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西 :由不宜人类生存到山青民富
--甘肃省定西市脱贫纪实
文 郁 洁
“陇中苦脊甲天下。”这句代代相传、几多辛酸的话,道尽中国西部省份甘肃陇中之贫穷已到了极限。
陇中,就是现在的甘肃定西。它地处在黄河上游、甘肃中部山大沟深的黄土高原。资料显示,近30年其年平均降水只有386.6毫米,近17年年平均蒸发量1673.8毫米。地表水源,多是盐碱苦水,饮用和灌溉都不宜,植被稀疏,人基本上靠天吃饭。这里的群众生活曾让周恩来总理难过得流下眼泪,这里的自然环境被联合国粮农组织专家认为不具备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而中国大规模的扶贫开发工作首先就起源于定西等地。
在去定西之前,我翻看了有关定西的历史图片和资料。图片记录了过去的一片场景:漫天黄尘,衣衫褴褛的人推送破旧的水车,慢吞吞地爬上山来,沿途的鸟鹊也都顾不上怕人而栖上车顶咂几口水,大大小小的牲畜家禽,跟提着水桶准备接水的人群一起拥在车旁,和人争抢活命的水。山上光秃秃的,天色暗淡,四面苍凉……
1995年,上海同济大学的一批研究生搞了一场“情系定西”的社会实践活动。他们睡农家炕,喝土窖水,吃着咸菜土豆。返回的记忆留下的是永恒的一幕:枯树昏鸦、穷舍破屋、衣衫褴褛、贫困的阴影长期徘徊在这里的一道道山川峁梁……
所有了解定西过去的人,都不禁会想起定西的旧民谣“种了一坡,收了一车,打了一斗,煮了一锅”,“缺饭吃,缺衣穿,缺水喝,缺柴烧”以及“吃的救济粮,穿的黄衣裳,住的土草房,喝的拉运水”,这些都真切地倾诉出在严酷的自然条件下,定西人劳作和收成极不成正比,生产、生活的艰辛。
今年“两会”期间,温家宝总理在参加甘肃代表团审议时,听完定西代表发言,得知定西去年粮食产量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农民人均纯收入净增119元,农民户均能有一台电视机,温总理感慨地说:“定西发生了很大变化,现在已不是甘肃最穷的地方了。”
定西人穷了多少年,苦了多少代,历史为什么在今天被改写?
土蛋蛋变成了金蛋蛋
来定西的第一天, 笔者看到的是一辆辆客车和满载着货物的车队从身旁掠过。两旁山峦起伏,依高速公路而排开,层层梯田缠绕山间,碧如丝带,宛如一幅生动的中国农村大型工笔画。山上种着大片大片的马铃薯和中药材,有的地方,是绿油油的蔬菜,坡地上生长着侧柏、柠条和紫花苜蓿,历史图片上那充斥着干涸河床和漫天黄尘的景象在眼前不再出现。
当定西城区敞开胸怀迎接我们时,呈现在我们眼前更多的是惊叹:造型新颖的高速立交桥,宽阔笔直的街道,琳琅满目的商场店铺,环境优美的城市广场……而在定西城区最繁华的十字路口上,矗立着一座红色的方碑,上面书写着“中国马铃薯之乡”的字样。
谈起马铃薯,鲁家沟镇农民刘永成笑得眼睛眯成了一条缝,他仅马铃薯一项一年就挣了五六千元。和大多数人一样,以前他只是把马铃薯当成“粮食”,可没想到“土豆豆”竟能变成“金疙瘩”。他向我们哼起了“花儿”来表达自己的喜悦:“哎,山洼里长出个'金蛋蛋',值钱的让人富哩;'金蛋蛋'磨出了银粉粉(淀粉),奔小康全靠它哩……”
今天的定西,有诸多如刘永成这样的农民靠种植马铃薯盖起了新房,买了农用车和家用电器。 据了解,目前,定西的马铃薯淀粉、精淀粉、活性淀粉加工能力已达30万吨。定西城南的金大地公司,在从荷兰引进先进薯条生产线的车间里,人们可以目睹出土不久的马铃薯变成黄澄香脆的薯条。据公司经理介绍,其产品已销往北京、武汉、重庆以及周边省区,规模扩大后将可供应麦当劳、肯德基等快餐公司。
而在当地最大的康家崖马铃薯市场,我们看到,一些民营企业通过互联网,把马铃薯销到了上海、广州、深圳等20多个城市和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国。
定西种植马铃薯具有得天独厚的气候、土壤条件。全市种植的马铃薯以其产量高、品质好、味道美而闻名遐迩。定西市委、市政府已经把马铃薯作为一项富市富民的主导产业进行深度开发。他们高薪聘请科技专家,改良和引进新品种,建设马铃薯良种繁育基地,增强对马铃薯的深加工能力,变资源优势为产品优势。
现在定西的马铃薯种植面积300万亩,面积和产量居甘肃第一,成为全国三大马铃薯主产区之一。国内外专家考察后认为:定西将是中国乃至世界最好的马铃薯主产区之一,有巨大的开发价值和广阔的市场前景。
