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出洋闯世界
本刊记者 邓树林
 |
刘海若的康复是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典范,她的记忆、思维已反应清晰,并能自己记录《海若康复日记》。 |
2002年5月10日,一场重大车祸在英国发生。一列从伦敦开往剑桥的火车脱轨翻车,在车上的香港凤凰卫视女主播刘海若身受重伤。在英国经过一番救治后,6月8日,由国际SOS救援中心将刘海若转送到北京宣武医院继续接受治疗。
从到达北京的那一天起,刘海若每天除了要接受高压氧舱和神经营养治疗,还要接受中医针灸、按摩、电刺激和康复训练。
8月8日,也就是刘海若到达北京两个月后,在医生的精心治疗下,奇迹发生了,刘海若能回答医生的询问了。大约两个后,刘海若能自己吃饭、翻身、起坐。进入11
月,已能在医护人员的扶持下站立并能短距离行走。这令在场的医生和护士惊讶。最新的消息说,刘海若有可能重新走向社会。据为刘海若治病的宣武医院外科专家凌锋教授判断,刘海若要完全康复,至少要一到两年的时间。
这是生命的奇迹,也是医学上的一个奇迹!因为,刘海若受重伤后,曾被英国医生判为“脑死亡”。
那究竟是什么“灵丹妙药”使这样一个重症病人“起死回生”呢?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中成药和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产生了奇效。
“同仁堂和同仁堂的药在我们全家人的心里扎下了根”
我的一位朝鲜朋友郑先生曾与北京同仁堂有过一段不解之缘。他不久前去拜访了这家公司的宣传部部长金永年。金永年告诉他,同仁堂历来把‘仁术仁药为世人’作为自己的社会责任。之后郑先生谈起了他用中医药治病的经历。他说:
“1987-1988年,我只身离开祖国,来北京大学进修一年。其间,生活得自理,学习负担也是不轻,到北京6个月后我的牙周炎复发了。
这种病,晚上发作得特别厉害,不能入眠。饭也吃不下,真难受。当时,我也不想因病请假去医院,就利用休息日去了海淀中关村的一家药店。药店的医生听我说明来意后,建议我不妨试试服用同仁堂的牛黄解毒片,它对口舌生疮,咽喉牙龈肿痛等症有疗效。尽管我将信将疑,还是买了几盒回去。本来,吃药要有耐性,应按医嘱一天三次不间断地服药效果才佳。可我有时一天只吃一次,有时吃三次。尽管这样,两周后,我的病还是好了。从此,我爱上牛黄解毒片,也认识了同仁堂。
“1988年6月, 我结业回国,带了一些牛黄清心丸、感冒软胶囊等同仁堂产的中成药回去。回国后不久,我的岳母因脑溢血病倒了。我和爱人闻讯后,拿着同仁堂的牛黄清心丸(两盒)去看望岳母。当时,她老人家(65岁)神志昏迷,口眼歪斜,语言不清。我马上给她喂了牛黄清心丸。吃了一盒,奇迹发生了,口眼斜歪,语言障碍均有明显好转。再吃完另一盒,老人家的病痊愈了。这样,我在岳母家的威信一步登天了。后来,一家团聚的时候,岳母当着大家的面称赞我为‘名医’。我说我不是什么名医,是北京同仁堂的药好。从此以后,同仁堂和同仁堂的药就在我们全家的心里扎下了根。”
像郑先生这样从原先对中医中药并不十分了解到相信起中医中药,最后服用中药的外国人真不少。有一个名叫里克的比利时人,患肾结石。他想治好自己的病,但又不想开刀。于是,他每到一处就打听寻找能治疗肾结石的药物。后来他到了北京同仁堂,服务员了解了他的情况后,给他介绍了几种中成药,让他回去后按照要求服药。他回国后,先时断断续续地服用了十几天药,发现病情有好转,然后才下决心按时服药。过了一段时间,他的肾结石真的奇迹般地消失了。
 |
所罗门混血黑人女孩小蕊,在广东佛山用传统中医正骨技术,使骨折的手迅速治愈。 |
今天,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五大旅游国家,去年入境的人数达到3320万人次。来华的外国人已不仅仅局限于游览中国美丽的风光,观赏中国的名胜,不少人还对中医治病产生了兴趣,观摩针灸、拔罐、刮痧治病,尝药膳,甚至找中医大夫看病,购买中成药。三百年老店北京同仁堂也成了旅游者前去游览和购买中成药的首选之地。
