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会

中美民间如何互动?

2019-01-25 11:33:00 【关闭】 【打印】

  中美民间如何互动

  ——“中美人文交流40年:历程、经验与挑战”报告在京发布

  编者按: 

  刚刚过去的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2019年又迎来中美建交40周年。40年前的两次历史性时刻,恰恰见证了中国开放的心态,走向世界的决心与行动。

 

  123日,由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中美人文交流中心主办的“中美人文交流40年:历程、经验与挑战” 研讨会暨报告发布会在京召开。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及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中联部当代世界研究中心的专家学者、外交部和教育部的政府官员,媒体代表等200余人参会。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兼中美人文交流研究中心主任吴晓球,中国公共外交协会副会长、外交部前部长助理胡正跃,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主任杜柯伟出席开幕式并致辞。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兼中美人文交流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王文主持开幕式。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人大重阳研究员刁大明随后发布了《为大国合作筑牢“地基”:中美人文交流四十年的历程、经验与前景》报告。

  报告指出,“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从两国交往的历史观察,人文交流始终在中美关系发展过程中扮演者重要角色。回顾过去40年的成就与经验,中美人文交流为改善并推进中美两国关系稳步发展创造良好环境,不但加深了两国人民对于彼此的理解和认同,而且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形象和软实力。 

  报告总结了中美人文交流在四个方面的经验。首先,中美人文交流始终在两国关系发展中扮演着民意地基晴雨表的积极角色;其二,加深了两国人民对于彼此的理解和认同,建立了深厚的共同情感;其三,高层磋商与对话的机制化确保了人文交流的高质量深入推进;其四,交流主体逐渐呈现出多元化趋势,领域、层次与规模持续扩大,达到建交以来的最高水平。 

  同时,中美人文交流也面对诸多挑战。其一,中美人文交流存在主体角色差异,也存在所谓不对等的倾向;其二,价值分歧和去政治化问题始终是需要解决的一大难题;其三,在具体实践方式上存在着商业化、形式化、单向化问题;其四,效果如何评估需要建立一个长周期的标准体系。 

  报告还给出了个方面的建议:第一,中美双方夯实和完善既有机制平台,加强人文交流的双向化、实质化。第二,多元联动,推动中美人文交流的模式创新和大众化、平民化。第三,建立健全中美人文交流的评估体系,强化危机预防和处理能力。   

  教育部国际司美大处处长陈大立在报告点评环节,用三个词简要概括中美人文交流工作。第一是学习。中美关系发展的40年,对于中国而言,是学习的40年,中国要一如既往地学习先进经验。第二是理解。中美关系40年的良好进展主要原因在于互相理解,双方找到了很多的利益共同点。第三是故事。中国发展历程中有很多真实的感动的故事,要善于讲给外界听。  

  研讨会现场围绕“中美人文交流40年:经验与效果”和“人文交流与中美关系未来:挑战与对策”两个主题进行。 

  嘉宾们普遍认为,中美关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关系,中国外交关系的基石是中美关系。中美建交对世界、对中国、对美国都具有重大意义。40年来,中美两国在双边、地区、全球层面各领域总体都保持了比较好的沟通和合作。中美关系发展到今天,人文交流功不可没,它不仅有力地增进了相互间了解,更为两国间的务实交流与合作做出了有益的、无可替代的贡献。 

  嘉宾们也指出,人文交流自从党的十八大首次被写入中央文件以来,已成为国家对外关系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升国家对外开放水平,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进程中发挥着基础性的、长效性的作用。虽然贸易战给中美双边和整个世界经济发展蒙上了阴影,带来很多不稳定因素。但是中美人文交流的基础依然深厚,人文交流的前景依然可期。 

  作为中美人文交流的主角和重要推动力,中美两国智库和媒体朋友应保持定力、有所担当,继续从不同的方向来努力扩大和深化中美人文交流的广度和深度,共同推进以协调、合作、稳定为基调的中美关系,更好地造福两国人民和世界人民。 

    

报告全文下载链接:http://www.rdcy.org/Index/news_cont/id/54678.html   图片来源:人大重阳研究院

分享到:
上一篇 下一篇 责任编辑:

微信关注 今日中国

微信号

1234566789

微博关注

Copyright © 1998 - 2016

今日中国杂志版权所有 | 京ICP备:0600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