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海临风话天津
武眉凌
天津,从遥远的年代走来,曾经,这片土地是汪洋一片,海陆变迁,大海一步一回首惜别后退,她的子女则露出尖尖角翘首遥望母亲渐行渐远……直到600年前,明永乐皇帝朱棣,在北京登基的同时,喜悦中想起了毗邻的“龙兴之地”,于是朱红大笔指点江山,赐天子渡河之地为天津(天是天子之意,津是渡口之意),于是,天津这位海的女儿,有了自己的名字和生日。
从此,天津一步步告别明初的渔村军寨、清朝的繁华码头,横空出世成为现代化大都市,其主要原因,源于——
天津的绿色命脉——海河
海河是一首长诗,记载着天津的兴衰变迁,它上吞九水,中连百沽,逶迤蜿蜒,东流入海,居航运襟喉,饶鱼盐之利。作为天津的发祥地和母亲河,孕育了天津的城市文明,俯瞰天津,你将会发现,天津像东方的威尼斯,是一个水上城市,枝枝杈杈都是海河的根须,纵横交错到城市的每个角落,可以说没有海河,就没有天津厚重的历史,浓郁的文化,今日的繁华……
发展海河经济,是天津市发展战略的五大举措之一。将海河建设成独具特色,国际一流的服务性经济带、文化带和景观带,发展海河经济,形成海河效应,使之成为活力四溢的世界名河。
仅两年时间,海河已洗去历史的尘埃,重新装扮后,时尚又不失典雅地呈现在人们面前。我曾在一个夕阳西下的黄昏来到海河边,正值晚霞涂抹美丽的彩虹桥,而水中的夕阳似一朵头饰点缀在桥的头顶上,那一刻,我恍如不知天在哪里,地在何方……
夕阳还未落下,银白色的日月桥却让喧嚣了一天的心情宁静下来,据说其构思是“日月同辉”,大拱面向东方,象征初升的太阳,小拱面向西,象征月亮,站在桥上,凭栏望海河美景,“天上有个太阳,水中有个月亮,我不知道哪一个更圆,哪一个更亮……”这首歌似专为此桥而写。
桥梁工程是海河两岸综合开发十大工程之一,从小听着蔡国庆“北京的桥”成长,因此对桥特感兴趣,而到了天津,更能深切地感受歌词中唱的“千姿百态、瑰丽多彩、桥连玉带……”
海河综合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的白纪元副书记介绍说,遵循市委、市政府“实施海河两岸综合开发,努力把海河建成独具特色、国际一流的服务型的经济带、文化带、景观带”的战略决策,我们把桥梁建设改造作为艺术品打造,目前已建了16座新桥梁,改造了6座老桥,海河上的桥梁由间距1.68公里改为现在的0.68公里。
钢结构桥梁是天津老桥梁的特点,几乎开启式的桥梁都在天津。这些老桥梁,也是天津历史的见证。如1906年建的金汤桥,便是开启式桥梁,天津解放时,东北野战军和华北野战军就在此会师,如今,这座多年不能开启的桥梁,被整修后已重新打开,迎接的不再是解放的号角,而是天津经济发展的新浪潮……
天津的桥像“狮子林桥”上的狮子,多得数也数不清,古典与时尚完美结合,酷似巴黎亚历山大三世桥的北安桥、宛若飘带的蚌埠桥、酷似美丽花瓣的奉化桥……一桥一景美不胜收。
天津城“因水而生”,为了让更多的人有更多的机会看到水、走进水、触摸水、亲近水,海河综合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把亲水空间塑造即堤岸改造工程列为海河开发十大工程的第二大工程,于是就有了今天数十个极富韵律感和节奏感、高潮迭起的亲水平台。
三岔口是子牙河、南运河与海河三条河流的交汇处,原名“直沽”,是长长的、绚丽的海河风景画卷中最具影响的地方,凭吊天津的城市历史遗迹,那就要首选三岔河口,只要你来到这里,立刻就会产生回到往昔的感觉,历史的烟云就会朦胧你的双眼……
