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小镇的大历史
依 凡 新 心
小站是位于天津市四个环城区之一——津南区东南边缘的一个小镇,距离市区25公里。小站61.5平方公里,只占津南区面积的14.6%,其中镇区面积只有3.5平方公里。很多人知道小站的名字,是因为“小站稻”。实际上,这座建镇只有一百多年的小镇曾经在中国近代史上叱咤风云。
小站和北洋时代
虽然很小,小站的建制却很有气派,镇区共有坊门和城门9个,它最初的设置是模仿京都的模样。与津南区的其他小镇道路沿河渠九曲回肠不同,小站的街道河渠是直线的,显然这是一个人工开发形成的小镇。小站地区至今还保留着前营、后营、正营、老左营、盛字营、传字营等与军事有关地名,当地人的口语中也有许多与军事有关的内容。小站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军事重镇。
小站和津南区大部分地区一样是经过多次海浸和海退,时而为海,时而为陆的海陆变迁而逐渐形成的。清同治十二年(1873),当时的北洋大臣李鸿章命淮军的著名将领周盛传负责修建新城(现属于塘沽)炮台,淮军起家于安徽,是李鸿章一手打造的。为了方便从驻地直隶县(青县)马厂到新城的交通,周盛传在天津以南的洼地上铺设了一条70公里长的大道,沿途分设驿站,20公里一大站,5公里一小站,小站镇就是其中之一。
清光绪元年(1875),周盛传率领部队从马厂移驻到小站地区,士兵装备洋式武器,并用新式方法训练,希望能够挽回清军疲软的状态。因为本是海滨沮洳(注,由腐烂植物埋在地下而形成的泥沼)之地,居人寥寥,铺肆不设,士兵的日常所需要到数十里(1里等于0.5公里)外去购置,十分不便。于是,周盛传开始在军营的南侧筑城,命名为新农镇,后来,因镇子原是小站所在地,就俗称为小站了。
可是,周盛传的部队在中日甲午战争(1894—1895)中全军覆没。战争的失败让清廷认识到先进装备与落后的军制之间的尖锐矛盾。光绪二十年(1894),清政府仿西法创制新军,聘请德国人和挪威人为教习,从组织、训练、武器等方面进行改革。1895年,袁世凯获准到小站督练新军,对军队进行了进一步全方位、大幅度的改革。1898年,英国海军司令贝思福(Charles
Beresford)在观看新建陆军作战演习后写道:“新建陆军,操法灵熟,步伐整齐,以及旗帜之鲜明,号衣之整洁,莫不处处可观。”袁世凯将军队扩编为近十万人的队伍,成为当时中国军事力量的核心。中国军队在此完成了从传统向近代的过渡,在中国的版图上也增添了“小站”两个字,1895年后的欧美各国世界地图更是将小站标明,这在全国小镇中是绝无仅有。
小站练兵为袁世凯左右全国军队形成坚实的后盾,并形成了北洋军阀集团(因袁世凯接李鸿章任北洋大臣而得名)。从1895年袁世凯小站练兵到1928年北洋军阀统治结束,33年间,掌握着中央到地方军政实权。其间,从小站走出的当到各省督军以上官职者有34人,其中包括4位中华民国总统(袁世凯、冯国璋、徐世昌、曹锟)、1位行使总统职权的临时执政(段祺瑞)。从1912年到1928年,北洋政府46届政府总理中,有9位17届总理曾跟随袁世凯在小站练兵,或在新建陆军中出任过官佐。袁世凯还曾经复辟做过83天的皇帝。
北方水稻的典范
在小站,人们至今仍对周盛传怀有感激之心,当地还有一座专门纪念周盛传的周公祠。因为周盛传培育出的产量高、米质好的小站稻,使小站一带成为中国北方重要稻作区。
小站最早种植水稻的记载见于《宋史·食货志》。人们通常把在明代负有盛名的葛沽稻视为小站稻的前身,因为葛沽距离小站仅有12.5公里。据当时的记载,葛沽稻晶莹透亮,像碧玉一样,味似琼浆。
周盛传从小站练兵开始就采取了寓兵于农的策略,积极开发小站一带的农业资源,兴修水利,传播水稻栽培技术。周盛传带着他的士兵,靠着双手挖出了整个津南的水利系统和数万亩的良田,把小站变为京畿稻米的主要供应源地。
小站稻的高品质主要得益于小站地区的资源环境。小站位于海河流域,多年经河水冲刷淤积而成的黑粘土地,容易渗水,最适合种稻。南运河河水甜而软,有利于水稻的生长。虽然土壤含盐量较高,但前人总结的“以水治盐,开渠引水”的水淹种稻技术将这一问题化解。小站稻当时的亩产达到了250公斤。周盛传在小站附近的会馆,修建了规模宏大的新农寺(全神庙),每年3月28日聚会,烧香演戏,盛况十分壮观。后来的周公祠就修建在新农寺旁。
1949年后,小站稻的种植技术在黄河上下游的多处得以推广,小站稻的亩产也由250公斤增加到了500公斤。2000年,小站稻继山东章丘大葱、新疆库尔勒梨之后,获得了农作物证明商标。这也是全国惟一的粮食作物地域证明商标。2002年,“津沽牌”小站米获得名牌商品称号。
2004年年底,由“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主持的天津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优质超高产小站稻新组合的研究”,使小站稻从产量到品质都获得了重大进展,亩产近780公斤,为小站稻扩大种植面积奠定了基础。
明天的中国近代历史名镇
说起天津,人们总会想到泥人张彩塑和十八街麻花;说到小站,则想到小站稻和小站练兵,然而,小站的今天和明天,同样具有迷人的魅力。
新中国成立,小站镇浓厚的文化积淀和小站人勤劳朴实的天性得到了充分的施展。60年代起,睿智的小站人就开始举办社队企业,逐步摸索“以工补农”的发展模式,取得喜人成果。经济发展步伐加快,各项社会事业不断进步,人民生活明显改善。改革开放以来,小站镇迎来加快发展的春天,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使广大农民衣食无忧;蓬勃发展的乡镇企业使全镇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大站集团连续保持着产值、利税、销售收入等四项全国乡镇企业500强的殊荣更令小站人感到自豪。全国明星小康镇等一个个荣誉称号,激励着小站人向着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目标迈进。
作为近代历史军事重镇和驰名中外的小站稻的故乡,今天的小站镇正在抓住小站练兵园项目被天津市政府列为“近代中国看天津”十二大旅游主题板块之一的机遇,力争通过三年的努力,把小站镇建成文化内涵浓厚、社会事业发展、经济基础坚实、人与自然和谐的中国近代历史名镇。讲武堂、袁世凯行辕、新军督练处、行营买卖街等遗址恢复项目将再现清末整顿武备、改革军制的历史,周公祠旅游风貌区会让人们亲身体验种稻捕鱼的田园生活,产业发展园区将成为国内外有识之士投资创业的乐土。明天,中国近代历史名镇会在“大历史”的基点上实现更大的发展、高远的腾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