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12

你现在位置: 首页 >文化>


文化
少儿读经热
民歌:原生态的流行音乐
影视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阅读 三更有梦书当枕
新书
视觉空间 帕米尔的天空下
鉴赏 青山有约——常道先生和他的山水画


民歌:原生态的流行音乐

本刊记者 张渊

传说北方有一首民歌,只有黄河的肺活量能歌唱,

从青海到黄海,

风,也听见,

沙,也听见。

——余光中(台湾)

地处太行山脉的山西省左权县,因第二届中国南北民歌擂台赛而再度引起世人的关注。擂台赛由国家文化部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领导小组和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主办,每两年举办一次,以长江为界,分北方队和南方队对擂赛歌,参赛歌曲必须是原生态的民间歌曲。原生态民歌,顾名思义,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在民间广泛流传的“原汁原味”的民间歌唱音乐形式,它们是中华民族“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部分。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主任李松说:“民歌就是最早的‘流行音乐’,现在一首流行歌曲能传唱五十年就算是经典,而一首民歌通常一传就是几百年。”

民间艺术之乡——左权

左权,原名辽县,位于晋冀豫三省要隘,背依太行,俯瞰华北,素有“晋疆锁钥,山西屏障”之称。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八路军总部、中共中央北方局、一二九师司令部等就长期驻扎于此。1942年,当地人为纪念在抗战中殉职于此的一代名将左权将军,易辽县为左权县。

左权民歌和左权小花戏是中国民间艺术的一枝奇葩。左权民歌源远流长,明万历年《辽州志》(左权,历史上又称辽州)载:“辽居太行山巅,万山深谷之中,迂回曲折,袤延百里,商贾不通,舟车不至。然虽穷乡僻壤,而比户弦歌,文风颇盛。”代代相传的民歌,滋养着左权人,一代又一代的左权人也精心呵护着它。山坡上,地头间,庭院内,优美动听的曲调俯拾皆是;男女老少,不会唱的也能哼上几句。擂台赛期间,来自中国20个省(自治区)30个民族的135名参赛歌手,身着艳丽的民族服饰、手持独特的民族乐器,一连几天,与当地百姓,翩翩起舞,纵情歌唱。“我的山歌多又多,多得要用船来拖,唱得鱼儿摆尾笑,唱得人间好快活。”一支支山歌,一曲曲小调,回荡在左权山水间。

代表台湾“财团法人原住民音乐文教基金会”参赛的台湾阿美族都兰部落歌队的丰老师,是一名中学音乐老师,她说:“没有想到大陆对这种民间活动这么重视,没有想到当地乡亲这么配合,没有想到左权风光与这次活动如此意境相通,真得很令我们感动。”

不可思议的“天籁之音”

此次参赛的民歌手中,有孩童,也有古稀老人,有农民、牧民、渔民,没有一位接受过正规音乐训练。他们一律穿戴特色鲜明的民族服饰,用民族语言或方言演唱,不要伴奏。当他们唱歌的时候,不受任何束缚,也不做任何修饰,只想直抒胸臆。他们没有伴舞,只有歌手之间简单的动作配合;基本没有伴奏,如果有一把马头琴或是鼓,乐师或鼓手与歌手间一唱一和,极为默契;最奇妙的,是他们在无伴奏合唱时,不会先用音笛定个音,也不会有人先起一个调,而是声音自然而然就从每个人的喉咙中发出,汇成和谐美妙的音调。用大赛评委、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田青的话说,“音乐就在他们心中”。在比赛中,你可以听到音域宽广、旋律起伏剧烈的彝族“海菜腔”;世界罕见的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的民间合唱形式侗族大歌……

来自台湾阿美族马兰部落的林正春老师,率领三男三女六位老人组成的“巴奈合唱团”在台上献唱。1996年美国亚特兰大奥运会宣传短片中“阿咿呀咿呀努那……”那一串只有虚词的高亢男声正是阿美族老人郭英勇的原声录制。自亚特兰大奥运会后,这首普通的阿美民谣《老人饮酒欢乐歌》作为“World Music”而成为一首时尚歌曲,“族里的年轻人都学会了这首古老的民谣。”