三岔河口的望海楼,建于清代初期(1644——1911),当时皇帝出巡到天津时,必到此游玩居住。保存完好的望海楼教堂,是一座规模可观的天主教堂,典型的哥特式建筑,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反侵略斗争—“天津教案”,就是在这里爆发的。
以前,有着丰厚历史积淀的三岔河口,尽管名声很大,并被老百姓称作天津的“根”,却缺乏观赏性,如今的三岔河口,你可以触摸几百年前先辈们用过的缆绳铁锚,那青石砖铺的亲水平台步道,其材料是专门为海河亲水平台研制的,因为过去老天津城的地面均采用青砖立铺法,走在这“古道”上,谁能没有历史感。亲水平台码头的大台街直通水中,大台阶的石材用的是清末民初建设“耳闸”时遗留下的巨型河床条石,据说共用了3600块,我去时,正值迷人的黄昏,有垂钓者在亲水平台上悠闲垂钓,有情侣把脚泡进水里嬉戏浪漫。
海河两岸的堤岸和亲水平台,以海河两岸原有的遗存和文化建筑为蓝本,绝不雷同,各具特色,金钢桥头的亲水平台花团锦簇,与郁郁葱葱的金钢花园隔路相望,像双胞胎姐妹,金汤桥至北安桥东岸的亲水平台则用粮库的垫仓石铺砌平台和台阶,不规则的原毛石砌垒护坡,使堤岸更本真自然……
将海河建设成为活力四溢的世界名河,还有待时间,人们坐在亲水平台的休闲椅上,便可看到海河对岸的“小洋楼”,那便是有“万国建筑博览会”之称的——
凝固的音乐——天津小洋楼
毛泽东和邓小平都曾称赞“北京的四合院、天津的小洋楼”。这是对中国北方两个最大城市建筑风格最精彩的概括。天津的小洋楼建筑群,在全国乃至世界绝无仅有,这些风格迥异,弥漫着欧陆风情的西洋建筑,把一段屈辱的历史斑澜地记录下来,沧桑成今天天津特有的租界文化,使天津更具独特的魅力。
小洋楼,诞生在1860年英法联军攻战大沽口的硝烟中,那一年天津开为商埠,英、法、美三国租界相继在天津划定。而1900年八国联军的入侵,使天津又像案板上失去抵抗力的屠宰物一样,被一一瓜分。也许有人会问,本是八国联军,何来九国租界,比利时是当时的渔翁。
自1860年至1900年,英、美、法、德、日、俄、意、比、奥等国家分别在自己的租界上按照各自国家的建筑风格,建起一片一片的国中国。九国租界,既饱受了帝国主义的凌辱,也留下了建筑艺术的精华。
我曾在河北路314号航鹰博物馆里,看到俄军战地记者的日记:“中国人没有被吓倒。他们守在四面围着仿佛构成天津市内城的坚固城墙的炮枪眼后面,隐藏在城市周围成千上万的石砌小屋里,用无数快速枪、毛瑟枪、温柴斯达尔式来福枪、慢立克式步枪和鹰炮的炮弹和子弹,向正在进行中的外国人纵队射击。圆形炮弹和子弹冰雹般的落下来……”这些文字,使我在随后对小洋楼的参观中没有了叹息,那是一段特殊的历史,外国列强虽曾强占过我们的土地,却不得不佩服我们的精神。
在海河岸边有一以马可·波罗名字命名的广场,周围有一批二十世纪初建成的具有浓郁意大利风格的建筑群体,是欧洲唯一的意大利风貌建筑资源,也是亚洲最大的意大利文化蕴涵地,如今,在天津市政府和意大利伦巴第大区政府的共同努力下,开发建设成“天津海河意式风情区”。
130多栋意式风格的小样楼已基本整修,这是意大利在海外保护最大最好的建筑群,当年意大利工部局对界内建房规定极严,临街建筑的样式不准雷同,故而意租界的房屋虽风格繁多,但都纯粹是意大利式的,这些建筑的前身是天津“君不风,堆盐坨,冰山十丈高峨峨”的堆盐场地,洋楼代替盐坨,同样是“高峨峨”,而盐坨早成魂山梦影,不为人知……
前不久,意大利总统派商务部长、外交部长来天津,为天津市领导授予了勋章,以感谢他们对意式风情区的保护开发。
