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浦:海峡西岸的明珠,投资兴业的热土
余列江 刘用章 王任艺
福建省漳浦县地处闽南金三角,东临台湾海峡,南望汕头,北接厦门。漳浦在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建县,至今已有1319年历史。
漳浦是人口大县、农业大县、海洋大县,也是中国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国家级海峡两岸(福建·漳州)农业合作实验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地面积2135平方公里,人口82万的漳浦,
是福建省重点少数民族县(畲族),著名侨乡和台胞祖籍地, 2300万台湾人中漳浦籍的占200多万。
近年来,漳浦先后获得"中国民间艺术(剪纸)之乡"、"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全国广播电视先进县"、
"全国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县城"等荣誉称号。
加强设施建设 开发丰富资源
近几年,漳浦县交通基础设施逐步配套,高等级公路逐步完善。国道324线、省道漳东(漳州——东山)线贯穿全境,漳诏(漳州——诏安)高速公路三个互通口开在漳浦,被列为中国八大深水港之一的深水避风良港古雷港也在开发建设。漳浦的海上运输很便利,古雷、旧镇、下寨等6个小型港口码头通往海上。其中旧镇港是福建省对台贸易停靠点,从明朝起就是中国有名的通商口岸,可通航直达上海、广州、香港、台湾等地。
漳浦县资源丰富,海岸线长达216公里(居福建省第2位),有30多种矿产,其中优质玻璃砂、石英砂储量在5亿吨以上,玄武岩20亿立方米,花岗岩40亿立方米,高品位的三水型铝土矿储量在1亿吨以上。水产、水果产量分别居全国第24、第25位,花卉出口量位居全国前列,2004年花卉出口额近600万美元。
漳浦是滨海揽胜、农业观光、访古探幽、宗教朝圣、休闲度假的旅游胜地,境内风景名胜众多,重点旅游景区9个,其中国家4A级景区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继2004年11月27日国家文物保护单位赵家堡举办建堡400周年庆典活动后,每年11月底至12月初在福建漳浦东南花都举办的“海峡两岸花卉博览会”正式升格为国家级盛会。据统计,仅去年11月28日至12月5日“花博会”举办的8天内,接待海内外游客超过40万人次。
闽台合作 尽显魅力
漳浦是国务院批准的第一批对外开放沿海县,台商投资密集区之一。福建省台资企业有三分之一在漳州,而漳州的台资企业有三分之一在漳浦。在漳浦居住的台商、台胞近一千人,由于习俗相近,语言相同,投资环境好,台商在漳浦的生活、工作忙碌而愉快。
经过多年来对台的招商引资,漳浦不仅成为闽台农业合作示范县,而且也成为福建省引进台资企业数目最多的县。目前,漳浦共引进台资企业429家,总投资10亿美元,其中工业企业220家,农业种养加工企业209家。台资企业已形成了福建大型电风扇出口基地,出口日本的雨伞也占了全国的80%,园艺用品制造、野营用品、运动器械等已初具产业聚群。
台资企业落户漳浦不断发展,得益于漳浦各级部门对台合作优势做“优”的共识。漳浦县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外商发展的政策措施,建立定期走访外资企业和召开外商座谈会的制度,及时帮助他们克服和解决建设、生产、经营和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倡导“人人都是投资环境”,用贴身服务赢得台商的好口碑,不断增强对台商的吸引力。正如台资庆星日用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吕清山所说:在漳浦工作顺心,生活舒心,政府服务很贴心,企业能放心发展。
台资企业挑起了漳浦县域经济发展的大梁,不仅加快了漳浦工业化发展进程,而且成为漳浦推进农业产业化的主力军。全县209家“农”字号台资企业,从台湾引进的高优农业新品种和先进种养加工技术,给农业注入了活力。仅2004年,漳浦县新引进的15家台资种养殖企业,就引进新品种22个,使当地的农业产出效益提高了3个百分点,从而形成了水果、水产、蔬菜、花卉、茶叶、畜牧、食用菌等农业优势产业,漳浦的榕树盆景、霞美海蛎、六鳌紫菜、官浔花卉、乌石荔枝、马坪黄牛、漳浦花蛤、漳浦豆类等农业品牌脱颖而出,凸现了漳浦的农业产业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