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中文>时政>视点

台湾青年西进筑梦

2015-05-11 10:11:00 来源:今日中国 作者:李徽

  2015年3月29日,适逢台湾的“青年节”,台湾TVBS电视台公布了一份颇为应景的青年就业调查报告。该民调显示:台湾20至49岁青壮年中,有过半数认为在大陆就业的薪水与发展较台湾好,其中,20至29岁比率甚至高达56%;1/3的台湾青年想进大陆发展,其中,20至29岁的台湾青年,愿意到大陆工作的有34%,30至39岁有32%,40至49岁比例为22%。

  这不是岛内媒体第一次进行类似调查。2013年,台湾《联合报》进行的一次民调显示,20至29岁的台湾年轻人愿意赴大陆就业的比率逐年上涨,3年间多了16个百分点,有如一股在台湾新世代中逐渐升腾的“火苗”。

  随着2008年以来两岸关系的不断升温,大陆这一熟悉又陌生的市场,显然受到越来越多台湾新生代的关注。在“共同市场”张开怀抱与岛内“闷”经济的双重作用下,“到大陆去!”这似乎魔咒般神奇的口号,随着一批批“跨海”先行者的实践成为时下台湾青年中一股不断壮大的“主流民意”。

 

  台湾“闷”经济倒逼青年走出去

 

  台湾青年为什么想来大陆就业和创业?首先恐怕归结于近10年来台湾岛内自身经济发展状况的持续低迷,带动就业环境走衰,毕业生的起薪甚至不升反降。

  “我姐姐刚在台湾研究生毕业,目前还在找工作的阶段。我父母的薪酬也比之前有所下降,台湾劳动管理部门说是因为工作时间减少才造成薪酬下降,可实际上还是台湾经济低迷造成的。这让我对毕业后返台工作没有信心。”正在北京就读人民大学本科二年级的陈友明很早就放弃了回台发展的念头。

  根据台湾“劳动部”2013年的统计数据,职场新人平均月薪为25175台币(约合4985元人民币),大学毕业平均可得26915台币(约合5329元人民币),专科则仅得23890台币(约合4730元人民币)。但是,1999年首次做同一项调查时,大学生起薪为27462台币(约合5438元人民币),这意味年轻人在物价上升15%的10多年间,收入不升反降。

  据台湾“中央通讯社”前社长、中正大学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胡元辉透露,20世纪80年代,他入职做记者时月薪已有3万元(台币),总编辑月薪约9万元,“现在新进人员没有3万块,可是总编辑可以拿20万块。贫富急剧拉开,让年轻人心里很难平衡。”

  2014年7月,台当局的一项调查显示:台湾青年低薪情形严重,每月工作收入未满新台币3万元者高达123万余人,占整体青年有工作收入者61.3%。

  低就业率、低起薪、工资低增长,让不少台湾青年甚至过早失去了像父辈那样“出去干一番事业”的抱负。根据“2015年全台湾青少年六大意向调查”显示,台湾青少年在高房价、高失业率、低起薪的压力下,未来只想追求“工作稳定、家庭幸福、自由自在”的“小确幸”生活。另一方面,收入稳定、裁员风险小的“铁饭碗”成为岛内民众心仪的职业。例如台铁,预计招募657名员工,吸引了2.7万人报考,录取比例仅约为2.4%。但就连一个养路科的职位,即使要经过负重20公斤沙包长跑的实际作业能力考核,也让不少女性应聘者趋之若鹜。

  而“闷经济”的另一种结果则让另一部分台湾青年决定走出台湾,走向大陆寻找更多可能性。不仅是大陆台生、或者在台湾面临就业难的青年把“到大陆去”作为新的选择,一些曾经在台湾已经取得不错就业成绩的杰出青年看来,安逸的生活、还算体面的收入已经无法满足他们的需要,于是纷纷来到大陆投入创业大军,杀入竞争激烈的大陆市场。

 

台湾大学生在福建莆田创业喜获丰收

 

 

  两岸“热流”与 政策“暖风”

 

  生于1992年的台湾南投姑娘彭少仪2014年来到北京创业,此前她关注大陆的政策变化已经有三四年,她甚至会仔细研究全国“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因为那里“藏”着太多与她创业息息相关的信息。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台湾青年人愿意来到大陆发展、创业,“就是因为大陆的市场大,创业氛围浓厚,政策大环境也好。”大环境是什么,在彭少仪看来,就是北京吹来的“风”。

  在2015年3月5日开幕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报告中指出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指导方向,提出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增加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双引擎”的目标,鼓励“政府要勇于自我革命,给市场和社会留足空间,为公平竞争搭好舞台。个人和企业要勇于创业创新,全社会要厚植创业创新文化,让人们在创造财富的过程中,更好地实现精神追求和自身价值。”

