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会

秋那桶村来了个年轻人

2019-12-02 15:29:00 【关闭】 【打印】

  一条溜索,两座雪山,三江并流,这里是怒江。 

  怒江大峡谷北端最后一个村,叫秋那桶村,属全国“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的贫困村。“秋那”在怒族语言中的意思是“相对平坦、适合居住”,“桶”的意思是“和平、平安”,“秋那桶”这个名字,寄托了当地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秋那桶村老年协会举办丰富的活动

  然而,现实是残酷的——这里随处可见峡谷与急流,适合耕作的土地奇缺,对外交通更是艰难。对于这里的百姓来说,“秋那桶”似乎是遥不可及的梦想。   

  201810月,一位驻村书记的到来,给村民们带来了希望。这位驻村书记,就是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员工姚聪学。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队长的一年时间里,姚聪学已经成为一个“村里人”。和秋那桶村结缘,是他以前从未想到过的。而如今,秋那桶村早已成为他放不下的牵挂。他说,“这就是我的事业。” 

    不见外的村里人

  “把他们当亲人,他们才会把你当亲人。感情都是相互的。”这是姚聪学在村里工作一年最深刻的体会。 

  秋那桶村建在山谷一侧,村里的百十来户人家,高高低低、零零散散分布在山坡上。刚进村时,为了了解村子基本情况,查找脱贫攻坚的短板问题,姚聪学要访遍村里的十个村民小组。为此,姚聪学每天早出晚归,奔走在村子里大大小小的坡路上。近一个月下来,哪条路近,哪条路陡,他心里早已一清二楚。 

  姚聪学同样一清二楚的,还有村里特殊困难家庭的情况。20189月,秋那桶村的才英被云南经贸外事职业学院录取,对于这个家庭来说,高兴中夹杂着难过。 

资助的贫困大学生暑假到村委会交流

  才英父亲患有癫痫病,全家仅靠继母在土里刨食挣的一点儿钱维持生活,虽然享受了国家的易地搬迁安置,给才英交完学费后,全家人还是要“一分钱掰成两半花”。如果才英因此而辍学,将来还会是个贫困户。 

  “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播的最佳途径。”姚聪学深知解决这个困难的重要性,为了让才英的求学之路得以延续,姚聪学和驻村工作队员积极奔走,寻求帮助。 

  在姚聪学和驻村工作队员的积极努力下,201962日,贫困大学生才英与中交一公局华中区域总部副总经理齐昌军达成了资助协议:齐昌军从201961日至2020531日,每月资助才英500元用于在校的生活费用。 

  尼达当组73岁老人和志、身患骨髓炎的石普组老组长张玉新、残疾老人余秀英、大学生李丽莎、13岁的体育特长生和丽雅、专升本学生马文生、大学生李铁军、张雄……在姚聪学的努力下,更多的贫困村民得到救助和帮扶。如今,姚聪学已经成为一个不见外的“村里人”。 

  “就是想主动多做点儿事,扶贫工作更是良心活”姚聪学说,“其实,我心里早就把自己当‘村里人’了。” 

    老手艺成致富新产业

  “我当时是分红最高的社员,那一沓钞票我数了好几遍。”说起秋那桶村有史以来的首次分红,村民李金龙显得十分激动。 

  923日,是秋那桶村手工合作社成立以来,第一次给村民分红的日子。“以‘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原则进行利润分配,每个社员能拿到100元到1200元不等的分红,共计分红14000元。”姚聪学说。 

创福手工艺品合作社分红仪式

  秋那桶村创福手工艺品农民专业合作社,就是姚聪学与其驻村工作队为带领村民脱贫致富而成立的。 

  “脱贫致富,必须有特色产业。”姚聪学走访后发现,秋那桶村一直有制作民族织毯、制作石板、榨油,制作漆油,编织手工艺品的传统,但往往相对原始和分散,受场地和业务等制约,无法形成产业效应。 