到意式风情区,不能不去的是梁启超的“饮冰室”,不仅为参观其纯粹的意大利风格,还因为这是名斋名著之室,是一个有故事的故居。在这个寓所里,梁启超走完了最后近十四年的人生旅途,参与了许多波澜壮阔的政治舞剧,并写下了浩繁的著述文字。
五大道上的小洋楼是特殊历史时期的产物,从它诞生那天起,就有人看重它处于租界地内所享有某些特权,纷纷来这里落户。军阀、政客、文人、清朝的遗老遗少,都曾在这里留下他们的足迹。
说起天津的小洋楼,天津市保护风貌领导小组的金彭育先生如数家珍,他不仅能很专业地介绍每栋小楼的建筑风格,还能栩栩如生地介绍发生在每栋小楼里的故事。
当他告诉你,末代皇帝溥仪到天津后,先住在张园,后来张勋复辟失败,张园之人认为皇帝没权了,开始向其索要房租,溥仪只好搬到其附近的乾园,让我更深切地感受了一次“世态炎凉”。
我最喜欢马场道上独特的疙瘩楼,是由意大利建筑家保罗·鲍尔第设计的,那自然质朴的疙瘩墙,让我想起小时候老家屋梁上的燕子窝,给人真正“巢”的感觉,特温馨,而这房子,却是英国贵族建的,墙壁上栏杆上都有贵族的族徽,虽经百年风吹雨打,却保存完好,在英国都不多见。
重庆道上的庆王府,则是一栋中西合璧建筑。是原清室隆裕太后的总管太监 小德张的私室,也是其亲自设计督建的,后来卖给了庆亲王载振。现在是天津外办办公楼。庆王载振七十二岁感怀小诗,颇令人深思:“人生若梦,往事如烟,花残叶落,别易见难,循环有数,了却夙缘,天空地阔渺渺茫茫……”
解放路,曾是租界的中心,此处的小洋楼多为早期各国在天津开设的行政、金融、贸易、新闻等机构,一条路上往来四国租界(法、英、美、德),因此此路上的建筑异彩纷呈,希腊式、哥特式、浪漫主义等随处可见。去这条路最好是在黄昏,因为现在多家银行还在这里办公,下班后,此街行人则寥寥无几,更能领略两边建筑的恢弘大气,典雅沉静,酷似上海的外滩,但又比外滩多内涵少华彩,气派不凡,风范依存。
历史古迹和文化遗产,反映着一个地区久远的历史进程和文化积淀,而建筑是最好的见证和体现,风貌建筑是天津独特的文化,也是人类能够送给大自然的最好的礼物。为此天津市政府专门成立了保护风貌领导小组。
提到天津的小洋楼,不能不提一下几个有名的大饭店。惠中饭店,记载着陈白露、方达生的故事;国民饭店,吉鸿昌被捕的地方,而利顺德大饭店,则是众多名人成功的摇篮,美国第三十一任总统胡佛曾和新婚妻子露·汉瑞住过此饭店的总统套房(当时他只是中国开平矿务局的技术顾问),张学良和赵一荻小姐初相识也是在利顺德,孙中山、袁世凯、梅兰芳等等,都以此为下榻首选。当然,这些人好多也都在天津有小洋楼。
天津的小洋楼,浸染着太多的记忆和故事,还是让我们从那一缕缕幽幽的古味中走出来吧,如果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我带你去感受——
流动的乐章——天津的道路
对于一个外地人来说,到一座新去的城市,第一印象就是这座城市的道路。我是坐火车到天津的,还未进城,已感觉天津的道路变了,前些年,只要车窗外的风景变得破烂不堪了,我就知道进天津了,据说原来铁路沿线是搬运工人、三轮车夫的聚集地、废品收购站的集中地,他们的房屋不但年代久远,而且质量很差。还有许多违章建筑,甚至有的房屋以路基作为后墙,有时伸手打开车窗就能触摸到屋顶的瓦片。而这次进津,取代已往危陋房屋的是青翠可人的绿化林带,还可看到休闲广场散步、下棋的老人,天津市容环境管理委员会的王敬威副主任介绍说:“从2004年初整顿治理铁路沿线环境工程至今,拆迁房屋664961平方米,清除了垃圾30万吨,清理废品收购点15处,从源头上根治了脏乱差,在铁路沿线两侧32米内实施绿化,新增绿量230公顷,所植苗木以大绿为主,乔灌木结合,并在人口集聚的地段绿地内设小品建筑、凉亭等。”
