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中文>时政>视点

里约“大冒险”:转型期的中国体育与奥运“中国梦”

2016-08-31 11:02:00 来源:今日中国 作者:张旭东

  随着马拉卡纳体育场内的奥运圣火缓缓熄灭,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眼中的这届在非凡之城里约举办的非凡奥运盛会终于落下了帷幕。在两周的时间里,人们不仅见证了运动健儿在奥运赛场努力为国争光、屡创运动佳绩的一个个精彩瞬间,更从中感受到了因奥林匹克独特的魅力所激发的强大民族自豪与爱国情感。如果说“中国梦”是由许许多多色彩斑斓的篇章所组成,那么奥运赛场上的“中国梦”必然是其中最为精华的片段之一。

2016里约奥运会开幕式上,中国代表团入场

  纵然远隔万里,尽管昼夜颠倒,即使寒暑互易,里约奥运赛场上的每一幕依然牵动着亿万中国人的心。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普通大众接触奥运会也不再只是通过电视,亦不必漂洋过海亲临赛场,网络社交媒体正在一步步拉近每一个人与奥运的距离,奥运会对于普通大众而言互动性、参与性、多元性不断提升。

  中国人会为取得运动佳绩和率真展现自我的青春偶像点赞喝彩,也会为本国运动员遭遇的各种争议判罚而忿忿不平,更会为奖牌榜上的位次变化反思并引发热烈讨论,激辩体育领域乃至整个国家的改革前进方向与路径。最为令人欣喜的是,中国人因为“中国女排”这四个字再次受到强大正能量的感召。30多年来,“女排精神”是与改革开放相伴相随的时代精神力量,更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将这种顽强拼搏、不折不挠的坚毅品质应用到各行各业的工作之中,奥林匹克运动将成为“中国梦”实现道路上强有力的助推器。

 

  率真流露:

  基于佳绩的正向能量魅力

  中国参加奥运会的运动员,相对于其他国家而言,多给外界较为内敛、保守的印象,这也符合中国人一向的言行风格。然而,这次里约奥运会却让世界看到了别开生面的一幕,年轻一代的中国体育健儿展现出了更多的自我风采与率真性格,中国体育乃至整个中国在国际大舞台上的形象都在悄然发生着改变。

  不知是不是里约奥运会期间恰逢中国传统节日“七夕”的缘故,多对奥运情侣选择在赛场上公开自己的恋情或婚讯,在收获运动佳绩的同时在爱情方面也获得丰收,更为全世界奉上了连环惊喜。这其中最让人惊讶、印象最为深刻的当属跳水“梦之队”两位奥运冠军的求婚一幕。尽管在本届赛事上遗憾地与各自项目的金牌失之交臂,但向来给人质朴含蓄印象的秦凯一改低调、内敛的性格,在全世界的见证下向何姿求婚成功,一旁获得女子跳板冠军与季军的中国和美国运动员并肩拥抱并开心地向一对新人送上祝福。这温暖的一幕让所有人感动,更让全球网友们津津乐道并长久回味。

2016里约奥运会乒乓球男子单打决赛,中国选手马龙战胜张继科夺得冠军

  同样令国人感到意外的是奥运赛场竟然超越春晚而成为了网络流行语的引领平台。一句“洪荒之力”顷刻间火遍全国,更使得以傅园慧为代表的中国游泳队成为受追捧的热点。人们在关注比赛的同时,更期待赛后采访时频频爆出的“流行金句”,这是中国自1984年参加洛杉矶奥运会以来从没有发生过的事情。运动员凭借着在奥运赛场上的运动成绩为世人所知晓,同时因自身所具有的独特个性与魅力而获得公众青睐。这是体育人生的两面,更是一个完整人格的全面体现。

  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评价里约奥运会是一届非常“接地气”的奥运会。这里的“接地气”非常切合中国代表团的表现。取得佳绩甚至奥运金牌的运动员,多半并不为人所熟知,除了他们在赛场上短暂的表现外,人们并不熟悉他们的成长经历、家庭环境,尤其是内心世界和日常生活。当媒体作为桥梁,当互联网实现了运动员与观众的双向平等互动,人们就会发现术业有专攻的运动员们在赛场外平凡而可爱的一面,极大地拉近了心理距离。

  相比于某些娱乐明星,奥运赛场上的运动员是更为阳光、更为正能量的青春偶像,是各种传奇经历的现实写照。当这些运动员与互联网经济自然地结合在一起,就会在大众体育等方兴未艾的体育产业以及互联网社交传媒等方面起到双向激励的功效,推动体育产业与“互联网+”的良性结合。这无论对于发展体育事业、促进全民健身、推动中国成为体育强国还是促进新兴产业发展,孕育互联网经济新增长点都大有裨益。