与一般旅游者凭兴趣想了解一些中医ABC不同,一些在外国已受过良好的医科教育,特别是中医教育的学生专门到中医发源地中国学习中医。中国的许多中医院校和中医院都有接待留学生的任务。杭州中医院就是其中之一。到那里学习的学生有英国的、以色列的、澳洲的、美国的和德国的。他们除了学习外,有的还能直接为病人看病。
中医药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
由于化学药物的毒副作用越来越明显,人们开始把目光投向传统医药,中药便是其中之一。过去在西方受到排斥的中医中药,今天已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并已开始进入西方社会。
在英国米德尔塞克斯大学的一次随机电话调查中,接受调查的1204名成年人中有20%在过去的12个月中接受过中国的针灸药膳疗法。国际著名食疗保健学家、英国米德尔塞克斯大学罗思?汉密尔博士说,这些人普遍受过良好的教育,而且年龄都趋向年轻化。他们造访中医、服用中草药,有的是出于好奇,有的是因医生推荐,有的则是为尝试一种更新的医疗保健方法。
求诊者渐多,从医者也渐多。20年前,英国只有135名开业医生专门从事包括传统中医药在内的辅助医疗,现在从事这项职业的人数已超过4万,而且很受欢迎。
看过中国电影《刮痧》的读者大概没有忘记片中的中国长者用中国传统治疗方法刮痧为他的孙子治病而惹的一场官司。片中的故事虽然是虚构的,但颇为真实地反映了过去美国社会对待中国传统医药的态度。30年前,像中医的针灸疗法在美国根本不被承认,现在这种古老的疗法已被普遍接受;而限制慢慢放松后,越来越多的中药也开始放上了美国的货架。
现在,不少美国人认为现代治疗方法都用化学药品,长期服用有害健康。因此,许多患有癌症、关节炎和心血管紊乱等老年疾病患者转而对中医药产生了特别的兴趣。
今天,中医中药在国外进一步普及。据统计,拥有5000万人的英国共有中医诊所3000个,拥有1500万人口的荷兰有中医诊所1600个,拥有3000万人口的加拿大共有中医诊所3000个,拥有1900万人口的澳大利亚共有中医诊所4000个。如此数量的诊所,中药的用量也是很可观的。
很多国家的政府开始关注中医药,一些国家的卫生部门与中国卫生部商谈合作时,绝大多数都有中医药的项目。以往,中医中药在许多国家没有合法地位,现在情况已发生了变化。一些国家开始对中医药立法,比如泰国、新加坡、越南、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家。为了更好地管理中医中药,这些国家请中国专家协助制订政策,或组织考试,自己发放行医执照。一些国家对中医药立法采取了十分慎重的态度,如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上院下院经过一年多的辩论再投票立法。中医在这个州取得合法地位后,要求中国派专家帮助他们培训医生、组织考试以及做好注册等工作。
中国中医研究院副院长刘保延在接受本记者采访时,列举了中医药走向世界的六大特点:中医药传播的范围越来越广;中医药的认可由民间逐渐向医学机构和政府过渡;许多国家的政府立法承认中医药的合法地位;学术机构介入,利于广大公众对中医药的认知;大的国际医药企业介入中医药,有可能研制出新的中药品种;世界组织关注中医药,有助于中医药的发展。
把生意做到境外
正当世界范围越来越重视中医药的同时,中国也主动把中医中药推向世界。中医药走向世界有三种途径:一是中药出口;二是到世界各地开设药店,同时派出医生到那里坐堂行医;三是接收外留学生到中国学习中医药学。
中药出口为中国外贸出口的重要商品之一,去年中药出口达6亿美元。目前,中药已出口到130多个国家和地区。