可事实上,能够发出这些天籁之音的人正在老去,这些声音随着时间的流逝在日渐微弱。在2000年开始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组织的“保护中国少数民族民歌行动”中,考察组行程两万多公里寻访到235位歌手,其中青海与甘肃两地91位民间歌手中35%的年龄在50岁以上,在广西地区寻访到的67位歌手中这个比例则超过了50%。2001年考察组在甘肃肃南县前期考察时见到了裕固族歌手妥月玉,次年去实地采录时,老人已经离世。她的子女告诉考察组,老人在去世前经常念叨“考察组怎么还不来录音啊”。上世纪90年代民歌搜集中还能听到20多位歌手吟唱瑶族文学史上一部重要的鼓歌《杠帕众》,在2001年4月考察组再去当地寻访时,只有七位古稀老人还能吟唱这部作品了。

与歌为伴的人们

“桃花来你就红,杏花来你就白,爬山越岭俺寻你来。玻璃你就开花,里外明……”在左权县采访的几天时间里,一个用当地方言演唱的歌手的声音回荡在大街小巷。这个歌手就是在中国首届原生态南北民歌擂台赛中用纯属“野路子”歌喉赢得“十大民歌歌王”美誉的左权县放羊农民石占明。谈起成名经历,石占明很是尴尬:“上中学时,学校举办歌手大赛,我得了个一等奖,唱的是孙悟空被压在五行山下的那首歌。初中毕业后,感觉自己在唱歌方面有点天赋,就凭一首《好人一生平安》考进了左权永佛寺煤矿文工团,干了一段时间,县文工团又招人,我考了进去,但没做几天,就因为说不了普通话,舞台形象不行,文工团不让干了,就回家放羊。2002年,左权县举办了一台晚会,强调原汁原味的民歌,在县城这样的人很少,找来找去最后找到了我。当时我唱了一首《甩羊鞭》,把放羊的激情唱出来,当时唱的时候还想着要赶快回去放羊。后来,我唱的歌得到了专家的认可。

唱红大江南北,经常外出演出的石占明,依然没有改变生活中的羊倌本色。“成名后,深圳的一些公司要我做签约歌手,我没做。我感觉现在的生活比较忙乱,还是原来的生活比较自由,没有麻烦。”石占明说,“今后要有演出就参加,没演出就老老实实在家放羊,离开了脚下的这块太行热土,俺唱的民歌恐怕就会变了味啦……”白云蓝天之下,面对低头吃草的羊群,环顾四周的绿草红花,静寂的山野仿佛就是占明练唱的“课堂”。一曲曲,一首首,从春唱到夏,从夏唱到秋,既唱出了牧羊人的苦乐年华,更道出了他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太行山水的雄阔与灵性赋予了当地独有的民俗文化,在这里记者还见到了这样一群可爱的盲艺人。这支盲人宣传队有15名成员,年纪最大的已经76岁了,同时还不断地有新人加入。他们一年中有七八个月是在乡下度过的,每次都是先坐汽车到最远的村子,然后就徒步一个村子接一个村子地巡演。每到一处,盲艺人们就借住在村民家里,离开时还能拿到乡亲们筹集的一点演出费。因为外出演出经常风吹雨淋的,而且也没钱买好乐器,他们所有人的乐器加在一起还不到1000元。

“正月里梅花开,花开人人爱。光棍有心采一枝,拿回家去没人戴……”当主唱刘红权应观众要求开口唱出民间小调《光棍苦》的第一声开始,大家就被那苍凉而又高昂并略带沙哑的声音震撼了。他是在向天而歌,用自己的整个生命在唱。2003年8月,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田青在左权采风时意外听到了他们的歌声,感动得掉下了热泪。于是,田老师把这群盲人艺术家带到了北京,免费为他们策划了“太行盲人北京高校行”演出活动。“我去北京演出,也没有时间去玩,记得最清楚的就是亲手摸了摸国家图书馆门前的那头石狮子。”回忆着上次北京之行的刘红权说:“我们盲宣队走出太行山,走向世界的日子,一定不会太远了。”

 

-+-+-+-+-+-+-+-+-+-+-+-+-+-+-+-+-+-+-+-+-+-+-+-+-+-+-+-+-+-+-+-+-+-+-+-+-+-+-+-+-+--+-+-+
返回页首

地址:北京百万庄路24号,100037
电话:(101)68996346 68326086
网址: www.chinatoday.com.cn
E-mail: news@chinatoday.com.cn
今日中国杂志社中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