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贯彻十九大:振兴美丽乡村,造福乡里乡亲

2017-12-19 16:42:00 来源:人民网 作者:张磊等
    让安徽省马鞍山市当涂县塘南镇白马村村民杨海兵没想到的是,今年的螃蟹异常畅销。

  接受记者采访时,他正在不停地填写网销快递单,养殖户在不停地捞螃蟹,一兜几十只,个个“膀大腰肥”。

  “今年咋卖得这么好,看看这水就知道咧。”杨海兵嘿嘿一笑。

  今年,白马村的螃蟹销量爆表,这还要得益于河长制。

  在这样一个河网密布、“靠水吃水”的乡村,侵占河道、超标排污的现象在过去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水质。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在我们为了保护生态环境,正在施行河长制。”站在乌溪河边,白马村党总支书记籍宗兵说,“有了河长制,河流生态跟上了,螃蟹品质自然就上来了,大家养殖致富的路子也越走越宽。”

  安徽是农业大省,也是农村改革主要发源地,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给包括白马村在内的所有乡村指明了发展方向,安徽各地干群迅速掀起学习贯彻的热潮,积极探索符合地方实际的乡村振兴之路。苦干、巧干、加油干正成为田间地头的日常图景。

  产业兴旺:结构调整致富忙

  今年双“十一”,滁州明光市潘村镇丰收圩广源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一天销售额就达到了200多万。除了水质好外,还与合作社创新开展的农产品溯源体系有关。

  “原苗选购,喂养捕捞,全部都在视频下进行,网友扫描二维码就能一目了然。”负责人王家梅笑着说,“咱这不就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嘛!现如今市场对高质量农产品需求越来越旺,只有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品牌才能越做越大。”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在我看来,产业兴旺是基础,而产业兴旺的关键在于转型。”虽然时值隆冬,但在阜阳市颍上县三十铺镇仁和村委会内,学习十九大报告的现场,却热火朝天。

  村民张文星最先撂开话题,“这几年村里要是还继续种红薯、打粉丝,还不知道污染成啥样嘞!”

  高峰时期,颍上全县红薯种植规模一度达到50万亩,每到秋冬季节,几乎家家户户挖芋打粉。然而,家庭作坊式的粉丝加工也给当地带来了不小的污染。“粉浆水、粉渣随意排放,污染河水村庄,连亲戚都不愿意来串门。”张文星感叹。

  农业产业结构到了不得不调整的地步。趁着上海崇明岛芦笋种植业产业转移的机会,颍上县请回了当年走出去的种植大户滕传林,发展起芦笋种植业。

  回到家乡的滕传林和当地农户一起,成立了合作社,流转了500亩土地,“如今,芦笋专供上海、合肥等地的高端市场,产品供不应求。”

  “现如今咱们产业有了,可村庄环境、乡风文明离乡村振兴的目标还有差距啊。”张文星刚说完,滕传林也插上了话,“我看接下来还得按照十九大报告的要求,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干起来。”

  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留住乡愁

  芜湖市繁昌县峨山镇东岛村是一座有着千年历史的古村落。站在村口远眺,群山环抱、竹海葱茏;细看村口,停车场整齐划一、乡村舞台古香古色。

  该村结合当地实际,铺就了环山、环水、环村的亲密绿道。村里原有的七口废井,也全部找到并进行修复。

  “以前村民都想进城,现在城里人都想来村里住,慕名而来的游客络绎不绝。”东岛村党总支书记李克文介绍,当地通过原貌整治,不填塘、不砍树、不拆房,突出了本地特色,避免了“千村一面”,让昔日偏远乡村摇身成了旅游目的地。

  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生态宜居是重要内容。“乡村振兴不是要把乡村变为城市,而是要留住乡村留下根,保护好绿水青山和田原风光。”峨山镇副镇长吴云鹏说。

  走进滁州市全椒县襄河镇八波村,放眼望去,荷塘、小桥、流水,以及7公里长的水杉绿道,与整齐划一的村民住房遥相呼应,让人心旷神怡。

  对于村里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居住条件的提升,60岁的村民张云发感受最深,他7岁的孙子因为“蚊子多,叮屁股”,此前一直不愿意回老家,如今一到放假,小孙子就吵着要回来。“我儿子在浙江做厨师,现在旅游的人越来越多,他也准备回来开个农家乐,那样我们一家就不用再分开了。”张云发说。

  乡风文明:“好人、乡贤”聚人心

  “我推荐李玉亮!他以前当生产队长的时候,修桥修路总是带头,又出钱又出力。”一张长桌、几条矮凳,山脚下的一处农家小院内热闹非凡。宣城市广德县卢村乡同溪村的23位村民,开起了每月一次的“最美卢村人”推荐现场会,通过自下而上、层层推评“乡村好人”,让平凡人讲述身边故事,感染身边人。