在中医药主动出洋闯世界方面,北京同仁堂走在了前面。北京同仁堂是中国一家老字号,中国中医药的龙头老大,1669年建店。这家有着300多年历史的老店,在中国有着良好的声誉,在老百姓中间口碑极佳。这家公司可生产1000多种中成药,常年生产的也有400种。其中的“十大王牌”(同仁牛黄清心丸、同仁大活络丹、安宫牛黄丸、同仁乌鸡白凤丸、局方至宝丸、愈风宁心丸片、护骨药酒、国公酒、再造丸、紫雪散)、“十大名药”在国内外有着很高的声誉。
 |
冬病夏治的传统疗法 |
上面提到的刘海若出现的生命奇迹,就曾服用了同仁堂的中成药。据香港《亚洲周刊》报道:“谈到使刘海若转危为安的‘王牌’,不能不提到中成药‘安宫牛黄丸’。知情人士告诉记者,刘现在每天早晚各‘灌饲’一粒安宫牛黄丸,它对于刘海若的恢复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海若的妹妹刘海林也认为,海若‘能好成这个样,大家想都不敢想’,除了海若本人‘自己在努力’,除了‘中国大陆这边帮了很大忙’,‘中西医合并治疗是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同仁堂在中国国内市场占有很大的份额,近年,他们又把生意做到了境外。
北京同仁堂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进出口分公司经理丁永玲告诉记者,同仁堂在境外开设的第一家合资药店是1993年在中国香港开办的北京同仁堂药店,而后在英国伦敦、泰国等地也开办了同仁堂药店。她说,“药店正式挂牌后,生意红火,不但一般的平民患者到药店找大夫看病,就连英国皇室成员也到药店来请中国医生为他们看病诊治,服用中药。”
自1993年以来,同仁堂在中国境外开的店在不断增多,到今年8月底,已有海外分店8家。丁永玲说:“我们正在跟印度尼西亚和韩国商谈,很快就会在地那里建店。到2002年底,同仁堂在海外的分店可开到11家。”她说,按目前的发展速度,到2005年同仁堂在海外的合资药店可望达到100家。同仁堂还计划在一些国家开办药厂。据了解,他们正在与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洽谈此事。
为了方便患者看病,同仁堂分店开到哪里,也就把中国医生派到哪里,把古老的中医药传播到那里。“我们派出的坐堂医生,都具有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他们除有比较全面的医学知识外,每个人都还有自己的专长,能够独挡一面。”丁永玲说。
到中国留学的学生中,选学中国传统医学的学生占到了相当大的比例。在中国30所中医学院校中,有20所有接待外国留学生的能力。1957年创办的北京中医药大学,40多年来,培养了83个国家和地区的1500位中高级中医药人才。
学习中医药学的外国留学生,像种子一样把古老的中医药学传播到世界各地。
走现代化之路
获得硕士学位和主任医师职称的中国中医研究院副院长刘保延说,国家已把中医药现代化提升到国家层次。在“九五”(1996-2000)和“十五”(2001-2005)期间,国家对中医药现代化予以高度重视,开展了战略性研究。
为了推进中医药现代进程,国家计委、科技部、经贸委、国家中医药局等部门都设立了专门的项目。包括国家部委和省市在内的17方共同制订了国家中药现代化战略合作协议。目前,一个有条不紊的从不同层次提升中药水平的计划正在进行之中。。
与此相关联的中药材生产基地也在建设之中。目前,全国建有中药材基地600个,面积500万亩,年产中药材40万吨。从2001年到2005 年, 国家还要建设10个国家优质中药材规范化生产基地和5个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
北京同仁堂历来重视自身中药材基地建设。据同仁堂宣传部长金永年介绍,为了解决药材资源问题,也是为了解决中药材中农药残留和重金属超标等问题,同仁堂在全国建立了七大药材基地。这七大基地是:吉林的人参基地、山西的党参基地、河南的山茱萸基地、安徽的菊花基地、浙江的茯苓基地、湖北的半夏基地和河北的黄芪、板蓝根基地。金永年说,同二堂药材基地可年产药材一万吨,“这就可以保证同仁堂的用药需要,而最重要的是,从根本上保证了药材的质量。当然,这也是同仁堂求发展,走向国际市场的需要。”