现代化建设要的是速度,天津快速路的建设为这座城市加速跑提供了有力保证。
1985年,天津的三环十四射适度超前,整个支撑天津的经济发展,经过20年的变迁,已经不堪重负,当时仅有不足30万辆机动车,而现在已经突破了一百万辆,为此,2003年3月,市政府作了重要批示,把快速路工程作为十大工程中的重中之重。在三环十四射基础上叠加了一层快速网,天津市城市规划设计院的王国良副院长说:“我们是从宏观和战略方面来研究城市交通,天津快速路全国首创五大系统集约建、统一规划,环境景观一并整修,街道标志如交通亭、路牌等都统一设计,总前题体现滨海城市的特点,一条路一个特色,一看那花、那树、那灯就知道是哪条路。”哦,怪不得这次来天津,一会儿感觉是到了南京,因为两边茂密的法国梧桐,一会儿又恍若北国,因为两边有笔直的青松……
我亲自感受了一下天津的快速路,原来到滨海新区需要一个半小时,现在仅需40分钟,且路边景色怡人,宛如穿行在林中景中……今日的天津真的是——
林在城中 人在景中
从2002年到2004年天津市完成绿化建设总量5826万平方米,超过了前50年建设量的总和,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这是来自园林局的数字;从去年12月至今年5月环境工程已使用资金6.6亿元,这是2004年11月才挂牌成立的城投集团的数字;污水处理方面投资17亿元完成了45万吨咸阳路污水处理厂,纪庄子污水处理厂,以B0T方式建成了津南、大港、宝坻、武清4个城镇污水处理厂;在垃圾处理方面,投资6.7亿元建成津南垃圾发电厂……
读着这一系列数字,我没感觉枯燥,我感觉到的是勃勃生机和盈盈绿意,还有决策者的气魄,劳动者的汗水。
城市公园是天津城市形象的窗口和亮点,如颗颗明珠点缀津沽大地。
穿行于600年的城市土地上,我在陶醉的同时,更为这多处美景崛起于往日垃圾上而叹服,紫云公园是国内唯一利用工业废料建造的环保型公园,原本,那里碱渣堆积已近百年,秋风吹过,白茫茫一片,如今,白茫茫的碱渣山变成了一座占地33万平方米,山体表面积为36万平方米的山体公园。
望海山公园,占地面积77公顷,主山体高约50米,采用当地电厂粉煤灰和挖湖盐碱粘土混合添筑,挖湖堆山工程可谓一举多得。
堆山公园,堆山造景完全用的是市内房屋拆迁的工程废土,山体表面覆土一米深进行绿化,现已完成绿化面积65000平方米,栽种乔木2462株,花灌木3503株,山体已基本变成绿山。
水是天津的特色,“九河下梢”是对津城的赞叹,水又是园林绿化的点睛之笔,水为天津的城市绿化装扮了舞台,按照以人为本,注重生态的原则对河道两岸进行绿化景观。截至2004年底,全市二级河道实施绿化约160万平方米,且因地制宜,体现自然和谐美,园林迵异,一步一景,仅海河亲水堤岸在绿化上就选用了330多个新品种。市区内位于陈台子河畔的下沉式景观广场,像一只翩翩起舞的蝴蝶,又似一个五色彩盘,而雨天到银河广场,看天鹅造型的博物馆如天鹅浮水,儿时常背的“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的诗句会跃然脑海,把人带回童年。
市民出门见绿,天蓝水碧,难怪天津是第一个提出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的直辖市,据说,各项指标都已达标。天津是一部读不完的画卷,让我带你离开600年的城市街道,去中上元古界和贝壳堤翻看——
地球写给人类的经典