  “两会”结束一周后,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再次将重点锁定创新与创业。《意见》共有9项30条,核心内容在于鼓励转变观念,深化体制改革,释放创新创业活力。

  此前,针对青年创业与中小企业成长问题,大陆方面已经陆续出台了多项鼓励性政策。2014年12月,在《教育部关于做好201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提出高校要建立弹性学制,允许在校学生休学创业,并聘请创业成功者、企业家、投资人、专家学者等,担任兼职导师,对创新创业学生进行一对一指导。根据2015年公布的新一轮“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将力争在4年内引领80万大学生创业。

  而在2014年9月17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中,国务院总理李克强部署了进一步扶持小微企业发展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任务。据媒体观察,这已是2014年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至少第七次直接提到扶持小微企业的议题。

  “如果有意观察跟踪,你可以发现几乎每两个月大陆就能出台一些鼓励创新创业的政策,政策看起来离我们很远,但影响其实就在身边,税收、贷款这些都和我们的实际利益息息相关,最重要的是积累了一种浓厚的鼓励创业、鼓励创新的氛围,在这里创业,你不会觉得孤单。”彭少仪说。

  而另一方面,吸引力也来自近年来两岸关系的不断走稳向好,合作交往的“热流”让越来越多的台湾青年认识到大陆的精彩与机会。2008年以来,两岸关系实现重大转折,进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两岸互动全面进入了大交流时代。据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披露的2014年两岸人员往来规模数据,全年人员往来总量为941.1万人次,同比增加16.52%,再创历史新高。其中,台湾居民来大陆536.6万人次,大陆居民赴台404.6万人次。大陆居民赴台旅游达到322万人次,同比增加47%。而国台办新闻发言人马晓光也表示:在这样的大交流现状中,两岸青年和基层民众交流平台不断增多。两岸校际及学生交流扩大深化成为一个重要的特点。

  在2015年全国“两会”闭幕后的总理记者招待会上,李克强表示“欢迎台商包括年轻人到大陆来创业”。总理不仅仅给台商吃下了“定心丸”,更向台湾的青年人发出了来大陆创业的“邀请函”。

  在这样的两岸关系“热流”与大陆政策“暖风”的“双重叠加”下,台湾青年“到大陆去”成为一种水到渠成的选择。

 

  资本市场拥抱创新力量

 

  政策的倾斜与叠加,创造出一种全社会上下尊重与鼓励创业的氛围。而在政策刺激下的资本市场,必然会对创业与创新产生极大兴趣。

  北京大学旁的中关村创业大街,是大陆大学生创业最大的孵育基地。不到这里,你绝对不会明白什么叫真正的“创客”。在200米长的街道上,鳞次栉比的咖啡店里几乎看不到情侣们卿卿我我,而到处是草根创业者奋笔疾书与唇枪舌剑的画面。来自世界各地的常驻风险投资基金代表在各类咖啡馆与创业空间中穿梭,与青年创客交换意见。毫不夸张地说,只要你想创业,只要你手里有好项目,往这里一坐,创业伙伴、投资人甚至会不请自来。在这里,资本拥抱创新力量,孵化出无限可能。

  台湾《中国时报》的记者2015年4月探访了北京大学城市规划硕士班二年级台生郭翰。郭翰在上学期一门“模拟创业”课程中,凭藉台湾小吃“炸鸡排、炸饭团”的点子拿到全班第一,获得天使基金投资人青睐,可望取得创业资金100万元人民币,一圆创业梦想。

  “我提出点子后,课程老师就带我到中关村创业大街引荐风险投资基金,做完简报,没想到就与天使基金一拍即合,做梦都想不到创业这么简单!”郭翰说。在他看来,如果在台湾,除了跟银行借钱,别无他途。“问题是我只是学生,哪家银行敢借我钱?”但在大陆,这却不是问题,只要你有好创意好想法好项目,校方、企业、社会资本会争着为你投资。

  以清华大学为例,校园内就设有X-Lab创业教育和沟通平台,创投机构来到校园利用此平台与学生沟通,每周有10个新专案或产品进行展示。学生的点子先由学校专业团队筛选,通过后就可进入X-Lab实践他们的构想,目前已有大约400个创业团队在X-Lab完成产品开发,其中300多家拿到了天使投资。

  除此之外,想依附在大电商下开网店的小商户,也有另一套创业辅导机制。如湖北武汉市政府,就与大陆著名物流企业合作,后者出资金,政府出场地成立汉口北电商城,凡是在武汉的大学生都可申请,均可获“两免一补”政策扶持,即免费宿舍、零租金办公室和每月最低1000元创业补贴。