喜中有忧
由于世界卫生组织的推动,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医药文化为越来越多的国家政府和公众所接受,越来越多的国家将中医药纳入了他们的药品管理体系,承认中医的合法地位。1987年月11 月22日在北京成立的世界针灸联联合会,现有会员7万人,活跃在43个国家和地区,为当地大众的健康服务。这些都是令人高兴的。但是喜中亦有忧。
中医药在世界范围内仍处于弱势,中国中药出口仅占国际市场份额的3%至5%,其中高附加值的中成药只占出口量的五分之一。
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文化背景的不同,以及行政管理上的技术壁垒,中药品进入国际市场仍有极大的困难。
中药多是复方制剂,主要靠经验,而不是靠化学定性。中成药的质量标准不完善、产品的质量还不够稳定,主成分含量差异较大,农药残留和重金属超标还没有很好地得到解决。这样,中药很难为国际市场所认可。
一家有影响的西方周刊就谈到了中西医学之间存在的理论上的障碍。这家周刊说,“西方医学无法理解,一些最为有效的传统医疗方法是如何发挥作用的。以针灸为例,尽管西方科学不再质疑针灸减轻疼痛甚至降低血压的功效,但在针灸如何达到这些疗效的问题上,尚未没有一个令人信服的解释。”关于这一点,中国医生也不否认中医在治病原理上,还不能做出科学解释的地方仍大量存在。
正当中药出口壁垒重重之时,“洋中药”却乘虚而入,挤占中国市场。这方面尤其是以日本、韩国和西欧生产的所谓“洋中药”风头最劲、最为凶猛(令人哭笑不得的是,他们的原料都是来自中国)。有消息说,已有10多个国家和地区近40个品种的天然药物已在中国注册,进入中国市场的中成药已达10亿美元。这种情况,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还会变得更加厉害。
危机与机遇同在
近年来,中国的邻国日本宣称,要用“东洋医学”取代中国传统医学。对此,
中国中医研究院副院长刘保延用非常肯定的语言说:“‘取代’是绝对做不到的。”
他列举了如下理由:
日本的所谓“东洋医药”发展非常缓慢,仍然处在较小的生产规模;
日本“中医”传自中国,其研究力量及实践水平,都远低于中国;
日本的西医、中医在研究上孤立分开,而中国,则采取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对中医学作为一个系统工程进行研究;
日本做提取物、各种冲剂的企业屈指可数,而中国这一类企业有200多家,且有相当规模。
刘保延同时指出,日本有些加工工艺、制剂技术是比较先进的。在质量管理方面也有独到之处。药品的包装,也比较符合西方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和习惯;在营销方面,具有国际营销的能力。“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向人家学习和借鉴的。”
刘保延不讳言中国中医药发展目前存在的诸多问题,如标准较低、检测方法不够科学、中药在世界市场所占份额较低等等。但中国本身也在加速中医药的现代化,国家加大了投入和研究的力度。
刘保延介绍了中医中药研究的一些新进展,如抗疟药物青蒿素的研究成功,是一个了不起的成果,它拯救了无数患者的生命。又如,近十年来中国在非洲运用中医中药对艾滋病的研究,接受治疗的患者达1万人。在中国专家的精心治疗下,很多患者的生存质量有了提高,免疫功能有所改善。
现在,中国国内也在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开设了艾滋病门诊,在北京佑安医院开展了对照试验。
这位医学专家说,尽管中医中药的发展仍存在很多困难,但已有几千年历史的中国传统医学必将为人类的健康做出较大和贡献。“对这一点,我深信不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