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懿:每把勺子都有自己的故事

2017-09-25 10:21:00 来源:今日中国 作者:王媛媛

  搭车来到拉萨,开客栈、做代理、喝甜茶、晒太阳、淘古玩……黄懿做着与旁人无异的一些事情,也做着少有人触及的事情,比如说收藏勺子。


黄懿

  在常人看来,勺子或许只是一种餐具,可在黄懿看来,每一把勺子,尤其是来自西藏的勺子,都有属于它自己的故事。在两年多的时间里,黄懿已经收藏了两百多把勺子,它们整齐地摆放在勺子私藏馆的橱窗里,黄懿每周选取其中一把,把它们的故事分享给参观者,偶尔还会拿出钟意的勺子舀茶叶,为来参观的客人泡上一壶茶。黄懿觉得这些勺子不应该被束之高阁,分享、使用才是真正的收藏。

  让人心动的勺子

  勺子收藏馆在八廓街转经道里的一处老房子。明清时期的老家具做成展柜,依次竖排陈列摆放的勺子,乍一看觉得严肃、孤寂。可配上白色的石子,再间隔着铺上木板,顺时针走着,又有点跳跃和趣味感。


老家具做成展柜里依次竖排陈列摆放的勺子

  充满禅意的装饰与白衣长发的馆主黄懿有着某种说不出来的契合,对于收藏馆中的勺子藏品,黄懿每一件都如数家珍。她说,其实最初收藏的第一把勺子并未打动她,直到遇到第二把勺子,她才决定尽可能多的收藏勺子,尤其是具有西藏特色的勺子。

  黄懿收藏的第二把勺子黄铜材质,造型简单小巧,让人联想到“小家碧玉”这四个字。如此简单小巧的样式,上端还有呈水滴状的小孔,应该是随身佩戴,或是挂在佛珠上的。而历经岁月洗礼后,勺子的边缘以及内沿难免有些痕迹,可黄铜的材质还是使其呈现出金子一般的光泽。“这把勺子是在我收藏第一把勺子一两年以后遇到的,第一把勺子是纯银的,造型也很美,但第二把勺子的材质、造型更让我沉醉,透过它我读到了岁月,所以爱不释手。”黄懿说。

  第一把、第二把、第三把……因为有了收藏更多勺子的决定,黄懿不断地逛古玩市场、逛古玩店,寻觅钟意的勺子。收藏西藏古老勺子的同时,黄懿也不拒绝国外的老勺子。“朋友在德国古董店里帮我找到一批年代较久远的勺子,我全部收藏下来了。从那以后,我就开始发动所有国外的朋友帮我收购老的、精美的勺子。”就这样,靠着自己和朋友的不断寻找,德国、英国、荷兰、美国、加拿大、摩洛哥、阿根廷、土耳其、日本……黄懿收藏的勺子涉及各个年代,来自各个国家和地区。


  随着收藏的深入,黄懿开始研究这些老勺子背后的故事,碰到同道中人她就会请教,她觉得相比是否一定要将最美的勺子收入囊中,了解勺子本身的价值更为重要。“我慢慢发现,勺子的功能远不止吃饭时用,在西藏它有着自己本身的价值,比如作为配饰与佛珠一起佩戴,比如拔藏药,比如舀甘露,比如修行使用,比如喇嘛做法事使用。勺子的材质和外观所传达的美感是值得发现的,但是它们的使用价值以及用途更值得研究。”黄懿说。

  黄懿发现来自内地的勺子很多都刻有汉字,“你看这六把勺子是一套,每把勺子的手柄段都刻有两个汉字,连起来是’天下太平、爱人如己、以马内利’,但是西藏的勺子却很少有刻着字。”这个发现开启了她收藏的新兴趣点——寻找刻字的西藏勺子。终于,黄懿在一把纯银的勺子上看到了藏文,藏文内容说明了勺子的重量以及曾在寺庙使用。

  还有一次,黄懿逛市场发现了一把看上去很普通,但拿起来又觉得很重的勺子,觉得稀奇,她便花高价买了。“后来,一个古玩店老板告诉我这是白利玛铜勺。在翻阅资料后我发现利玛铜的历史非常悠久,乾隆时期还有能工巧匠专门研究过西藏的紫利玛铜配方。了解了这些,现在我非常希望能够集齐全部颜色的利玛铜勺。”说起勺子,黄懿的话便滔滔不绝。

  分享勺子的故事

  每收到一把勺子,黄懿总是在本子上临摹下其基本外型,并且写下与这些勺子相遇的故事以及研究的心得体会,到现在她已经记下了厚厚三个笔记本。

  “我想把收藏勺子的过程分享给更多人,让更多人感受这期间的美好。”黄懿开始找店、装修,于是就有了眼前的勺子收藏馆。起初,黄懿并未打算将店开在八廓街转经道上,她只觉得店应该在八廓街,在八廓街的某个巷子里。“因为常常跟朋友来这里喝甜茶,知道这里有房子在招租,于是跟房主姐姐聊了开店意图。”通过聊天,黄懿知道了原来这个叫做加卡厦的古建大院有着悠久的历史。外部环境与私藏馆完美匹配,黄懿果断租了下来。

  因为一楼展示的勺子多是藏地勺子,历史感较浓,黄懿想着得拿同样岁月感的物件搭配才显得相得益彰,于是淘来明清时期的老式家具,甚至放置药材的药箱子也被她开发成展台,再配上白色的石子和原色的木板铺就地面,她意图用这种禅意的方式让参观者的脚步慢下来,观看每一把勺子以及配以的文字,激起观者对勺子的兴趣,而不是走马观花,只说出“好好看”的粗略判断。二楼的会客区和展示区黄懿装饰得更偏私人化。对于黄懿而言,这家私藏馆是她送给自己的礼物,因为总觉得不太完美,很多地方需要改进,所以她会一直装修下去。

  收藏勺子是为了留住记忆

  正值旅游旺季,八廓街这家老建筑里的店自然不缺少人气。黄懿开这家收藏馆的初衷遭受着现实的打压。“怎么盈利?”“你是不是很有钱?”高昂的租金和戴着有色眼镜的人群让黄懿一度崩溃,她没有想到如此“小众”的一个爱好让自己受到的“攻击”如此厉害。

  当然,这些参观者中也不乏对这些收藏的勺子以及其背后的故事感兴趣,愿意听黄懿讲述的。面对这样的访者,黄懿很热情,于是收藏勺子的故事便被黄懿一遍一遍的娓娓讲述着。


  世俗的褒贬固然让黄懿的内心很动摇,她也在思考着理想和现实要怎么平衡。黄懿说,如果这家店真的到了维持不下去的时候,她会很决然地选择关闭。在黄懿看来,勺子收藏馆是一件很私人化的事情,完全是因为她的个人喜好,与其他人无关,这是我人生需要去做的一件事情。

  对于这些勺子,黄懿看得很透;“我只是它们漫长经历中曾经的一个过客,一个欣赏、懂它的过客。离开西藏我可能会带走它们,但是有一天它还是回到属于它们的地方去,比如博物馆、比如又一个懂得它的人。”对于一个热爱西藏、留恋西藏的人而言,她想为这份热爱留下些东西和记忆,而这些勺子就是她留下的一些东西。

  “这些有上百年历史的勺子并不属于完全我,我仅仅是它们短暂的拥有者。一个物件与人的一生相比是短暂的,我庆幸自己非常幸运地曾经拥有过它们。”黄懿说。

1

更多阅读

关于我们| 纸刊订阅| 电子刊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