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中文>时政>高端访谈

中国龙与印度象的共舞—访印度驻华大使康特

2015-04-10 14:15:00 来源:今日中国 作者:周琳

  

2015年中国、俄罗斯、印度外长会晤

 

  

   2015年是中印两国建交65周年。为全面深入了解中印两国的双边关系,本刊记者就两国在外交、经贸、人文交流等领域的合作共赢,印方对中国提出“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看法,两国在边境问题的务实谈判,印度总理莫迪2015年5月访华的重要意义等问题专访了印度驻中国大使康特先生。

 

康特大使(左)接受本刊记者采访

 

 

  已建立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今日中国》:中国和印度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两大发展中国家,是邻国也是合作伙伴,请您简要评价下中印关系。

  康特大使:2015年是印中两国建交65周年,两国自1950年建交以来携手走过了一段漫长的历史,在双边、多边和区域关系发展上都取得了诸多卓有成效的成果。

  2005年,印中两国建立了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我也有幸参与其中。这些年来,我们一起见证了印中关系的全面发展:两国高层,包括最高领导人日渐频繁的互访;两国经济的跳跃式发展;两国在国防与安全领域的合作。如今,我们正不断加强在人文交流领域的合作,重新寻觅两个文明古国之间的文化联姻;尝试着在一些新的领域,如智慧城市建设、民间核能合作、省市交往方面加强交流合作。总体上,印中关系在过去10年间的发展是积极的、让人印象深刻的。

  我想特别强调的是两国日益繁荣发展的人文交流。2014年是印中友好交流年,印度大使馆在中国的14座城市举办了“印度掠影”系列活动,活动的成功举办给我们未来合作增添了巨大信心。

  当然,我们之间还有一些尚待解决的问题。基于两国的相互信任,我们相信双方有能力解决这些问题,促成两国在全面合作发展的道路上走得更远。印中关系孕育和充满着发展的巨大潜力。

  几天前,中国外交部长王毅在新闻发布会上援引邓小平先生的话说:真正的“亚洲世纪”,是要等到中国、印度和其他一些邻国发展起来,才算到来。今天,我们见证着两大文明携手重塑昔日的辉煌。印中两国有着各自的梦想,也在寻求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统一。我们相信印中两国之间的发展共识,将会助力彼此实现梦想。

2015印度旅游年开幕式

 

 

  在双方贸易和投资合作领域取得丰硕成果

 

  《今日中国》:近些年,中印两国在双方贸易和投资合作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中国已经成为印度最大的贸易合作伙伴。2015年,两国将双边贸易额设定为1000亿美元目标。您怎样看待双方已经取得的合作成果?为了实现今年的宏伟目标,将有哪些具体的合作项目值得双方共同期待?

  康特大使:中方数据显示2014年印中双边贸易额超过了700亿美元,2015年的目标更加振奋人心,达到1000亿美元。但是目前有一个棘手的问题,即印度方面存在巨大的贸易逆差。

  2014年,中方数据显示,印度对中国的贸易逆差是380亿美元;而根据印度的统计达到了450亿美元,占印度全球贸易逆差的1/3,这一问题值得双方共同关注。我们正致力于扩大印度对华贸易来解决这一问题,希望中国为印度的商品和服务开拓更加便捷的市场渠道,比如印度的IT产品和制药产品都具有一定的竞争实力,只要中国市场准入,相信印度的出口产品将会增加。

  接下来,印度还要扩大与中国贸易伙伴的合作基础,让双边贸易流动起来。正如我前面提到的,双方的合作潜力巨大。2014年9月习近平主席出访印度被看作是里程碑式的事件,印中双方签订了未来5年的经贸合作计划,莫迪总理欢迎中方企业成为印度经济发展的合作伙伴。具体说来,印度希望在制造业和基础设施建设上得到中方的支持。莫迪总理推出的“印度制造”计划,也得到了国内外投资者的积极反馈。未来,中国公司和企业将在这项不断发展演进的计划中寻求更多的合作机会。双边的经贸往来应该、也必将呈现一种双赢局面。

  《今日中国》:2014年,印度财政部公布预算计划建设上百个新型智能城市,并积极寻求中方经验和专业技术支持。请问如何让中方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其中?对于合作方的中国,印度有怎样的期许?

  康特大使:智慧城市和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是印度未来发展的重中之重。莫迪总理高度重视智慧城市的建设,已经在上百座城市推进了此项计划。

  印度期盼中国能够成为我们建设中的合作伙伴。2014年9月习近平主席访印度时,双方提出将携手在印度和中国分别打造一座智慧城市,作为未来发展的样本。

  我们希望能够从中方的经验和技术中获益。当然,印度公司在这个方面,尤其是IT领域也有自己的优势。我相信双方能够彼此获益,并为各自的发展计划添色。

 

印中友好交流年开幕式

 

  《今日中国》:2014年是中印文化交流年,您怎样看待中印两国的民间交往和文化交流?在促进两国人民相互交流理解方面,取得了哪些积极的成果?