  另外,国际媒体偏爱彰显个性,既有颜值又有故事还敢于担当的中国青年运动员成为中国体育形象大使,他们的运动成绩获得国际认可与尊重,他们的言行举止更反映出中国人民的素养和品德,他们的热情、开朗与友好对于促进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友好交流将起到独特的桥梁作用。

 

  赛场争议:

  基于规则的体育话语权力

  当代奥运会的开幕式都设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即运动员和裁判员在奥林匹克五环旗下庄严宣誓。这一仪式不仅代表着全体参与者对竞赛规则的尊重与服从,也体现出奥运赛事组织方将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主办赛事的理念。体育竞争规则彰显了奥林匹克运动的秩序,“规则面前人人平等”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一普世规范的体育版本。

  然而,在里约奥运赛场内外的争议在比赛尚未开始就连续不断上演。影响颇大的是俄罗斯田径运动员因为兴奋剂问题而被大规模禁赛,后续进而波及到整个代表团的参赛资格。尽管在多方协调和博弈之下,俄罗斯代表团出现在里约的赛场上,但包括田径和举重在内的多个大项上,已经没有了原本有望获得奖牌甚至金牌的俄罗斯运动员身影。这无疑对这些项目的竞赛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而最终的奖牌榜次序也因这一风波而改变。

  兴奋剂话题在奥运会开幕后持续延烧。包括澳大利亚和法国在内的运动员纷纷向中国游泳运动员发难,进而引发两国媒体和公众的对立情绪。应该说,上述运动员的指责既包括个人情感的宣泄,更包括对国际泳联这类世界单项体育协会在维护比赛公平公正方面的权威性与领导力的质疑。因此,应该从两个角度看待这个问题:

  一方面,如果不同代表团的运动员因为对方原本成绩不如自己,但是后来在比赛中崛起而获胜,在毫无证据的情况下就以“阴谋论”的狭隘视角指责对手服用兴奋剂或者使用不正当手段,这便是与奥林匹克精神背道而驰的,是绝对应反对和摒弃的错误观念。与此同时,中国运动员应以最严格的标准坚持“洁身自好”,在规则的范围内用有说服力的成绩来回应那些戴着有色眼镜人们的歧视言行。本届奥运会,令人遗憾的是一位中国年轻的女子游泳运动员被国际反兴奋剂机构确认为尿检阳性。这个案例提醒所有的中国运动员:触碰兴奋剂这条规则红线的结果,不仅是搭上自己的运动生涯,还会令整个国家蒙羞。

2016里约奥运会跳水女子双人10米台,陈若琳刘蕙瑕出战

  另一方面,如果兴奋剂问题一直在世界大赛中持续影响比赛结果,让运动员长达4年甚至更长时间的辛苦付出得不到公正的回报,让“干净的泳池”这类口号成为一种奢望,那么包括国际奥委会和各单项体育协会在内的国际体育治理体系就必须反思并进行大力改革。在反兴奋剂问题上,国际体育界应该通力合作消除系统性风险,严厉打击从兴奋剂的研发到销售再到使用的整个链条,使“兴奋剂”成为体育界的“毒品”,“过街老鼠人人喊打”。

  众所周知,当今的世界体育管理和运行机制存在着诸多弊端,各单项体育协会多所负责的项目在规则制定、裁判员选拔、竞赛规程等方面时常暴露出各种负面新闻,腐败传闻层出不穷,例如负责此次奥运会拳击比赛的国际业余拳击协会就受到西方媒体关于腐败的指控。在里约奥运会上,人们看到了因规则的种种弊端和裁判不称职屡屡发生的拳击错判误判;也看到了因为裁判的主观审美和自由裁量权较大而在打分倾向性严重的竞技体操项目上中国金牌颗粒无收;还看到了因为规则不明确而严重有损公正地判定美国女子4×100米接力队单独重赛并导致中国队被挤出决赛。凡此种种,使人们意识到国际体育治理机构亟需完善管理机制,优化内部组织结构,确保竞赛的公平、公正和有效性。

  就中国体育自身而言,在规则方面需要从“遵守、制定、执行”三个方向发力:第一、要在兴奋剂等国际社会规则红线的问题上严于律己、成为表率,不给任何方面指摘的可乘之机;第二、要在国际体育治理的组织结构中加大人才培养和输出,争取占据国际奥委会和各单项协会的重要职位,在规则的制定和完善上贡献中国智慧,发挥中国影响力;第三、中国的裁判员队伍要努力在奥运会级别的国际重大赛事舞台上亮相执法,在坚持公平、公正的同时,彰显中国国际体育话语权的提升,保障中国运动员的运动成绩不因裁判员较大的“自由裁量权”而受损害。

