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1月
你现在位置:首页> 经 济

经 济

走出国门的中国银联卡 --访中国银联总裁万建华

创新之星昆明高新区
中国财经外交新姿态
成长中的中国民族品牌
巴蜀品牌保护纪实
中国县域经济:在探索中发展


中国县域经济:在探索中发展

尚 可

目前,加快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机遇。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认真研究县域经济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和困难,探索制定科学有效的应对举措,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

县域经济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单元,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它是工业经济与农业经济的结合点,也是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衔接处。因此,县域经济是集社会功能于一身的国民经济的基层经济。其地位和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中国城镇化尚处于较低发展水平,农民仍占人口的绝大多数。

中国的县制历史久远,自春秋战国以来经过两千多年的演变,县级建制的框架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已经形成相对独立的地域实体。据统计,截至2003年底,中国有县级行政区划2861个,其中市辖区845个、县级市374个,1470个县。县域国土面积约874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面积的94%,全国县域人口9.16亿,占全国人口的70.9%。2003年全国县域经济GDP为6.45万亿元,占全国GDP的55.15%。可以说,只有县域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才能实现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富裕,这是经济发展和市场建设的基本规律。

县域资源是国家资源的基本构成部分。土地、矿藏、森林、水源等自然资源大都集中在县域。没有县域资源在国家资源中的合理配置,就没有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食品业和轻工业,以矿物质为原料的重工业和新兴产业等,大都依赖于县域资源的支撑。同时,广大农村为国家建设还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资源。可以说,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生产要素主要源于县域。 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化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县域居民可支配收入与消费水平的提高,使县域成为国内最大的消费市场。截至2003年底,县域社会品零售总额占全国的50%左右,再加农民从城市购买部分,县域农村商品零售额约占全国的70%以上,县域农村还集中了全国货币流通量的60%。只有县域经济加快发展,农民收入和购买力提高,市场容量才会进一步扩大,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才会更强。

随着改革的深化和形势的变化,县域经济发展面临许多困难,一些深层次问题也逐渐显现。这些问题有的是共性问题,有的是个性问题,有的带有普遍性,有的带有特殊性。

广东大力培育县域经济,以旅游业带动其他产业。

城镇化发展滞后主要表现为,一是城镇化建设无规划,或有规划,但执行缺乏严肃性。大多数县城发展没有特色,千篇一律,千城一面;城镇盲目建设,无序建设,使县域经济的自然资源与人力资源难以充分开发和有效利用,由于不能顺利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延缓了农村城市化进程。二是城镇化水平低。据世界银行统计,1995年世界高收入国家城镇化率平均为75%,中、低等收入国家分别为60%和28%,而中国城镇化率还不到30%。到2003年底,中国城镇化率40.53%,比世界平均水平低15个百分点以上,比世界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低40个百分点。而且区域发展极不平衡,东部地区城镇化水平为44.6%,中西部地区分别为33.5%和27.7%。不难看出,中国城镇化尚处于较低发展水平,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和实现现代化目标的巨大瓶颈。

从总体上看,县域经济结构仍处于低级化水平,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造成县域经济结构单一,产业、产品雷同,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色彩难以在短期内抹掉。由于政策、机制、市场等因素的制约,县域经济结构调整短期内难以有大的突破和质的飞跃。一些原来工业基础相对较好的县(市),由于产品结构不合理,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低,近些年在市场竞争中大都转制或淘汰。一些过去的农业大县,近几年出现“高产不难高效难、增产不难增收难、生产不难销售难”的怪圈。

据统计,2003年中国县域财政总收入占全国财政总收入的20%多一点,但财政供养人口比例县域占到全国供养人口的70%。财政的刚性支出,入不敷出,这种吃饭财政的局面无力拿出资金支持县域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由于体制缺损和融资制度建设的滞后,社会信用缺失,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形成大量资金沉淀,商业银行改制、撤并经济不发达的县支行及以下机构,农信社杯水车薪独力难支,县域经济融资难的问题非常严重,县域经济缺乏有效的“输血”机制,建设资金极度缺少,县域经济难以发展。

县域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结合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运用系统科学的思想,研究县域经济的发展战略问题。从县域经济发展理论看,主要有三个理论即区域比较优势理论、区域结构优化理论和区域市场运作理论对指导县域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区域比较优势理论是县域经济的定位理论,它回答县域在周边地区乃至全球生存和发展的依据问题。比较优势理论从系统科学的角度看是县域经济的定位理论,它要解决一个子系统在大系统中如何定位的问题。按照这一理论,每一子系统只有找到自己的特色并发挥了自己的这种比较优势,才能在大系统中找到自己生存和发展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区域结构优化理论是指产业结构的优化理论。产业结构的优化是说在县域经济发展中,一些产业结构比另外一些产业结构更为优良,更为可取,因为它们标志着更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如果要向更高的经济阶段发展,就应当对经济结构作相应的调整,也就是所谓的结构优化。 区域市场运作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就是通过市场寻求和配置资源,从而实现县域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和结构优化。因此,县域经济发展中要加快城镇化建设进程,通过市场化的运作,提高农村城镇化水平,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从而推动经济发展。

从经济发展的动力看,只有坚持不懈投入、上项目、引资金,才能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当前,县域经济发展能力和综合实力的竞争越来越集中地体现为项目的竞争,谁拥有高科技含量、高市场容量、高产品质量的项目,谁就能在今后的竞争中占据主动。 当前中国国民经济处于由农业化社会向工业化社会过度阶段,“十五”期间(2001——2005)计划每年有4000万农民流向城镇,城镇工业化使农业产业化成为历史的必然。而民营企业必将使失地农民成为用武之地。大量农村劳动力转向城镇有利于使中国县域经济在承接国内大工业加工基地转移和中国参与国际制造业基地的竞争中保持低成本的竞争优势。

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大量的农村劳动力从农业生产转移为非农生产,要提高县域经济发展的整体竞争力,政府必须消除制约经济发展中的社会瓶颈,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和提高县域经济环境的竞争力。同时要搞好全社会的信用建设。只有着力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创新服务思路,拓宽服务领域,创造宽松的宏观社会环境、平等竞争的体制环境、加快发展的政策环境和高效快捷的服务环境,才能形成“磁场效应”,赢得发展主动权,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


-+-+-+-+-+-+-+-+-+-+-+-+-+-+-+-+-+-+-+-+-+-+-+-+-+-+-+-+-+-+-+-+-+-+-+-+-+-+-+-+-+--+-+-+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