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中文>时政>中国观察

打造国际一流的计算机学科

2017-06-05 16:35:00 来源:今日中国 作者:本刊记者 卢茹彩

  他是计算机科学领域最高奖—“图灵奖”设立至今唯一的华裔获奖者,曾先后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与艺术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2004年,他毅然辞去普林斯顿终身教职,回国到清华大学全职任教;2005年,他创办了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实验班”;2011年,在清华创建了中国首个交叉信息研究院及量子计算实验室;2014年他放弃美国国籍,并于2017年2月正式转为中科院院士。

姚期智

  他的传奇经历诠释着一个心系祖国的科技工作者对科研和教育工作的执着。他就是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院长姚期智。

 

  事业高峰选择回国

  1946年12月,姚期智生于上海。幼年时,他即随父母去了台湾,并在大学毕业后赴美留学。1972年,他获得哈佛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1975年又获得伊利诺伊大学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1975-1986年间,他分别在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任教授;1986-2004年6月担任普林斯顿大学讲席教授。

  姚期智的专长覆盖了计算机科学和量子信息科学研究。他创建了通讯复杂性和伪随机数生成计算理论,奠定了现代密码学的基础,他还在量子计算模式及量子安全通讯方面做出了开创性的工作。为此,他于2000年获得了计算机科学最高荣誉“图灵奖”。

  按理说,如此成功的科学家应会在美国继续他的科研工作。但姚期智却在2004年6月毅然辞去在普林斯顿的教职,回国加入清华大学。“能够在中国培养人才,在中国做出一些前沿的科技突破,我觉得这个意义是完全不一样的。”姚期智说。

 

  白手起家创“姚班”

  2004年回到中国的时候,计算机科学无论在教育或科研方面都和国外有相当差距。为了改变这种现状,他决定从计算机本科生教育入手,通过培养具有国际水平的一流人才,为进军科研高地铺路。

姚期智在给学生上课

  2005年,由姚期智主导并与微软亚洲研究院合作的“软件科学实验班”(后改名为“计算机科学实验班”)在清华大学成立,并马上开始在大一、大二两个年级中跨专业选拔学生。作为计算机学界的顶级科学家,姚期智亲自为这个后来被称为“姚班”的实验班设计课程,制定培养方案,并定期更新课程设计。他一直坚持“姚班”的课程必须充满挑战性,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发现自己真正的兴趣和特长。2006年3月,姚期智在致清华全校同学的一封信中写道:“我们的目标并不是培养优秀的计算机软件程序员,我们要培养的是具有国际水平的一流计算机人才。”

  从一开始,姚期智就坚持,“姚班”必须是国际化的。除了纯英文授课,他还经常为学生们创造科研和国际交流的机会以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图灵奖”获得者约翰·霍普克洛夫特评价说:“‘姚班’有世界上最优秀的本科生和最优秀的本科教育。”截至2016年底,姚班学生已发表论文121篇,有42位学生被选派参加国际会议并作论文宣讲,近1/3的学生都有科研成果,这在国外世界一流大学也非同寻常。“它现在真的变成了一个世界上本科生教育的品牌,国外的顶尖研究院都竞相争取他们。”姚期智说,“譬如我们今年的毕业生,仅普林斯顿就给了我们9个全额奖学金。”

  2011年,姚期智又创立了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把计算机科学和其他学科交叉起来。他带领科研团队围绕计算机和量子、能源、电力、经济等的交叉领域立体布局,组建起量子计算机实验室、金融科技实验室等,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譬如,我们量子计算机实验室在此热门领域可以称得上是世界上少数的领跑者之一。在量子的存储上面,我们能够做到200多个量子比特,这也是一个世界纪录。”姚期智说,从零开始到达现在的水准,即便是在国外的物理学家看来,也都觉得这是一个奇迹。

 

  “未来中国将迎人才归国潮”

  回国以来,姚期智还带动了数10名海外的优秀人才归国。他说:“中国不仅经济成长很快,而且国家把科研放在很重要的位置,具有超前视野,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作为“姚班”的开创者,姚期智很清楚,“姚班”的多数学生本科毕业之后还是会选择出国,因为计算机科学研究的最前沿仍然在美国。“但是他们大多还是会回来的。”姚期智说,“不一定每个都回来,但只要成绩最好的学生里面有一半能回来,对中国的发展就是极大的帮助。”

  “在同等条件下,我认为,多数中国人还是会选择在自己的国家进行科研。”姚期智说,中国的科研机构要做的,除了通过制度设计使海外精英人才回来之后能够匹配在国外的生活,更重要的是要创造出一个充满活力的科研环境,“让科学家觉得回中国是他们最好的出路”。

  姚期智认为,中国有非常好的人才储备,在科研经费上也具有很好的优势。在他看来,中国迎来更多精英人才归国的热潮指日可待。

  姚期智在2014年放弃美国国籍,并于2017年2月正式转为中科院院士。他说:“能做回百分之百的中国人,我感到万分骄傲与欣慰!”

   

1
关于我们| 纸刊订阅| 电子刊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