 

  金牌锐减:

  基于竞争的改革转型魄力

  奥运会奖牌榜作为一个国家综合体育实力乃至综合国力的反映,是每一届赛事备受瞩目的焦点。中国代表团在里约奥运会上的总体表现依然值得称颂,取得了26枚金牌和总计70枚奖牌的成绩,位列奖牌榜第三位。应该说,这一成绩尚与代表团自身的预期和国人的期待有一定距离,尤其是横向对比来看,中国在奖牌榜席次的地位被英国取代令许多人失落和担忧。更值得一提的是,俄罗斯代表团因为大量运动员被禁赛依然取得19枚金牌和总计56枚奖牌的成绩紧随中国之后位列第四位,若全面参与竞争则中国第三名的位置也存在隐忧。

  如果纵向来看,中国代表团的金牌数为近五届夏季奥运会最低值,甚至不如2000年悉尼奥运会的28枚,总奖牌数则位列近五届中游,但是从北京奥运会(100枚)之后呈现显著下滑趋势。另外,在各界都非常关注的中美两国竞争当中,除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国本土作战外,中美在里约的金牌和奖牌数之差都是余下四届最大,其中金牌差从个位数增加至20枚,奖牌差则进一步扩大至超过50枚。上述的对比均反映出,中国竞技体育在整体经历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辉煌后呈持续回摆态势,目前在相对低谷徘徊。中国与体育强国美国的差距在不断拉大,在与其他第二集团国家的竞争中也感受到越来越大的压力。面对4年后的东京奥运会,中国代表团的前景难言乐观。

  面对金牌数的锐减,国内出现了两种具有代表性的意见,一种是所谓的“金牌至上论”,另一种是与之截然相反的“金牌无谓论”。这两种声音都并不新颖,在近几届奥运会期间都相互交锋产生争论。无论是“金牌至上论”还是“金牌无谓论”都专注于金牌一点,极端化地对待竞技体育在国家体育发展中的作用,应当说都是不可取的。竞技体育的存在本身就是以竞技性为其第一目的,就是要争取锦标和荣誉,否则竞技体育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当然,竞技体育在一个国家的体育发展总体框架中地位要合理,不可过于偏重,否则将挤占大众体育、校园体育等其他体育发展方式的资源和空间。

男子举重56公斤级龙清泉夺冠并打破世界纪录

  根本上讲,两种金牌论调争论的是一个国家体育发展规划的合理性与方向路径问题,目的性与资源分配的问题。对此理性的回答应该是,竞技体育作为一个国家体育事业的引领力量,在国际体育竞争中起到核心作用,对于大众体育和校园体育等方式的推广和发展具有示范效应,同时作为一个国家综合体育实力的体现对于国家认同和民族自豪感的凝聚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应该给予其适当资源供其充分发展,同时发挥其引领效应吸引更多资源渗透至其他体育发展形态之中。

  值得警惕的是,两种金牌论的争论还是在体育范畴之内,但是其背后若隐若现的所谓“爱国论”甚至是狭隘偏激的民族主义论则非常危险,必须清醒加以应对。有些言论将金牌视为唯一可接受的结果,对于任何竞赛失利都报以人身攻击和妄加揣测的过分指责,更对国际间的友好体育交流合作贴上不堪入目的标签,在非本国运动员参赛的一些项目上根据个人好恶而对运动员采取歧视性的评论和指责。这已经远远超过了体育的范畴和正常理性的言论范畴,是在文明社会中不应出现的不文明现象,不仅对其他国家的运动员和友好人士,也对本国的运动员、教练员以及长期奋斗在体育行业的人士造成了严重伤害,是应该坚决反对和加以抵制的。所谓“让体育回归体育本身”就是要突出体育和平友好竞赛的特征,应理性看待良性竞争,而不应该使体育附加上狭隘自私的利益观。