原来的土蛋蛋变成了金蛋蛋,在国内外市场成了“香饽饽”,是发展龙头企业乃至新兴工业的“第一车间”。定西的未来规划是要把定西建成全国最大的马铃薯种植加工基地。
定西有了很多铁杆庄稼
如果你以为定西仅有马铃薯,那就错了。近年来,定西围绕着定西独特的土壤气候条件极适宜马铃薯、中药材、草牧等作物生长的特点,高寒阴凉等自然条件劣势,看作是发展特色经济的优势。
他们根据天时和定西降水特点,积极引导群众压夏扩秋,压地上籽实作物扩地下根茎作物,压低效作物扩高效作物,着力发展与气候特征相适应的优势农作物,着力把马铃薯、中药材、草畜三大优势产业培育成全市战略性主导产业,把花卉、食用菌培育成全市区域性新兴支柱产业。
一路走访,始终被定西人为富足生活而洋溢着的骄傲笑容感染。定西所辖七个县区各有特色种植,先后被中国特产之乡推荐暨宣传活动组织委员会命名为“中国马铃薯之乡”、“中国当归之乡”、“中国黄芪之乡”、“中国花卉之乡”、“中国蚕豆之乡”、“中国马铃薯良种之乡”、“中国红豆草之乡”、
“现在的定西有了铁杆庄稼,天旱不着,雹打不死。”农民们在田间地头愉快地说。
马铃薯、中药材占定西作物总播面积的60%。据了解,此地种植了120万亩300多种中药材,约占全国的十分之一,总产量达15万吨,其中驰名中药材当归产量占全国的70%、全省的90%,党参产量约占全国的40%、全省的70%,定西已成为西北最大的中药材集散地,年吞吐量达10万多吨,在全国中药材市场中占有的份额已超过20%。
地处洮河下游的临洮,花卉栽培历史悠久,近几年来,以临洮为主的花卉种植已达2万亩,花卉作为商品生产和产业化兴起,特别是东方百合等鲜切花深受消费者青眯。
在草畜产业上,通渭小杂粮、漳县优质蚕豆、渭源南山放养鸡、临洮和安定内官优质蔬菜基地建设……一件件、一椿椿,开展得红红火火。目前,定西畜禽饲养总量已达1070万头(只),畜禽饲养量和肉类总产量多年来居全省前列,其中光南山放养鸡一项,一年一大步,已发展到480多万只。
今天,定西的农民建沼气,使用太阳能,更加注重精耕细作和集约经营,一改过去开荒种田解决口粮、铲草皮、挖树根、砍林木解决燃料的生活方式,当地遭遇破坏的自然生态开始得到自我修复:林草多了,畜多了,山坡开始绿起来,生态涵养和资源承载能力明显增强。本十年九旱的定西,现在“陇上花圃”之称风头正劲。
乘专列前往新疆摘棉花
“洋芋(马铃薯)劳务加草畜,农民增收三件宝。”这一句民谚流传了开来,正是靠“三件宝”,几年来定西农民人均收入增长6%至8%。这句话中所说的劳务,就是定西的劳务输出。
农村人口比重大,农村富余劳动力多,农业生产力水平低,农民收入增长困难,这是中国,也是甘肃定西的一个基本情况,这成为严重影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
闯关东、走西口,顽强而勤劳的中国农民,为了生活四处奔波,自古至今不绝。
“定西从历史上就有农民去新疆摘棉花的习惯。”一位定西群众说,“那都是盲目地、自发地出去务工,什么都得不到保障,有的还会上当受骗。许多农民一年打工下来,没几个收入。”
在当地,人们很多都知道发生在身边的这个故事。2002年,在棉花成熟的季节,定西市委、市政府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各农场、团部取得联系,询问他们的需求,商议用工条件和价格后,组织了6万农民,由乡镇专职干部负责带队,分乘17趟专列前往新疆摘棉花。
张双环是去新疆摘棉花的定西陇西县农民,他说,以前自己出门打工,最头疼的就是火车票难买,而且身上带着工钱,怕贼偷,怕遇坏人抢,在火车上根本不敢睡觉,而现在去摘棉花坐的是民工专列,既安全又方便。“还为我们每个人在新疆打工都买了意外伤害险。”
据悉,2005年上半年,定西市共培训城乡劳动力7.1万人,输转剩余劳动力43.4万人,创劳务收入6.2亿元。有专家指出,在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和梯度转移的过程中,中国以原料成本、劳动力成本和土地成本相对低等因素赢得快速发展,而当东南沿海进行技术改革的今天,必定要求一群高技能、高素质的劳务工人。
“定西把劳务输出作为一项产业来发展。”定西市委书记石晶说,“定西要做大做强劳务产业,积极推进劳动力自谋输出向大规模有组织输出转变,劳力型输出向技术型输出转变,农村劳动力输出向城乡劳动力共同输出转变,单纯的务工挣钱向增收与创业并重转变。我们通过实施订单培训、建立劳务基地、提高组织化程度,先后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北京、浙江、广东等用工地区建立联系,不断向全国各地输出定西的富余劳动力。”