  中国人民大学的台生陈友明原本计划毕业后赴美深造,但大陆当下浓厚的创业氛围及政策与资本倾斜给了他新的启发,动摇了出国的计划。“大陆的机会远比国外多,出国留学毕业面临的还是择业问题,如果结果还是回到华语世界就业,那不如早一些抓住这波大潮,积累经验强大自己。”

  不仅是大陆台生、或是在台湾面临就业难的本土青年把“到大陆去”作为新的选择,一些在台湾已经取得不错就业成绩的杰出青年看来,台湾的发展速度已经满足不了他们的需求。台湾80后罗子文,在台湾期间就曾与同学创办科技公司,但他认为“台湾生活过于安逸,很舒服但挑战性不够。”2012年来到大陆中关村投入创业大军,杀入竞争激烈的大陆市场。真正让罗子文下定决心放弃在台湾的一切到大陆创业的契机,正是他2011年参加的DEMO CHINA2011创新大赛。认识了与自己一样怀有创业梦想的“小伙伴”们,在他看来,只有大陆市场才能提供创业最珍贵的东西:资本、资源和伙伴。

 

国台办发言人范丽青在例行记者会上表示,两岸青年是两岸关系的未来,愿意进一步为台湾青年朋友们到大陆来参访、交流、学习、生活、创业提供更多的帮助

 

 

  扶助青年创业 两岸亟待协作

 

  而资本对创新力量的热情已经不止步于大陆本土。

  2015年12月底,大陆互联网行业的大咖在岛内接连刮起“旋风”。小米科技创办人兼猎豹移动董事长雷军在台北参加“CSMIC2015移动互联网两岸年会”时宣布投资1亿新台币,在台湾成立猎豹创业基金,扶植台湾移动互联网发展,协助更多台湾优秀青年实现创业梦想。据采访现场的记者描述,雷军演讲当日现场内挤满听众,临时增添的椅子一直摆到墙边。台湾民众非常欢迎大陆企业家赴台讲述创业故事,并希望从中汲取他们的成功经验,甚至获得创业资金和辅导渠道。

  雷军并非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早在他赴台的一个月前,“外星人”马云在台北参加两岸企业家峰会时就公开表示,希望通过投资或与岛内企业家共同设立基金,帮助台湾年轻人到大陆创业。让马云做出这一决定的,除了看中台湾辐射亚洲的跳板优势以及人才优势,更有对台湾企业前景的忧虑。多年来鲜有新一代企业家出头,站在台上的还是年过半百的老面孔,对比大陆企业界变化翻天覆地,三四十岁领军人物云起的局面,台湾的确值得反思。

  “台湾薪资冻涨16年,大陆很多新创网络公司则是每3个月调整一次薪资和人事结构,3个月,已经足够产生太多变化,营业额可能已经翻番了。”罗子文把这样的快速迭代叫作北京速度,相比之下,台湾的确“慢”得让罗子文“起急”。

  创业虽然过瘾刺激,但跟不上速度,走错了方向也会败得很惨。就在2015年3月初,罗子文前往清华大学《创新创业课堂》为还未走出大学的晚辈们传授创业之道。在他看来,这样有针对性的“创业辅导”非常重要。

  同样持此观念的还有“创新工场”的董事长李开复,在这位创业前辈看来,盲目的创业带来的很可能是职场上的大跟头。李开复近几个月参加了几个和创业相关的活动,“有很多充满热情的年轻人参加。也听到了很多关于创业的问题,很多人只看到创业者光环,听到创业宏伟梦想,而对创业的看法过于乐观,甚至天真。”他特意在微博上撰文《给热血创业青年的八桶冷水》,告诫年轻人一定要在了解自己、了解行业、了解创业困难的基础上做出选择。这也一定层面上暴露了目前年轻人创业缺乏引导与扶助的现状。

  因此,如何为两岸青年一代提供更切实有效的创业辅导,已经成为两岸业界面对的共同课题。在2015年全国“两会”期间,台盟中央就提案建议,应从国家层面制定出台鼓励引导台湾青年来大陆创业就业的政策措施,以更好地指导各地开展这项工作。“有条件的省市可以逐步构建针对台湾青年的创业扶持基地和服务中心,通过设立创业导师团,开展创业技能培训和孵化工程项目,积极为台湾青年创业就业提供辅导服务,组建由相关行业协会、人力资源、资本机构、投融资服务机构、高校等组成的两岸青年创新创业投资联盟,为台湾青年就业创业提供服务。”台盟中央方面表示。

  一个好的创新,可以变成创业,也能为产业注入活力,甚至是打造出一个全新的产业。如何通过为青年创业提供更好的环境,让“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潮流成为每一个青年可以为之努力的目标,还需要两岸共同的努力与智慧。

1
关于我们| 纸刊订阅| 电子刊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