  姚聪学与工作队员多次走访后,向贡山县文化和旅游局申请了20万元发展资金,2018126日,成立了秋那桶创福手工艺品农民专业合作社。他说,一方面是想让群众通过自己的双手创造幸福、增加收入;另一方面方面是想让怒族、藏族的一些传统手工艺品得以保留和传承,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学习手工艺。“目前,合作社成员有2457人,并带动秋那桶全村建档立卡户参与其中。” 姚聪学说。 

  为让合作社的产品卖出去,姚聪学组织合作社参加丙中洛镇“仙女节”、贡山县“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南亚东南亚国家商品展暨投资贸易洽谈会(商洽会)等活动,销售额大幅增加。“今年野生蜂蜜的销售额就达到了7万多元。”这给姚聪学和合作社成员带来满满的信心。 

  2019年度,合作社实现销售额11万元,建档立卡户人均分红600元。此外,还成立了秋那桶村乡村旅游合作社,开发村周边户外线路,国庆4天收入1万元,游客购买农副产品8000元。 

  如今,合作社正努力向“家家有收入,户户搞手工艺品”的产业格局发展,“争取明年分红的时候,老百姓每个人拿到的钱能翻番儿。”姚聪学说。 

  溜索过江村民住进新楼房

  为了过江,村民余春妹必须在腰臀部绑牢两条绳子,把绳子的另一头固定在滑轮上,再小心地盘好头发,以免长发不慎卷入滑轮。随后,她要将麻筐上的带子挂在滑轮的钩锁处,用一团枯草充当手和滑轮摩擦的“保护器”,接着,腿用力一蹬,随着“呼啦啦”的响声,滑轮带着余春妹快速在钢缆上移动起来。远远看去,她像是在急流上空悬着的一个摇晃的黑点。对余春妹来说,溜索过江是她每天的“必经之路”。  

  余春妹家位于秋那桶村那恰洛小组。这个小组整体临江,不仅过江要靠溜索,更是面临着严重的地质隐患。“整个小组其实就是一个地质隐患点”姚聪学坚定地说,“搬迁刻不容缓。” 

  为了尽快让那恰洛小组的村民顺利搬迁,姚聪学挨家挨户做动员,组织村民们抽房号。经过努力,那恰洛小组的31户村民,28户已经抽取了房号,仍有村民心存顾虑,迟迟不愿搬迁。余春妹家就是其中之一。 

  “主要担心搬到县城之后,这边的产业怎么办,养猪场怎么办。”余春妹坦言。 

  为了了解村民们的想法,清楚他们心中的顾虑,姚聪学见缝插针,一次次去村民家走访谈心,召集大家开会讨论,针对他们心里的想法一一进行解释。“搬到县城后,工作会给解决,国家还会提供免费的技能培训,村里的地和产业还是自己的,不用担心。” 

  在遍访了一些村民后,姚聪学总结出了大家犹豫的原因。一方面是故土难离的思想,另一方面是担心搬到城里不习惯,生活成本高,找不到工作,又丢了村里的产业。在又一次和余春妹等几位村民谈心之后,姚聪学决定,带大家去安置点实地考察。 

  几天后,姚聪学带着部分那恰洛小组的村民前往幸福新区安置点,实地考察即将搬迁的新房和周围的环境。幸福新区安置点位于贡山县,一排排米黄色的楼房整整齐齐,极具民族特色。周围还设置了医院、商店等便民设施,生活上十分便利。 

  考察结束后,姚聪学继续“趁热打铁”,坚持走访。终于,在姚聪学的不懈努力下,村民们心中的顾虑渐渐被打消,那恰洛小组的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也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分享到:
上一篇 下一篇 责任编辑:

微信关注 今日中国

微信号

1234566789

微博关注

Copyright © 1998 - 2016

今日中国杂志版权所有 | 京ICP备:0600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