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本刊特稿

全国两会:“民有所盼、政有所为”

2023-03-30 14:36:00 【关闭】 【打印】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起步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之年,因此今年的全国两会举世瞩目。

  在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强调,“从现在起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全党全国人民的中心任务。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接力棒,历史地落在我们这一代人身上”,并且号召新时代的中国人“在新征程上作出无负时代、无负历史、无负人民的业绩,为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作出我们这一代人的应有贡献”。

  不忘初心,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

  立法法是规范国家立法制度和立法活动,维护社会主义法治统一的基本法律。时隔8年,中国立法法又一次迎来修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的决定》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于2023年3月13日通过,自2023年3月15日起施行。在新修改的立法法中,加入了“立法应当坚持和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使之成为中国立法活动的基本原则之一。这一重大修改是贯彻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必然要求,积极回应了人民群众的新要求、新期盼。


3月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参加他所在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中国人民在人类政治制度史上的伟大创造,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政治制度安排,深深根植于人民,深深根植于中华大地,承载着党的初心和使命,体现了党的主张与人民意志的有机统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伟大政治创造,是从中国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新型政党制度。可以说,全国两会是中国全过程人民民主最生动的实践。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以两会为核心,构建起覆盖960万平方公里土地、14亿多人口、56个民族的民主体系,实现了最广大人民广泛持续参与,有效融合党的主张、国家意志、人民意愿,形成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2022年6月底,全国县乡两级人大换届选举全面完成。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直接选举产生262万多名县乡两级人大代表。其中,一线工人、农民、专业技术人员等基层代表的比例分别占52.53%和76.75%。2023年2月24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九次会议表决通过关于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的代表资格的审查报告,确认2977名代表的代表资格有效。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现有2169名,分别来自34个界别,其中,非中共委员占60.8%,且56个民族都有委员,体现了委员分布广泛、结构优化、新任和连任比例适当和综合素质较高的特点。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两会为主要载体,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用法律和制度保证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协商权、表达权、管理权和监督权等权利得到充分实现,有效激发人民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等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提高了国家治理效能。2023年,全国两会前夕,在湖南省桃江县赤塘村的一座小院里,全国人大代表、赤塘村党总支书记高亚召集村民,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屋场会。会上,村民围绕村里的油茶和笋竹产业向村干部们吐露心声、讨教方案,干部们则针对村民的疑惑,为他们讲政策、议事情,把关于竹产业创新发展和山区林道建设的建议带到北京。赤塘村的屋场会是全国人民践行民主的缩影。

  两会制度在中国的实践充分表明,在中国,民主不是装饰品,不是用来做摆设的,而是要用来解决人民所期盼解决的问题,用法治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用民主促进人民幸福生活和人的全面发展,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期间,代表团或30名以上代表联名提出的议案共271件,其中有关立法方面的议案有268件,涉及到诸多重点领域。

  顺应民心,为了人民幸福安康

  2023年3月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人民幸福安康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的。基层治理和民生保障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是促进共同富裕、打造高品质生活的基础性工程,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牢牢记在心上、时时抓在手上,确保取得扎扎实实的成效。这一重要论断进一步丰富了人民对美好生活期盼的内涵,深刻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

  “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民心是最大的政治,而让人民幸福安康,把发展成果不断转化为生活品质,使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则是最大的民心。一切为了人民,是中国共产党出发的原点、立党的初心。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10年,中国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为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不论是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还是完善劳动者权益保障制度,或是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制度,或是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都是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出发,为群众解难题、为群众增福祉、使群众享公平。


重庆万盛经开区丛林镇白龙湖村七龙茶厂,游客到茶园踏青赏景体验采茶

  全国两会聚焦的是国家大事,关心的是国计民生。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在过去一年,中国经济发展遇到疫情等国内外多重超预期因素冲击,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中国果断应对,及时调控,出台了一系列有效举措:针对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加剧,加大纾困支持力度;针对有效需求不足的突出矛盾,多措并举促消费稳外贸;针对就业压力凸显,强化稳岗扩就业政策支持;针对全球通胀高企带来的影响,以粮食和能源为重点做好保供稳价;针对部分群众生活困难增多,强化基本民生保障。

  四川凉山州布拖县有个阿布洛哈村。阿布洛哈,彝语意思为“高山里的深谷”,坐落于金沙江大峡谷深处,三面环山、一面临崖,是典型的“悬崖村”。以前这里不通公路,村民出村要么翻山爬悬崖,要么到金沙江谷底溜索过河。2019年6月,阿布洛哈村通村公路工程启动,在地质结构复杂,岩层破碎,施工难度大,建设成本高的情况下,最终于2019年底打通了阿布洛哈村的对外通道,全长3.8公里、宽4.5米,为四级公路。从此,村民乘车一小时可达附近中心集镇。或许有人会问,为阿布洛哈村65户253个人在绝壁上修建一条3.8公里长、4.5米宽的通村公路,要耗费多少成本?在中国,这就是“民之所盼,政之所向”的典范。

  2023年3月13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记者会,国务院总理李强出席并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李强指出,党中央和政府的一切工作宗旨就是为民造福,在任何时候都必须始终牢记人民政府前面的“人民”这两个字,扎扎实实办好每一件民生实事,要切实贴近老百姓的实际感受去谋划、推进,真正做到民有所盼、政有所为。

  提振信心,共创复兴伟业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强调,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我们要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提升科技自立自强能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不断壮大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

  2017年,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高质量发展”。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202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质量强国建设纲要》,这是党中央对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这次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特别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

  高质量发展首先是发展。发展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今天,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实现新的历史性跨越,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世界经济大国地位全面提升,人均国民总收入实现新飞跃,人民生活水平跃上新台阶,综合国力跻身世界前列,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这是我们坚持将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然而,中国的发展还不平衡、不充分,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之间存在矛盾。高质量发展是中国经济发展步入新阶段、内外部环境发生变化等诸多因素下的必然选择,也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主题。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12月18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是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

  李强总理在记者会上指出,要“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等”。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我们要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加快实施一批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加快构建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竞争力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而国有企业更要聚焦自身,通过深化改革,努力成为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重要市场主体,在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推进共同富裕、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等重大战略中,发挥引领和支撑作用。新时代十年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认识最深、力度最大、举措最实、成效最显著的十年,绿色低碳发展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以年均3%的能源消费增速、水资源消耗不增加支撑了年均6%以上的经济发展。过去5年,国内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8.1%、二氧化碳排放下降14.1%。地级及以上城市细颗粒物平均浓度下降27.5%,重污染天数下降超过五成,全国地表水优良水体比例由67.9%上升到87.9%。设立首批国家公园,建立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9000多处。

  今年的全国两会展现了党和政府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初心,作到“民有所盼、政有所为”的决心,不断攻坚克难、创造新奇迹的信心。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宏伟目标鼓舞下,在中国人民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中,中国的未来一定会长风破浪,未来可期。 

  夏一璞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部副研究员

分享到:
下一篇 责任编辑:

微信关注 今日中国

微信号

1234566789

微博关注

Copyright © 1998 - 2016

今日中国杂志版权所有 | 京ICP备:0600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