  卢村乡以引领风尚的“好人”感染教育他人,宣城市旌德县版书镇龙川村,则以红色文化引领着乡间风气,聚拢着田野上的人心。1925年,皖南第一个党支部在龙川村成立;1928年,旌德县第一位牺牲的革命烈士梅大梁,就是龙川村人……现如今,龙川村310多户,15户红色后代,其中好几户还是烈士后代。

  “每逢村里大事小情,这些红色后代总是带头响应,不仅自己处处当模范,还带领村民一起干。”龙川村党支部书记何述智介绍,村里还成立了以红色后代为骨干的“道德理事会”,“红白喜事移风易俗、邻里纠纷调解,他们只要一出马,肯定有效果。”

  “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和重要保障,是乡村建设的灵魂所在。”旌德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县文明办主任程继虎说:“下一步,我们将以十九大精神为指引,坚定文化自信,传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着力培育乡村文明新风,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不断推向纵深,为农村发展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和道德滋养。”

  治理有效:大小事村民说了算

  南陵县烟墩镇蔼里村是新晋的旅游胜地。行走乡间,不时可见片片花海、漫山茶树随风摇曳。

  “以前环境差,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现在环境好了,和过去相比简直一个天一个地。”年过7旬的村民汪明义一边清扫村道上的落叶,一边说起这些年来村里的变化。

  “一说整治环境,村民都支持,但一谈到禁止散养家禽牲畜,还要拆掉乱搭乱建时,大家都不吱声了。”烟墩镇党委书记丁少敏说,刚开始整治环境时,一些村民不理解,工作难推进。

  “虽说做好事,可只让干部决策,大伙心里难免犯嘀咕。”汪明义说。为了调动村民积极性,当地探索出一条“治理有效”的路子,概括为“三会四自一平台”:“三会”即在村“两委”领导下,成立村民议事会、理事会和监事会,分别负责项目决策、项目执行和事后监督;“四自”即项目由群众“自选、自建、自管、自用”;“一平台”则为资源整合平台。

  “乡村振兴需要有作为的新农民。”蔼里村议事会成员谢松林说,“三会”成员均由村民推选而出,“有村民组长、种植大户、致富能人,还有德高望重的‘五老’,这些人在村里威望高,协助村‘两委’开展起工作来得心应手,村里办成了很多过去想办而办不成的事情。”

  “根据十九大精神,我们将把‘三会四自一平台’机制进一步完善,运用到村级治理的更多领域。”丁少敏说,真正实现“项目实实在在、资金明明白白、干部干干净净、群众高高兴兴”。

  生活富裕:条件变好,腰包鼓起来

  “我跟村里人说,大家只管‘撸起袖子加油干’。今年分了红,明年也要分,而且要分得更多。”滁州天长市杨村镇光华村党总支书记任保贵介绍,当地通过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让成为股东的村民今年第一次拿到了分红。

  任保贵对记者说,党的十九大报告让他感到很振奋,村里要进一步拓展集体经济发展方式,通过参股投资、土地出租、光伏发电等提高村集体收入,预计今年全村集体经济纯收入有望达到50万元,增幅达16%。

  集体经济强了,公共服务设施也要跟得上。谈起如今的生活,村民王进脸上写满了幸福,喜欢看书、运动的他,每天都会去村里的图书馆坐一坐,到健身广场转一转,还会时不时跟老伴去跳跳广场舞。“我家小孩在城里工作,我们都去过,但住不习惯,农村生活条件也不差,住着更舒服。”

  生活富裕,除了居住条件要改善,村民的腰包更要“鼓起来”。

  48岁的李平是合肥市包河区大圩镇慈云村村民,早些年地里种的是水稻和油菜,一年收入只够勉强糊口。后来,李平将20亩地全部种上了葡萄并办起了家庭农场,去年一年的收入就超过了30万元。

  “随着一年一度大圩葡萄节的举办,我们的葡萄现在也是名声在外,慕名前来采摘的人越来越多。”李平告诉记者,每到葡萄成熟季都忙得不可开交,要找好几个人过来帮忙。

  如今,慈云村300多户近90%村民都在种葡萄。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到2.5万元,年收入增幅达21%。

  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安徽各地正按照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乡村振兴总要求,不断探索农村改革发展新路径。

  “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把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紧密结合起来,优化产业,优化环境,优化设施,优化服务,加快打造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幸福家园,让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红火。”安徽省委书记李锦斌强调。

1
关于我们| 纸刊订阅| 电子刊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