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中文>时政>中国观察

大国心态迎来奥运的“新常态”

2016-08-31 11:20:00 来源:今日中国 作者:刘 畅

  结果令人振奋,过程同样完美。里约奥运会的圣火缓缓熄灭,一段令人瞩目、激动人心的日子也告一段落。中国代表团以“26枚金牌、18枚银牌、26枚铜牌”的成绩交上了最终答卷。国家体育总局的有关人士用“发挥正常”、“基本完成任务”来进行了评价。这样的表述背后,似乎表明从主管部门到运动员,进而到众多关注奥运赛事的观众,大家对于奥运的态度逐渐变得平和了。很多收获都在当初的筹划范围之内,没有和最大程度地减少“意外”。但这些,似乎无法掩盖作为规格最高、范围最广的世界性运动盛会的魅力。

  在表面的“平静”、“正常”之下,又给人留下了多少难忘的记忆和激动的瞬间。当中国女排在主教练郎平的率领下,以逆转的姿态赢得了冠军的时候,整个国家和民族都被这份久违的激情和感动所感染。20世纪80年代,当中国女排首次获得世界冠军的时候,充满了理想和热情的人们喊出了“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时代强音。直到今天,每一个受到80年代精神滋养和对那个开放、激情的年代留下深刻印象的人,都会清晰地记得“中国女排”在大家内心里的分量。“女排精神”和“向女排学习”成为一种激励整个国家和民族奋发有为、团结向上的重要力量。因此,在2016年的里约,当中国女排又一次以自己的顽强精神站在世界运动之巅的时候,有人想起了“铁榔头”当年的拼搏劲头,再结合郎平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个人生活所经历的困苦、坎坷和成长,不免令人唏嘘。“你可以跌跌撞撞,也可以踉踉跄跄,但一定要目光坚定,不忘初心,始终如一。”这是人们从中国女排身上看到的 “理想精神不死”对于当下中国社会的重要启示。

  从竞赛成绩分析,“位居奖牌榜第三”或许是奥运状态下的“新常态”和“预料中的结果”。2000年悉尼奥运会上,中国代表团就取得了大体相当的成绩。因此,来自国家体育总局的说法,夺金的“主力军”依然是乒乓球、跳水、举重等“优势项目”,而很多过去并没有优势的项目也因为取得“重大突破”和“历史最好成绩”而为中国代表团的夺金之路贡献了新的亮点。这些,意味着中国运动员已经在“没有意外”和“获得惊喜”之间,达到了平衡状态,支撑起“奖牌榜第三”的盛誉和美名。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普通百姓和众多国内观众面对着激烈竞争的奥运赛场,已经对“是否夺得金牌”“夺得多少金牌”感到心态平和,甚至有些逐渐看淡了。在公众舆论和民间评价上,对于运动员是否摘金夺银不再那么“严格要求”和“苛刻评价”。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舆论场上,运动员因为状态不佳或表现失常而挨骂的现象正在减少。人们正在以柔和的目光和宽厚的语言,面对运动员们的竞赛水平。相对而言,奥运赛场上,游泳新星傅园慧的意外走红,成为了国内关于奥运赛事舆论的一道亮丽的风景。她坦诚的语言,自然流露出的内心状态,一反过去媒体和记者有意引导下的“高、大、上”激动表达,没有了豪言壮语,没有了应景表态,她脱口而出的“洪荒之力”迅速成为了网络上的流行语言,她本人也因成为“网红”而受到了舆论的追捧。这些,在过去的奥运赛场上都是难以想象的。

  从傅园慧身上,可以看到运动员正在回归自然、回归本色,享受着体育运动带给个人的乐趣。体育竞技,不再是让人感到沉重的领域,不仅仅是“为国争光”,也为个人的生活和发展带来了无限的乐趣。“那种发自内心的激动和欣喜,正是对享受体育、超越自我、追求卓越的奥林匹克精神最好的诠释,是体育运动中最感染和打动人心的一种力量。”国家体育总局的有关人士作出了这样的评价。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里约奥运会开幕以来对于运动员和国内观众的总体印象,那么,没有比“自信”一词更贴切的了。在国家、社会日新月异的飞快发展中,不光获得了GDP和经济总量上的成就,在体育竞赛和个人生活中,人们逐渐地找到了“自信”,也因此在心态上,逐渐平和乐观起来。奥运赛场,无疑还是一个激发民族精神、展现国家实力的重要国际场合,但在运动成绩之外,运动员和观众所展现的精神状态,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赞许。来自国家体育总局的评价认为,中国女排在比赛中表现出的顽强意志和品格,充分继承和发扬了团结奋斗、顽强拼搏、勇攀高峰的中国女排精神,不但激发了国内民众的爱国热情,也增强了海内外中华儿女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里约奥运会落幕了,但通过中国代表团的表现,人们看到了一个走向现代化的东方大国的姣美身影,也感受到了自信的心态之下,运动员和国人逐渐走向平和、乐观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刘 畅 知名记者 中国青年报国内时事部主任 中青公益研究院秘书长 中国记者最高荣誉奖—第六届范长江新闻奖获得者

1
关于我们| 纸刊订阅| 电子刊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