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中国重大工程技术成就
2001年12月20日,20世纪25项中国重大工程技术成就评出,它们是:两弹一星、汉字信息处理与印刷革命、石油、农作物增产技术、传染病防治、电气化、大江大河治理和开发、铁路、船舶、钢铁、计划生育、电信工程、地质勘探与资源开发、畜禽水产养殖技术、广播与电视、计算机、公路、机械化、航空、无机化工、外科诊疗、稀有金属和先进材料的开发应用、城市化、轻工和纺织、采煤工程。
这次评选活动是由中国工程院倡议,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部分院士,中国科协所属单位以及国家有关部门共同参与的一次群众性民间]评选活动。
从20世纪初中国人民自己建设的京张铁路、玉门油矿,30年代的钱塘江大桥,到六七年代的大庆油田和两弹一星、杂交水稻等伟大成就,为中国的工业化、现代化拉开了序幕。
(摘自《人民日报》海外版,作者傅振国)
中国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跃居世界第二
2001年,中国新增高速公路通车里程3000多公里,从而使中国的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9万公里,创下了位居世界第二的新记录。
自1988年开始建设高速公路以来,我国高速公路建设向世界前列高速发展。至1998年底,全国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6258公里,跃居世界第八;1999年底,突破1万公里,位居世界第四;2000年底,达到1.6万公里,成为世界第三。
到2008年,奥运会在北京举办时,“五纵七横”快速国道主干线将铺就在中国大地上。
(摘自《中国青年报》,作者林红梅)
我国已有1.3万公里铁路提速
1997年中国铁路开始提速,至今已先后提速4次。经过4次提速,我国提速铁路目前已达1.3万公里,提速网络基本覆盖了全国主要地区。2003年和2005年,还有两次大规模提速。到“十五”末,提速里程达1.6万公里,主要干线城市间旅客列车运程在500公里左右实现“朝发夕归”,1500公里左右实现“夕发朝至”,2500公里左右实现“一日到达”。
(摘自《人民日报》海外版,作者李斌)
中国第一品牌价值460亿元
中国最有价值品牌的研究,已经进行了7年。2001年度最新报告称,红塔山作为我国价值最高的品牌连续7年居首位,2001年的品牌价值为460亿元。其后是海尔436亿元、长虹261亿元、五粮液156.67亿元、TCL144.69亿元。
据预测,未来三到五年,中国最有价值品牌可望进入世界500强。
(摘自《北京青年报》,作者马平)
“倪志福钻头”获国家专利
问世近50年的“倪志福钻头”,由于过去公布了技术成果而丧失了专利申请权,现经倪志福本人再次改进创新,于2001年12月5日终于获得了国家专利。
1953年,当时在北京永定机械厂当钳工的倪志福经过研究反复试验,发明了高效、长寿、优质的“三尖七刃”钻头,解决了当时完成紧急任务的关键难题,其先进性得到了世界公认。其发明被命名为“倪志福钻头”。
倪志福曾任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总工会主席。
(摘自《人民日报》海外版,作者孟东明)
2001年中国科学院新增院士56名
2001年,中国科学院新增院士56名(应增选名额为60)。他们分属于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学和科学技术科学等5个学部,平均年龄为60.4岁,最大的75岁,最小的38岁。56人中有8位女性。38岁的新院士为香港大学的任咏华。
(摘自《人民日报》海外版,作者邹声文、李斌)
中国工程院现有院士616人
2001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工作结束,81位杰出专家当选新院士。现在,工程院院士总数达到616人。西藏、宁夏、青海第一次有了自己的院士,他们是多吉、何季麟、吴天一。张心湜为首位当选中国工程院的台湾省院士。
(摘自《人民日报》海外版,作者傅振国)
四川“水井坊酒”“蒙山茶”获国家原产地域产品保护
“水井坊酒”是我国大曲浓香型白酒的典型代表,1998年8月中国考古学者在四川省成都市锦江河畔发现了大型古代酒坊遗址──“水井坊”。经专家认定,“水井坊”是中国最古老的酒坊。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600多年代代相传的精堪工艺、“活文物”原址酿造造就了“水井坊酒”陈香幽雅、甘润瓢逸的独特品质。
“蒙山茶”种植始于西汉,具有2000多年的种茶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1998年,素有“仙茶故乡”美名的四川省名山县被确立为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验收合格的国家级茶叶标准示范区。
