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国门的中国银联卡
--访中国银联总裁万建华
本刊记者 王小章 曾 平
 |
中国银联总裁万建华。 |
从1985年6月中国银行珠海分行发行第一张“中银卡”算起,中国的银行卡产业已经走过整整20年。道路堪称曲折,步履可谓蹒跚。虽然中国人20年来早已对Visa卡,运通卡等名称耳熟能详,显示了国际银行卡公司在中国市场谨慎的拓展,然而,中国银行卡作为一个产业取得真正的大发展,其实只是近两三年的事情,在这里,两个事实可为标志。
其一,在中国市场上,除了各自为战的银行,从2002年起还有了一家为所有的银行卡提供转接服务的股份制机构中国银联股份有限公司,恰如在国际市场上我们熟悉的Visa和Master
Card。
其二,中国银联卡已经走出了国门,不仅国内银行发行的双币国际卡可以“走遍全球”,而且由于中国银联已经直接进入香港、澳门,韩国、泰国、新加坡从事跨行转接业务。
本刊就中国银联卡走出国门一事专访了中国银联万建华总裁。
记者:当初成立中国银联的目的是什么?
万建华:银联成立初期,只是以一个机构来运作联网通用这套机制和系统。对此,朱容
基曾经说过,“关键是联网通用。”2001年12月,温家宝在视察“金卡工程”北京信息中心时,也提出要加快银联的筹建,实现全国银行卡“314”联网通用目标,即实现300个以上地市级城市各类银行卡的联网运行和跨地区使用,100个以上城市实行各类银行卡跨行使用,40个以上城市推广普及全国统一的“银联”标志卡。
2002年银联成立的当年,“314”所代表的联网通用就实现了,但是我们很快就认识到,如果银联的作用仅限于此,实际上就是在运行一个网络系统,得到的就是加工费,所以我们确立了新的目标,不仅是建立一个数据处理系统,而且要成为支付品牌。
记者:做数据处理系统与做支付品牌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万建华:BIN号是银行卡的核心枝术标准,就像火车轨道一样,承载着不同品牌的银行
卡,这也是银行卡品牌最重要的内涵。如果我们不用自己的BIN号,只要中国的金融市场一放开,你贴银联的标志还有什么用?人家再贴回就行了--只要BIN号是人家的,内涵就全是人家的,包括游戏规则、整个网络的技术要求和标准。
记者:那么确定“创品牌,走出去”是出于什么考虑?
万建华:这也是一种战略考虑。2004年中国银联在做财务预算时,我们提出了一个概念,叫“以内养外”,也就是以境内的收入预算来支持境外市场的发展。
记者:你们是在什么时候明确提出要“走出去”的?
万建华:2004年初,在银联年初例行的工作会议上,我们正式提出这个口号,那时中国银联正式挂牌才两年半,可以说的确是当机立断。当银联成立时,中国已经面临加入WTO后的全面金融开放,中国的银行卡产业正站在创立中国支付品牌的“时间窗口”前。也就是说,如果我们当年不抓,第二年不抓,再晚估计就没戏了。
记者:最近有消息说,中国政府有意助推在东南亚建立“人民币圈”。借银联卡“走出去”助推人民币国际化,这是否就是银联的战略出发点?
万建华:我没想到这么高,那是国家要考虑的事,现在也有人这么分析。在2003年以前,我们只是朦胧地有了这个意识,以为银联卡走出去还要等5年到8年,因为人民币自由兑换还没有实现。但是2003年5月,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了《关于银行外币卡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我们当时灵感一动。外管局的通知瞬间给了我们一个提示:消费者在境外的信用透支可以不花外汇,而是用人民币在境内买汇,再还海外银行的透支垫款。2004年1月18日,我们在香港开始试点,大获成功。其后,人民币卡已经先后登陆澳门地区和新加坡、韩国、泰国,而且都获成功。
记者:你认为应当怎样实现银联品牌的创立?
万建华:银行卡是一种支付工具,也就是一种货币形式,它的国际化一定要依赖国家外
汇管理政策和宏观经济政策的支持。前面提到的关于《银行外币卡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是最重要的切入点。我们随即找到外管局沟通人民币卡“走出去”问题,双方一拍即合。2004年我们开始着手国际化,政府领导人已经认识到,中国的企业和投资应当走出去。
记者:但是这也仍然属于政策面的“利好”。你对银联的业务能力如何评估?
万建华:我们最大的信心,还是中国银联羽毛开始逐渐丰满。两年下来,中国银联从在北京白纸坊创业时的10多人发展到仅总部就有几百人,其中70%以上拥有名牌大学的高学历或海外学习工作背景。2003年下半年,我们赴香港开拓人民币卡受理市场的准备基本就绪,恰逢此时,温家宝总理与香港政府签署了“内地与香港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而在人民币赴香港的使用体系中,银联标准卡被作为相当重要的一部分。我们相信,人民币卡在香港使用模式,还可以移植到其他国家和地区。
此外,那时我们已经申请了62字头的国际标准BIN号,而且早在2002年初银联还处于筹备组阶段,便正式启动开发银联新一代信息系统项目,确立新系统模式为大集中式的数据处理中心,使用开放式系统。到了2003年,正在建设中的新系统测算数据已经让我们心中有底了。到2003年底时,银联卡“走出去”的基本条件都具备了,剩下的就是打市场了。
记者:你们对人民币卡海外市场的需求度心里有底吗?
万建华:非常有信心。银行卡就是个规模产业。每笔消费不大,但需求规模很大。尽管现在中国的银行卡还没做到“人人都有”,但这是必然趋势。而中国的人口基数这么大,国力又是近代以来的鼎盛时期,GDP持续增长,人们的收入水平已达到了可以出国旅游的程度。这些都是人民币卡海外市场潜在需求旺盛的重要保证。
记者:3年来银联的成绩有目共睹,但由于你是独此一家,却也坐拥垄断壁垒。去年,国内有关“反银联垄断”的呼声很高,这会给银联下一步战略实施带来影响吗?
 |
上海街头醒目的银联标志。 |
万建华:这里我必须要说明的是,在国内金融开放和全球金融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全球银行卡一体化已是基本事实。现在仅Visa、万事达两大品牌就几乎覆盖了全球所有大银行的信用卡业务;如果考虑到2006年中国金融市场要全面开放,外资国际机构都要进入中国,我们的力量将非常渺小,面临的竞争形势非常严峻。
我们现在考虑的是跟人家如何过招,如何抗争。我们到底是在垄断,还是反垄断,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基本判断。至于说,国内再建一两家银行卡组织,理论上讲,我们的市场会受些影响,但是不会影响到实力。首先,过去我们该做的都做到了;其次,我们3年做的事情抵得上别人5年或8年。所以,银联真正的竞争对手在国外,而不在国内同行。
万建华,49岁,中国银联总裁。工商管理博士,复旦大学、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厦门大学兼职教授,中国金融学会理事。历任招商银行副行长、常务副行长,国通证券、长城证券董事长等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