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8月
你现在位置: 首页 > 特别报道 >

特别报道

品尝北京生活滋味

厨房:烹制苦辣酸甜

购物:选择赤橙黄绿

我健康 我快乐

我有车 我烦恼

链接

“装修”温馨 “装饰”个性

链接

 



购物:选择赤橙黄绿

文/侯若虹 图/冯 进

从短缺到丰盈

菜农将各种蔬菜清洗干净后分类摆放,方便市居民选购。

50多岁的家庭主妇倪淑惠每天上午都要去集贸市场买菜。集贸市场离她家很近,那里的商贩们每天清晨会从批发市场购进各种新鲜蔬菜以及活鱼、鲜蛋、肉类等,供应附近的居民。倪淑惠买菜的品种不限,但是要新鲜,而且从不多买,只买够当天吃的。吃新鲜蔬菜有利于健康,这是她从报纸上得到的知识。

现在的城市居民,只要自己的时间安排得当,每天买新鲜的蔬菜不是难事。即使在冬季,依然有产自温室的反季节蔬菜和从南方运来的鲜菜满足供应。只要你愿意,每天都可以把菜篮子装得满满的。 对于四五十岁以上的中国人来说,物质短缺年代的记忆总是难以忘怀。那时日常生活所需的粮食、油、肉、蛋、奶,甚至茶叶、肥皂都要凭票、凭本限量供应。在秋末冬初,每家按人头供应几百斤大白菜,整个冬天人们将大白菜或炒、或熬、或腌制、或剁馅,餐桌上的蔬菜就靠它了。

到上个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取消了凭票供应。但人们集中大量购物的习惯并没有改变,很多人还是每个月将上百斤的米、面扛回家,有的人买猪肉也要一次买几十斤。很多单位为改善职工的生活状况,每到过年过节,就会购买大量鱼、肉、蛋、食油、水果等发给职工。于是,平日井井有条的单位里,分鱼分肉的职工们忙着、乐着,一派热热闹闹的节日景象。 随着生活质量的一步步提高,中国人的生活越发精细了。不仅吃新鲜的,还要精细加工,并讲究营养搭配、荤素搭配、粗细(粮)搭配等等。与之相应商场里的食品包装逐渐趋向小型化。比如米面过去都是一百斤一袋,现在更受欢迎的是二三十斤一袋的小包装。

张霞的家住在石景山区,自从三年前一家普尔斯马特超市在距离她家150米处开张之后,张霞就不再为购物发愁了。超市简直成了她家的储藏室,肉、蛋、奶、菜、海鲜,生的、熟的,一应俱全。她常常是晚上6点多下班回家,用两分钟溜达到超市,买上两根黄瓜、一根胡萝卜、一块豆腐、一根葱、两个西红柿、半斤切好的肉馅,再买上两个馒头,一顿丰盛的晚餐就准备齐了。几乎所有的生活用品都能在这家超市里解决。张霞的老公笑着说:“她平均一天去一趟超市。”这多少有点夸张,但超市给张霞带来的方便是显而易见的。

中国的大中城市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出现了超级市场,其后发展速度逐渐加快。尤其是国外的大型超市进入中国市场后,更带动了国内超市连锁店的发展。超市里购物环境舒适、选购方便、价格合理,使消费者越来越适应这种新的购物方式。 在没有超市的社区,一种24小时营业的便利店也能解决人们的生活需要。这种连锁店里主要出售食品和一些简单的日用百货,还加工一些主副食品。据估计,这样的便利店今后会有更大的发展,一些国外知名便利店也即将进入中国市场。日本著名的7—11便利店目前已经获得在北京开300家店的许可证,将会在今年年底前开业。

各式各样的选择

北京金象大药房针对市场开设了药品超市,方便消费者选购。

倪淑惠也会去超市,在那里能买到她家吃惯了的北京老字号“天福号”的酱肘子和香肠;家里的卫生、洗涤用品也是在超市购买,那里一般不用担心买到假货。她和丈夫的衣服、鞋子,她选择在附近的华堂商场购买价廉物美的普通休闲装。但儿子的衣服就要讲究一点,她会在大商场里选购价格适中的品牌服装。

现在人们购物有很大的选择余地。老年人喜欢光顾集贸市场。在那里蔬菜水果新鲜、价格低,还可以讨价还价。在市场里经常见到三五个结伴而行的老人,他们边走边聊家常,一起评判着菜的好坏和价钱的高低。

而紧张忙碌的上班族,则常会选择周末到超市里将所需的日常用品一次购足。在周末的超市里,一家大小同来购物的场面并不少见,很多家庭的双休日就是从在超市购物开始的。

讲究时尚的年轻白领们,收入高,生活优越,对于熟悉国际流行趋势和世界知名品牌的他们来说,各种中外名牌的专卖店是他们经常光顾的地方。

人们是根据自己的经济能力和消费习惯来选择购物地点和方式的。北京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商业研究中心副主任赖阳先生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消费领域发生的最大变化就是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特别是近几年,社会商品供应量一直得到满足,很多商品保持供大于求,供不应求的商品为零。从恩格尔系数的变化来看,2001年底,城市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从1997年的46.4%降到了37.9%,农村居民从1997年的55.1%下降到47.7%。这标志着中国人消费结构的大幅改善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当卖方市场变为买方市场后,消费者开始了自由的选择。而商家面对这种情况的选择就是改变自己。