(摘自《人民日报》海外版,作者潘衍习)
邮票上的孙中山
从1912年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中华民国邮政共发行有关孙中山先生及印有其头像的邮票9套43枚,普通邮票30套276枚(不包括加盖改值票),还曾有印制成但未正式发行,后用于加盖改值的孙中山头像普通邮票4套27枚。
新中国成立后,邮政部门多次发行有孙中山像的邮票。一是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专题邮票,如1956年11月12日发行《孙中山诞辰九十周年》纪念邮票,全套2枚,图案为孙中山先生头像,头像右侧印有孙中山先生的“今后之革命非以俄为师断无成就”手迹题词。二是纪念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专题邮票,每套中都有一枚印有孙中山像,如1961年10月10日发行的《辛亥革命五十周年》纪念邮票第二枚。
截至目前,新中国发行的印有孙中山光辉形象的邮票及邮资片共23枚,涉及9套邮票和邮资片。
(摘自《人民日报》海外版,作者党玉占)
中国众多大中城市成为“新侨乡”
新中国成立52年来,城市化的步伐不断加快。到1999年底,我国共有建制市667个。其中,地级市以上的城市(含地级市)240个。这些大中城市是我国和地方的政治、经济、科技、教育、文化和对外交流等领域的中心。据了解,我国3000多万归侨
、侨眷相对集中在大中城市。这样,中国的不少大中城市已成为名副其实的“新侨乡”。
(摘自《人民日报》海外版,作者聂传清)
阅江楼结束有“记”无“楼”历史
南京狮子山顶新建的阅江楼,于2001年10月初正式对游人开放。从此,结束了自明代600多年来只有《阅江楼记》而无阅江楼的历史。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定都南京后,于洪武七年(1374年),下诏在南京狮子山建阅江楼。朱元璋还写了《阅江楼记》、《又阅江楼记》两篇文章;大学士宋濂也写了篇《阅江楼记》,并收入了《古文观止》。
朱氏在《阅江楼记》写道:“今楼成矣,碧瓦朱楹,檐牙摩空而入雾,朱帘风飞而霞卷,彤扉开而彩盈正值,天宇澄霁,忽闻雷声隐隐,亟倚雕栏而俯视,则有飞鸟,雨云翅,幕于下,斯楼之高,岂不壮哉。”
(摘自《人民日报》海外版,作者范靖国)
中国科学家发现又一板块缝合线
地球上为什么会像今天这样分布着几块大陆,30年前人们提出板块构造学理论,成为20世纪最伟大的学说之一。为揭开大陆离散聚合的历史,科学家们在过去30年里,就一直在寻找大陆碰撞的直接证据──缝合线。
2000年5月,北京大学李江海副教授在河北遵化发现了世界上最古老的大洋岩石圈残片。2001年10月初,他们在辽西地区发现了新的古大洋遗迹,从而证实华北古大洋遗迹构成的缝合线至少超过了200公里。
李江海说,“科学界认为25亿到27亿年前,地球上曾出现了一个超级大陆,这也是已知最古老的超级大陆。这一超级大陆最终拼合、碰撞的位置和时间始终是一个难解之谜。北美和非洲南部都记录了27亿年左右的碰撞事件,而华北大陆广泛记录了25亿年左右的碰撞事件,很可能是这一超级大陆最终聚合的位置。之后的25亿年里,古大陆之间又经历了多次分分合合,形成了今天的地球面貌。”
(摘自《人民日报》海外版,作者李斌)
三峡地区发现东周遗址
湖北省宜昌市考古工作者最近在对长江西陕峡口的3座汉古墓进行发掘时,分别发现了东周时期的建筑遗址和冶炼遗址,这在三峡库区尚属首次。
被发掘的3座古墓位于宜昌西陵峡口风景区前坪村。前坪古墓分布有战国至六朝时期的古墓达千座。据从这一带发现的多处东周遗址及发掘出土的一些战国时期古墓葬遗址分析,古文献中记载的战国夷陵城(今宜昌市的前身)很可能就在前坪一带。由于葛洲坝的兴建,昔日的古夷陵旧址已被江水淹没。
(摘自《人民日报》海外版,作者施勇峰、彭宏亮)
云冈石窟步入世界遗产名录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5届会议评审表决通过,山西大同云冈石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武周山南麓,依山开凿,东西绵延一公里,石窟开凿于公元453年,现存洞窟53个,1000多个佛龛,石雕造像5.1万余尊,最大佛像高17米,最小仅2厘米。神态各异,栩栩如生。云冈石窟是我国三大石窟艺术宝库之一,它的艺术主体是中华文化的东方体系,但其身上同时附属有当时世界上最引人注目的希腊文化的西方体系和印度文化的次大陆体系,是举世公认的历史文化瑰宝和人类古代文明的结晶。
(摘自《人民日报》海外版,作者谷盛明 白玉龙)
编者附注:请以上作者与本刊编辑部联系,索取稿酬
地址:北京百万庄大街24号今日中国杂志社中文编辑部邓树林收 100037
电话:010-68996345 传真:010-68328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