 2016里约奥运会男子20公里竞走决赛中,中国选手王镇以1小时19分14秒夺得金牌

  根据中国体育近几十年来稳步提升的总体水平和中国综合国力在当今世界的地位,中国体育代表团应该确立在奥运会上金牌与奖牌总数保持第二位,两项奖牌数同美国代表团差距逐步缩小,而与同为第二集团的国家保持一定竞争优势的目标。或许在某一届奥运会上运动成绩因为各种主客观因素而出现波动,但是长期的趋势应当如此。而实现这一目标,国内也出现了“举国体制论”和“市场体育论”这两种路径的争论。应当说,举国体制是中国体育在基础实力薄弱情况下快速在奥运会舞台上为国争光的战略举措,在计划经济时代具有快速提高单项运动成绩以争金夺银的功效,加之中国人口众多的优势,举国体制曾经取得过辉煌。然而,时代的改变使得中国体育的目标向多元化发展,在奥运会上取得奖牌已经不再是发展体育的唯一指向,发展大众体育、促进全民健身,提高人民的身体素质,甚至借助体育结合文娱拉动经济发展也是当今体育需要承载的使命,在这种情况下举国体制本身也需要某种“体制进化”。

  在这种情况下,许多人呼吁仿效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的“校园体育”和“全面市场化的体育”,通过全面改革体育同教育的联系,用完全市场化的方式运作体育赛事,再利用庞大的群众体育基数实现选材、竞赛、提升竞技水平等目标,在此基础上追求奥运奖牌。应当说,上述路径之争不存在是非对错之分,只是在于是否适合中国的国情。中国的体育发展之路,恰如中国当前大力推动的结构性改革,正处于一个关键的转型期,既不能故步自封亦不可全盘照搬,然而又不能停滞,否则就会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败下阵来。未来的接连三届冬奥会和夏奥会将进入“亚洲时间”,韩国、日本和中国将相继举办2018年平昌、2020年东京和2022年北京三届奥运赛事。以此为契机,中国应该确立好自身的体育发展长远目标,结合自身举国体制和他国体育市场化与群众体育发展的既有经验,做出科学的战略性规划,尤其要注意防范各种体制内在的弊端和缺陷,寻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特色体育发展之路。

 

  女排精神:

  基于实力的永恒精神动力

  每届奥运会中国代表团当中都会有几支享有“梦之队”美誉的冠军之师,乒乓球队、跳水队等总会满足国人的期待,成为为中国代表团贡献金牌最多的大户。然而,国人的心中还有难以割舍的三大球情结,而其中以“自带光环”著称的中国女排最受国人牵挂。这也是为什么中国与塞尔维亚之间的女排决赛可以实现超过70%的电视收视率,超过春晚一倍以上,这也是为什么当郎平率领的女排时隔12年再获奥运冠军时“女排精神”再次成为全中国人共同的精神支柱。

 2016年8月20日,2016里约奥运会女排金牌赛,中国女排以3:1战胜塞尔维亚,获得第三次奥运冠军

  为什么“女排精神”再次引发全社会的共鸣?因为这是不屈不挠、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的代名词。在中国当今的社会转型大潮中,在全面改革攻坚克难的战役中,在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急需要这样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支撑,在前进之路上坚定理想信念、决不放弃,就像女排姑娘们一样“一分一分地咬住、一分一分地去拼”,纵使实力不如对手,也要放手一搏。

  究竟应该怎样准确理解“女排精神”?随着女排的夺冠,对于“女排精神”四个字的解读也层出不穷。尤为重要的两点是:第一,精神力量是要基于实力而得以发挥的。没有可以匹敌对手的实力,而一味地谈精神力量,实际上无异于纸上谈兵,正如郎平主教练所讲的那样:“光靠讲故事不会出成绩。”人们在注意到女排精神的同时,需要明确中国女排是以扎实勤奋的训练和技战术的提高达到了世界一流排球队伍的水平之后,针对对手做了细致认真的研究和备战,再结合具有传统的女排精神才能获得冠军。中国的俗语讲:“打铁还需自身硬”讲的就是这个道理。第二,“女排精神”不是束之高阁的词典,需要时就拿来用一用,而是一以贯之的坚持,尤其是在逆境和低谷中坚持不懈努力的体现。如果只在聚光灯汇集的最高领奖台上讲“女排精神”,而一旦因为激烈的竞争和实力的起伏遭逢败绩便弃如草芥,任何精神力量都将化为功利性的符号而难以持续,所以越是身陷逆境越需要“女排精神”。

  奥林匹克运动有一句家喻户晓的口号—“重在参与!”对于每一个中国人来说,奥运不应该仅意味着观赛点评抑或追星娱乐,还应该亲身参与到运动中去,在体育中感受并领悟运动精神的力量,只有全体中国人都积极参与到奥运之中,中国的体育转型才能更加顺利,奥林匹克的中国梦才能更加圆满的实现!

 

  张旭东 清华大学国际关系学系博士研究生、中美关系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

  

1
关于我们| 纸刊订阅| 电子刊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