记得过去中国的服务业老是在强调改善服务态度,提倡微笑服务,可那时的服务员就是笑不出来。现在的情况刚好相反,只要顾客在某件商品前停住脚步,马上就会有服务员来热情地介绍商品。有的顾客只是随便看看,并不打算购买,服务员的热情介绍和推荐倒让人十分尴尬。

这种现象与市场竞争有直接关系。中国市场不仅商品丰富了,同时还出现了各种新兴业态,百货商场早已不是人们购物的惟一选择。

除了超市之外,一种专门经营各类电器的连锁商场近来大行其道,它以品种全、价格低、专业的安装、咨询、维修、服务受到顾客的欢迎。

同样是出售服装、鞋帽、日用百货,小商品批发市场将众多小商贩集中在一个市场里经营,他们的商品花色品种齐全,价格低,还可以与摊主讨价还价,给人们带来别样的乐趣。

正是这些因素改变了百货商场千篇一律的模样,现在的百货商场里不仅出现了食品超市、餐饮服务区、娱乐服务区,很多商场还开办了消费者课堂、提供母子车、残疾人轮椅、便民药箱、设立冬季存衣处、提供礼品包装等服务项目。更有一些商家的经营思路正趋向于让顾客在一个大型的购物区内,解决购物、餐饮、娱乐、休闲等所有的需要。据悉,已有国外的商家计划在中国投资建设大型的Shoppingmall式的购物中心。

消费权益不容许侵犯

倪淑惠买菜的时候,经常带着一个小弹簧秤。她说,倒不是她斤斤计较,而是防范有些小贩在秤上做手脚。她有一次买活鱼,付了两斤的钱拿回家后,越看越觉得不够份量,一称果然只有一斤半,原来卖鱼的人在秤鱼时连鱼带水一起秤。事后卖鱼的小贩虽然道了歉,但倪淑惠从此就多了个心眼,遇到不放心时,就用自己的秤称一下。

类似的事情并不少见。去年春节前,笔者的丈夫在一家大型果品批发市场买了一箱苹果。回家打开后,上面第一层的苹果个个又大又红,十分漂亮,而第二层里的苹果又小又蔫,还塞了很多破旧包装盒充数! 针对买卖双方为缺斤短两而发生的争执,很多市场都设立了“公平秤”。如果发现问题,市场管理人员就会对摊主提出警告,有的市场则订有“缺一罚十”的规定。这样的办法的确对很多商贩起到了约束作用。

与市场的惩罚规定比起来,老百姓自己的办法却来得更有人情味。很多经常逛集贸市场的老人会认准某一个固定摊位,经常在那里买东西,一来二去就成了熟人,熟人之间自然有一种信任关系。顾客频繁地照顾商家的生意,商家自然不会为难回头客,不仅不克扣斤两,有时还会给予一定优惠。倪淑惠说,她家的米、面和肉类,都是在固定的摊位购买,天长日久,摊主都知道她家喜欢买哪样东西,而她在那里买的东西一般也不用再称。 对消费者来说,缺斤短两的事固然可气,但比起假冒伪劣商品来,还算是小事。1998年1月,正值农历春节期间,山西朔州出现因饮用假酒导致222人中毒,27人死亡的事件,引起全国轰动。在那些不法商贩勾兑的散装白酒中,甲醇的含量竟然超过国家标准的数百倍。

直至今天,中国的市场上仍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假冒伪劣产品。如将发霉变质的大米加工后出售的有毒大米,用糖水、淀粉勾兑出的假蜂蜜,根本没有任何疗效的假药,还有面积严重缩水的高档商品房等等。这些假冒伪劣商品,损害的不仅是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和经济利益,当人们面对这些的假冒伪劣商品感到无所适从时,无疑还造成了社会诚信的缺失。

中国消费市场上出现的问题,是以经济发展状况为基础的。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还不足以建立完善的市场体系和规范的管理制度。同时,中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是近20年的事,无论是消费者、生产者,还是管理者,都需要一个转变、适应和学习的过程。

令人欣慰的是,情况一直在逐渐改变。1984年12月,以保护全国消费者权益为目的的社会团体中国消费者协会成立了。1993年10月,全国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消费者在维护自己的权益时,有了法律武器。

1995年,中国出现了一个叫王海的消费者,他以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第七章第四十九条(经营者提供商品或服务有欺诈行为的,消费者可要求双倍赔偿)为武器,在各地市场上购假索赔,成为全国几乎无人不知的“打假英雄”。而对王海知假买假算不算消费的问题,也是众说纷纭。对此问题的大讨论延续至今,被人称之为“王海现象”。

今天,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逐渐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学会了拿起法律的武器来维护自己的权益。这将提高中国人的法律意识,促进中国市场的规范化,并逐渐提高中国社会的诚信度。

-+-+-+-+-+-+-+-+-+-+-+-+-+-+-+-+-+-+-+-+-+-+-+-+-+-+-+-+-+-+-+-+-+-+-+-+-+-+-+-+-+--+-+-+
返回页首

地址:北京百万庄路24号,100037
电话:(101)68996346 68326086
网址: www.chinatoday.com.cn
E-mail: news@chinatoday.com.cn
今日中国杂志社中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