  康特大使:印中两国的人文交流具有重要的意义。

  2014年,我们在中国的14座城市成功地举办了“掠影印度”活动,帮助两国不同的省市之间建立联系,还在印度的古吉特邦和中国的广东省之间建立了姊妹省份友好关系。除此之外还有一系列的印中友好城市。我们正致力于让更多的城市加入到友好城市的建设中,这对于两国增进了解非常必要,因为印度和中国都是人口大国,我们当然不能只着眼于建立首都新德里和北京之间的友好关系,只有更多省份的相互了解,才能促进双边关系的更好发展。

  习近平主席2014年访印的另一项成果就是与莫迪总理达成共识,将2015年和2016年分别设为印度旅游年和中国旅游年,以促进两国在旅游方面的合作共赢。

  2014年,中国境外游客近1亿,但是只有极少部分前往印度。2015年,我们在北京启动了印度旅游年活动,印度外长斯瓦拉杰和中国副总理汪洋出席了启动仪式。会议现场,莫迪总理还特意通过视频录像发来邀请,欢迎中国的游客去印度旅游。我们还将与中国国家旅游局和中国企业合作,在中国的不同地方举办系列活动,加强两国旅游合作,相信这一举措也将有助于增加两国人民的理解与互信。

  《今日中国》:2013年秋天,习近平主席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即“一带一路”的重大倡议,主张加强传统陆、海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互联互通。您怎么看待此构想,双方如何寻求新的利益契合点?

  康特大使:我们密切关注中方“一带一路”的重大倡议,知道中国政府为此付出的心力。虽然目前一些细节性的实施办法尚未具体阐明,但是我们能够理解该倡议作为中国加强互联互通和邻国发展战略的重要意义。印度也有自己在区域发展上的战略计划,中国作为我们的重要邻国也在其中。

  我们的立场是哪里有共同利益,哪里有协同发展,哪里就有合作共赢。为此,印中双方在孟印中缅经济走廊和亚洲投资银行等重大项目中都有战略合作。

 

首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上的印度电影展开幕式

 

  进一步推动印中关系进入新时代

 

  《今日中国》:2014年是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发表60周年。中印双方建交以来政治互信不断增加,建立了一系列沟通机制,就中印边界问题交换意见。未来如何看待中印双方在国防领域的务实合作,以及对地区事务和全球安全稳定的积极意义?

  康特大使:2014年,印度副总统安萨里到访中国,与缅甸总统一起出席了习近平主席主持的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发表60周年纪念大会。事实上,我们已经建立了一系列沟通机制,共商包括印中国防与安全等问题。

  我们也就印中边界问题交换意见。尽早解决边境争端是印中双方达成的战略共识和目标。希望这一问题能够得到尽快解决,因为背负着未解决的边境问题就好像两国在负重前行。尽管我们没有让这一问题成为印中关系发展的障碍,但是它确实阻碍了印中两国伙伴关系潜力的充分发挥。因此,印中举行边界问题特别代表会晤显得至关重要。

  我们寻求尽快解决印中边界问题的同时,也必须确保印中边界的和平与稳定,这是印中两国平稳发展的重要保障。我们要确保偶尔出现的边界摩擦事件不再发生。为此,我们要全力以赴贯彻执行两国已经达成的双边理解共识。

  《今日中国》:2015年2月初,印度外长斯瓦拉杰阁下访华,此次印外长访华期间,中印双方关系取得了哪些实质性进展?

  康特大使:印中两国之间的高层互访日益频繁。2014年两国之间的高层互访包括王毅外长作为习近平主席特使出访印度,印度副总统和安全局长来华访问,习近平主席9月出访印度。我们相信这一系列访问将为推进两国双边关系作出重要贡献。印度外长斯瓦拉杰这次来华访问是系列互访活动的继续,她此行有几项重要的成果:拜访了习近平主席,与王毅外长和王家瑞部长之间的会谈成果显著,出席了由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办的“印中媒体高峰论坛”,与中国副总理汪洋一起启动了印度旅游年开幕式,参加了印中俄外长会晤。外长斯瓦拉杰对于此次出访中国取得的成绩和对印中两国友好关系作出的努力深表满意。

  当我们审视印中两国的战略伙伴关系时,应该清醒地看到印中关系已经超过了双边关系范畴,而在地区事务和全球事务中占有重要地位。我们不仅是在未来发展上交换意见,而且要逐步携手制定地区和全球事务发展议程。我相信外长斯瓦拉杰此次来访正是为莫迪总理到访中国做了重要准备。

  《今日中国》:莫迪总理计划2015年访华,这对于促进两国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有什么样的重要意义?

  康特大使:我相信双方领导人在推进双边关系和全面发展合作伙伴关系上都有着强烈的愿望和决心。习近平主席访印成果卓著,这为莫迪总理访华奠定了良好基础。我们相信印方总理访华的重要意义在于,此行将极大地促进印中双方建立更加密切的伙伴关系。通过这次来访,我们也希望为印中双边关系的未来发展铺平道路,在双方已有的互信与理解基础上,进一步推动印中关系进入新时代。

1
关于我们| 纸刊订阅| 电子刊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