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河口:"城市拉动"跨越式发展
林 亚 高
妍
 |
梅河口是吉林省最重要的果仁集散地。 |
位于长白山脚下的梅河口市是一座新兴城市,是中国吉林省东南部的交通枢纽、商贸中心、货物集散地,是以农副产品深加工为主的区域中心城市。
1985年,梅河口市被国务院确定为开放城市;
1988年,吉林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准建立梅河口贸易区;
1996年,梅河口市在吉林省综合经济实力排序中列第六位;
2002年,吉林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梅河口经济贸易开发区。
"城市拉动"战略的启动
梅河口市历史上曾是海龙府、东边道镇守使署所在地,因此一度成为这一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谈到到梅城今天的发展,张宏仁市长坚定地说:"城市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标志,既是经济发展的载体,又是孕育发展动力的母体。今日的梅城,正成为外商投资的热点和吉林省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
2002年伊始,梅河口市提出了"城市拉动"的发展战略,即通过大力加强城市建设,完善城市功能,树立城市形象,以吸引带动相关投资,直接或间接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达到扩大城市规模、扩张城市经济总量、推进经济跨越式发展的目的。
走进梅城,我们强烈地感受到了梅城人敏锐的发展意识。梅城人很早就认识到,招商引资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现实途径,也是解决资金短缺这一发展"瓶颈"的突破口。为此梅河口市紧紧围绕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突出大项目这一重点,实现了引资领域、招商方式和投资环境的创新。
他们一改过去单纯依靠政策吸引投资的做法,立足医药、食品、农副产品等优势产业,同时在加大城市软环境建设的基础上,重点引进一批对全市经济发展具有一定拉动作用的大项目,带动了地区经济的发展。
2001年梅河口市先后吸引投资在300万元以上的外来投资项目17个,总投资5.47亿元,实际利用外资4.4亿元,实现出口创汇1600万美元。2002年全市共引进投资千万元以上大项目20个,现已开发建设16个,吸引投资额10亿元。
如今招商引资已经成为梅河口市经济的重要支柱,成为财政增收、城市发展、市民受益的主渠道。一批投资在千万元以上的大项目纷纷落户梅城,其中吉林威威药业、吉林方大、金泉药业的3项项目投资均在亿元以上。
资金的注入带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市场、商城、步行街日益规模化,而且起到了带动辐射效应。由于梅城具有区位、交通和流通的天然优势,商贸流通已成为第三产业中的特色。对未来的发展,张宏仁市长信心很足:"我们要建吉林省最大的物流中心,而且是集运输、信息、交通为一体的现代物流中心,把梅河口的区位优势及尽可能地发挥出来。"
点亮每个角落的"五大工程"
 |
站前广场 |
"城市拉动"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经济、社会、文化、建筑、环境等诸多领域。发展一批枢纽型、功能型、与区域中心城市发展相适应的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则是工作的重点。梅河口市提出了相应的"五大工程",即街路和广场改造工程、"四化"(绿化、美化、亮化和硬化)工程、城市公共设施维护与改造工程、交通设施建设工程、河渠改造工程。
当夜幕降临,大桥上,各式彩灯勾勒出桥的整体轮廓,远看像一道彩虹横跨水面;广场上,地埋灯、草坪灯、庭院灯,椰树灯、七彩灯和礼花灯等如灿烂的繁星,使市民广场在夜色中明亮如昼;街道上,为了方便行人及车辆的夜间行驶,也安装了光控壁灯和各种新式路灯。而广场上随歌起舞的老年秧歌队,更是梅城一道亮丽的风景。看着这一切,你不得不惊叹:梅城正在成为一个灯火阑珊的不夜城。
道路是城市的骨骼。梅河口市为优化路网结构,构建多层次的城市公共交通网络,在改造、完善现有街路的同时,还兴建了一大批城市立交桥、停车场及行人过街天桥。爱民路、昆明路、松江路等主干道均得到了拓宽和改造,并在沿路两侧栽植各类树木60余万株,同时还在中心街等九条街路上铺设了彩砖。
城市公共设施及河渠改造也极大改善了梅河口市的人居环境和投资环境。以前一到多雨季节,爱民路和昆明路由于污水排放不及时,路面经常积水,行人与车辆都非常难行。有关部门在进行城区污水排放工程,彻底改造了两条路的污水排放管网,解决了这一难题。气势恢宏的辉发河改造工程以及与之相配套的人工湖和开放式公园,更是全面提升了城市品位,为市民及投资者提供了更好的居住和工作环境。
加大城市建设的力度、树立城市经营意识、提高城市品位的"城市拉动"战略,使整个梅城亮了起来、美了起来,也富裕了起来。临别时,张宏仁市长说,"两年后欢迎你们再来梅城看看。"是啊,那时这幅"梅城画卷"一定又添上了许多精美的"景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