现在流行这样一句话,叫做“五千年中国看西安,一千年中国看北京,一百年中国看天津”,因为自19世纪六七十年代到20世纪初,一大批“中国之最”皆出于天津,中国最早的电报和电话通讯、中国最早的邮政和邮票、中国最早的运营铁路……而现在我要给你谈的,不是这100年中的之最,而是18亿年来,中国乃至世界之最,它是一部巨厚的“石头记”,书写在山峦重叠的燕山南脉,书写者是人类的母亲——地球。
从市区驱车1个多小时,便会进入蓟县中上元古界国家自然保护区,来到大红峪沟,各种地质现象如天书令你百读不厌。那波浪石奇观,让你仿佛看到了亿万年前的潮起潮落,都说水火不相容,而这里火山喷发形成的杏仁和气孔,则是自然界水火并存的景象,还有那喀斯特地貌岩石形成的“小石林”,也是北方少见的景观。
中上元古界总厚度9197米,全长24公里,宽350米,总面积8.4平方公里,资源丰富,已确定为34个群58个形,记载了地球四分之一历史。李四光先生在《中国地质学》一书中称:“在欧亚大陆同时代地层中,蓟县剖面之佳,恐无出其右者。”来到中上元古界的最北端常州沟组,这里底层是太古界,26亿年的沉积,上面是元古界,18亿年前的记忆,一脚跨越8亿年,这时感觉自己除了渺小还是渺小。
从18亿年到1万多年前,时间可谓漫长,而我们从蓟县中上元古界到大港古海岸与湿地国家自然保护区,仅仅是几个小时的路程。
天津古海岸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渤海湾西岸,天津东部地区,总面积约990平方公里,共主要保护对象为贝壳堤,牡蛎滩和七里海湿地。是中国迄今为止唯一的主要以保护古海岸遗迹为目的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也是国内外罕见的三种不同类型地质体共存于一个行政区划内的特例。
首先,我们来到古林古海岸遗迹博物馆,这是一座建立在贝壳堤上的博物馆。贝壳堤是一种古海岸遗迹,它的存在表明古时的大海曾在这里停驻过。贝壳堤主要由贝壳堆积组成。天津滨海平原东部地区,分布有多道基本平行于现代海岸的贝壳堤,它们是潮汐、风浪将近海海底的贝壳搬运堆积而成。
走进贝壳堤,脚下咔咔嚓嚓作响的,是曾经鲜活的海底小动物,我几平舍不得抬脚了,耳朵贴近贝壳堤,听到的不仅是海浪的涛声,还有地球母亲谆谆的告诫,你们都是我的孩子,请和平共处、风雨共济……
牡蛎滩也是一种古海岸遗迹,它与贝壳堤一样,记述着天津与海岸的沧桑变迁,从成因上讲,牡蛎滩是死的和活的牡蛎的天然堆积体,天津地区的牡蛎滩与国外所报道的类型有很多不同之处,它主要由长重牡蛎组成,既有风浪搬来的个体,也有因超群性而互相贴附,组成坝状抗风浪的群体,这样的阵式,让我想起了抗洪抢险时的“人墙”。
七里海湿地同样是一种古海岸遗迹,它是距今一万多年以来地质时期全新世期间,天津地区海陆变迁形成的又一生动证明,七里海湿地距渤海约15公里,平均海拔0.8米,因南北长七里而得名。常年积水,芦苇丛生,苇地面积达5.5万亩,里面栖息的鸟类有100多种,很多是珍禽异鸟,七里海水域辽阔、水质优良、天然饵料丰富。这里生产的银鱼、紫蟹,明清时曾是宫廷贡品,自古就有”七里海、三宗宝、银鱼、紫蟹、芦苇草”之说。
天津贝壳堤是世界著名的三大贝壳堤之一,牡蛎滩厚达5米,至今为止还没有发现比它的堆积层更高的。七里海湿地独特的生态环境,完整的生态系统,让你遥想远古的地球家庭是多么和谐美丽。
从中上元古界,到古海岸与国家湿地保护区,我一直在默诵现代大诗人郭沫若的诗句:
地球 我的母亲
我的过去 现在 未来
食的是你 衣的是你 住的是你
我要怎样
才能报答 你的深恩
如果说,中上元古界是裸露在大地上的地质学史书,那么,国家湿地保护区则是大自然写给人类的一部美丽的童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