为此,定西各级政府都成立了劳务输出办公室,负责与用工单位建立联系,确保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使外出农民解除后顾之忧。“政府引导、部门监督、中介机构组织,就会使劳务输出由分散化、无序化向组织化、规范化转变。一定要保障人财平安。”
改变宿命在于领导换思维
“定西没得治了”的说法长期在定西盛行,仿佛贫困是一种无法改变的宿命。而今天的定西,这个似乎是亘古不变的穷乡僻壤,发生如此巨变,让所有关注西部经济、关心定西发展的人为之欣慰。
“一个地方不管多么艰苦,只要摸清情况,找出特色,一定会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子。”石晶很肯定地说。为改变祖祖辈辈的贫困命运,定西人民发扬不怕苦的精神和科学精神,在1999年提前一年实现了整体基本解决温饱的目标,但人们后来发现,这种温饱仍是建立在单一的粮食生产基础之上,极不稳定,一遇干旱,仍然会大面积地返贫。
2000年伊始,党中央做出了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西部儿女奏响鼙鼓,踏上了脱贫致富的长征路。当时定西市委、市政府领导班子敏锐地把握了这一时机,乘东风而上。
他们进一步深化市情认识,反思定西的发展历程。他们发现,定西之所以贫困落后,就在于过去很长的一段时期内,定西人民一直把摆脱贫困的良好愿望寄托在大干苦干上,致力于改造和征服自然,开荒种地解决口粮问题,铲草砍树解决燃料问题,导致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而群众又不得温饱。
人们注重强调“人定胜天”的拼搏精神,结果就忽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与可持续发展,注重强调单一领域的发展,忽视全面、协调发展,注重强调经济的发展,忽视人的发展,注重强调唯条件论发展,忽视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
由此,市委、市政府鲜明地提出了一个新的发展思路:顺应天时,遵循自然规律,顺应市场、遵循经济规律和顺应时代,遵循科学规律的工作指导原则。
顺应天时,遵循自然规律,就是按天时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使之由对抗性结构向适应性结构转变。也就是根据定西海拔高,气温低,雨量少且集中在七、八、九三个月,冰雹等灾害性的天气多等特点,种植马铃薯、中药材,种草养畜,正好适宜,同时组织农民大力发展几大产业,使农民收益成倍提高,使自然生态得以恢复;顺应市场,遵循经济规律,就是按照市场需求组织生产,市场需要什么,就发展什么,什么有优势,就开发什么;顺应时代,遵循科学规律,就是紧跟时代步伐,追踪科技前沿,根据产业,建立科研开发中心,脱毒马铃薯繁育基地,始终把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建立在科教支撑上。
一招妙棋,全局皆活。正是在这一转变下,定西人民发挥干劲,使用巧劲,使得各项事业一步步地兴旺起来。定西,这个曾经闻名全国的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贫瘠荒原,几经耕耘,终于成为极具开发潜力的特色农业基地和新兴工商业城市。
后记:短暂的逗留,不足以让我们更多地去了解定西这片广袤而深沉的大地。
我在述写这篇稿件时,感受着文字的枯燥和语言的苍白。穿梭于众多的山川与林莽之间,
无数通衢与阡陌之上,脑海里充满的是历史对现实温情的叩问。在现代文明高速发展的今天,当繁华和喧嚣冲击着生活本应有的沉静和恬实时,当人们宛如鸿毛漂浮在尘埃未定的空间不知所措时,定西给予人类留下的是对生命最真实的反省及深思。人与自然、与社会,曾经发生的和正在发生着的……定西在向世人证明:无论贫穷或富饶,过去或未来,在这片人类文明发祥的土地上,历史和现实都将在这里留下闪光的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