞭炮齐鸣。“毛出席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的口号声响彻云霄。
中国人民骄傲地宣布,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成功发射大大加强了中国人民和世界革命人民的战斗力,打击了帝国主义、现代修正主义和一切反动派的嚣张气焰。

世界人民欢欣鼓舞,各兄弟党和友好国家纷纷致电毛主席、林副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祝贺中国在航天事业的良好开端。

在人造卫星环绕地球旋转的同时,中国的报章杂志公布了卫星经过各个城市的时间表。在晴朗的夜空,中国各族群众可以仰望星空,观看卫星的运行。

——摘自《欢庆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刊于1970年第7期


成昆铁路——险境变通途

成昆铁路是中国西南部一条1085公里长的铁路干线,同时也是连接中国西北部和西南部的交通大动脉的一部分. 工程始于1958年6月.四川和云南省境内险恶的地理环境对工程建设提出了很大挑战.工人们前后共建成了427座隧道和653座桥梁.在道路修好之前, 工人们和铁道兵将设备和材料用扁担挑,牲口驮和筏子载到隧道口和桥墩子上去.

一天山洪暴发引起十余米刚建成的隧道拱顶坍塌, 13名工人被困在了一段不足十米长的漆黑隧道里."同志们," 排长,共产党员罗春伟说, "我们是人民的子弟兵.如果人民需要的话,我们可以把天撑住把大地填平.我们要为党为人民坚持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凭借他们手上唯一的一只手电筒的微光,他们加固了支撑物,并不顾隧道里的空气变得越来越稀薄,不断地用湿水呢修补隧道的顶部.一天当一个连的铁道兵正在给桥安装钢梁的时候,一场暴风雨突然袭来.连长召开了一个紧急会议,"同志们,我们是停下来还是接着干?" 大家回答:"现在是分秒必争的时候,我们不能停下来.风雨的考验只会使我们更坚强."同志们很快研究出安全措施并迅速回到各自的岗位。

——摘自《崇山峻岭间的成昆铁路》,刊于1974年第7 期

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中国是联合国的创始会员国之一,也是联合国的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但是由于美国等国家的阻挠,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久未能解决。1971年,联合国大会以压倒多数通过了2758号决议,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这是一切主持正义的国家的胜利,也是全体中国人的胜利。在这一历史时刻,本刊刊载了我代表团长在联合国的发言,今天读来仍感到掷地有声。

我们一贯坚持所有国家,不分大小,一律平等;应该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调整国与国之间关系的指导原则。任何一个国家的人民都有权力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自己国家的社会制度,从而保护自己国家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权对其他国家进行侵略、颠覆、控制、干涉和威吓。我们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关于大国比小国优越,弱小民族应该从属于强大民族的理论。我们反对大国欺负小国,强大民族欺负弱小民族的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我们主张一个国家的事务应该由这个国家的人民自己管理,世界的事务应该由世界各国共同管理,而联合国的事务应该由其成员国共同管理,决不允许由超级大国来操纵和垄断这些事务。无论今天还是将来,中国决不做对其他国家进行侵略、颠覆、控制、干涉和威吓的超级大国。

——摘自《中国代表团团长乔冠华在联大的发言》刊于1972年第1期

粉碎“四人帮”

1976年,在当代中国历史上是一个重大的分水岭。这一年10月,作恶多端的“四人帮”一朝覆灭,举国欢腾。全国人民欢庆这一胜利的时刻,人们分享胜利的喜悦。

首都全城这天到处充满了团结、战斗、胜利的革命气氛。从清晨开始,一队又一队的工人、人民公社社员、人民解放军指战员、民兵、革命干部、革命知识分子、红卫兵、街道居民和各界人民群众,由各级党政军领导干部带队,抬着伟大的领袖和导师毛主席画像,高举红旗,敲锣打鼓,兴高采烈、斗志昂扬地从四面八方涌向天安门广场。十里长安大街上,欢庆胜利的人群如汹涌的潮水;雄伟的天安门广场。红旗如林,歌声震天,万众欢腾,锣鼓声、鞭炮声和激昂的口号声响成一片。

——摘自《首都百万军民隆重集会庆祝伟大胜利》,刊于1977年第1期

恋”

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雨悄然降临,预示着中国将迎来一个篷勃发展的新时期。这场春雨也浸润了人们久旱的心灵,复苏了人性。本刊是较早地涉及关于婚姻恋爱的报道的刊物之一。

1978年7月26日《北京日报》登载了该报记者所写的一篇题目叫《志同情合》的通讯,本文记述了北京标准件一厂青年女工张丽菡和同厂青年男工王正光的恋爱经过。文章发表后,在本市和外地读者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应。
北京崇文电器厂团委在团员要求下,邀请《志同情合》的女主人公张丽菡对该厂青工作了专题报告。……

1978年10月文学丛刊《十月》刊载了刘心武的小说《爱情的位置》,在全国读者中引起了更强烈的反应。……

全国各地青年读者纷纷给上述的报刊、当事人和作者写信,倾吐他们的感情和心曲。下面是一些来信的摘录。

北京电信局刘叔敏说:“关于恋爱,我很小就在小说上读到过,那时我虽然并不理解它的意思,但能隐隐觉得恋爱是一种非常高尚和幸福的事。而后来,我又认为恋爱是庸俗的事,人最好永远不恋爱。从《志同情合》中,我看到了真正的高尚的爱情。”……

甘肃省甘南军分区教导员陈杰方:“张丽菡和王正光的恋爱说明,真正的爱情并不会妨害青年人的工作而且会有利于他们健康成长。苏联著名文学家高尔基说:‘没有爱情就没有幸福。’真挚的爱情能振奋人的精神,鼓舞着人去更好地工作、生活。”……

最近又有不少关于爱情的通讯、特写、小说、戏剧在中国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上相继出现,受到青年们有声的和无声的欢呼和赞赏,他们强烈地要求这个势头发展下去,以恢复爱情在人们生活中应有的位置。这种反应自然影响到青年团组织。
  

           ——摘自《恋爱问题》,作者尤宇文,刊于1979年第1期


 

返回

地址:北京百万庄路24号,100037
电话:(8610)68996346 68326086
网址: www.chinatoday.com.cn
E-mail: news@chinatoday.com.cn
今日中国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