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雷:一个法国摄影师在中国

2015-08-11 07:29:00 来源:今日中国 作者:那日松 龚寒

  在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如果你在北京某一条大街或者胡同里,见到一位身上挂满徕卡相机,脚蹬一辆破自行车,脸上扣着防毒面具的“老外”在那里东张西望,时不时“摄”两下的,那八成就是阎雷(Yann Layma)。

  阎雷,1962年出生,法国布列塔尼人,属于法国的少数民族,阎雷说这个民族的共同特点是才华出众,性格固执,喜欢离家出走。阎雷当然无一例外的全部继承了这些传统。从14岁他就开始周游世界,16岁喜欢上了摄影,18岁成为了职业摄影师。1984年,他获准自由进出巴黎爱丽舍宫,为当时的总统密特朗拍摄了一年政坛生活,成为法国唯一一位获此殊荣的摄影师。

  1985年,他第一次来到中国大陆。之后他总共来过中国多少次,他自己也数不清。他见证了自80年代以来的中国改革开放的洪流,以及人们生活和精神的巨大变化。

  30年来,阎雷共拍摄了60多个关于中国的摄影报道,出版了4本关于中国的摄影画册。他的大型摄影集《中国》于2004年在全世界6个国家同步发行,印量达几十万册,这也使他成为在西方影响最大的中国题材摄影师。2005年,他因在中法文化交流方面的突出贡献而被授予法国骑士勋章。

  2015年3月,阎雷的摄影集《昨天的中国》在中国出版。该书以出版于2004年的大型摄影集《中国》为底本,甄选并增补部分未公开发表的照片,引起读者关注。

  专注中国题材

  阎雷最爱吃的中国菜是“宫爆鸡丁”和“糖醋里脊”,属特无聊的两道菜。阎雷的汉语说得非常好,与他交流不会有什么语言上的障碍。每当有中国人夸他汉语说得好时,他总是很“谦虚”的说:“一般吧,比你好不了多少。”据说有一次他到一个中国餐馆吃饭,服务员见是一个外国人进来,便互相小声说:“来了一个老外,宰他一顿。”阎雷听见后,大声说:“你才是老外!想宰我,没门,嘿嘿!”

  这就是阎雷,自称属虎。

  在以中国为主要拍摄题材的外国摄影家中,阎雷也许可以称得上是最优秀的之一。30年多来,阎雷几乎走遍了中国,用他的徕卡相机真实地记录了从上世纪80年代到现在中国的巨大变化。看阎雷的照片就像在看一幅完整的关于中国改革开放30年变迁的风俗画。

  他的摄影作品,既有“社会主义中国”的墙体标语和各类广告牌,也有火车站及列车上的年轻人,还有第一次涌进中国人生活的牛仔裤、皮鞋、香烟、可口可乐,公共电话和大哥大……改革大潮中的人们手工购买股票,开始用计算机学习贸易,以及在街头和公园里构建公共娱乐生活。我们可以从中看到,时代的变迁,给这个古老国度和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带来微妙却又不可磨灭的变化。

  阎雷被认为是继布列松、马克·吕布和刘香成等摄影大师之后,专注拍摄中国时间最长、地域最广的西方摄影师。“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各种外国报纸杂志上的中国照片,大部分都是阎雷拍的。这种拍摄的力度和完整性在中国摄影家中也非常少见。” 一位摄影专业人士说。

  深入真实的中国

  1989年,阎雷在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拍摄了六个月,对广州、北京等都市以外的中国有了更深的了解。“在距离我所认识的那些时髦艺术家们几千英里远的地方,我感觉到自己终于离中国的真实世界更近了。”阎雷说。

  1993年,阎雷在云南元阳与在此世代居住的哈尼族人生活了6个月,完成以《山的雕刻者》为名的一部电影、一本画册。哈尼梯田第一次被介绍给世界,被欧洲媒体评为“1993年度新发现的世界七大人文景观之一”。

  阎雷的镜头里有一种对中国的温情,也避免迎合西方对中国的刻板印象。他说,他刻意与西方人和中国人所写的报道保持距离,根据的是自己的亲身体验,让现场所留给他的印象保持鲜活和自由,让他学到另一种思维方式,分享当代中国激变所掀起的引人入胜的巨浪,而不囿于新闻和摄影风格。

  阎雷也是我见过的意志最为坚强的摄影家,从2000年开始,阎雷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很长时间无法正常工作,一直靠吃药维持,但这种药的副作用也非常大,尤其不适合长途旅行,以至每次他来中国都会非常痛苦,时差反应强烈,睡不着觉。也因为这个病,阎雷丢掉了很多工作的机会。但即使在这种情况下,阎雷仍然完成了他对自己人生奇迹的超越。

  2004年10月,阎雷的《巨龙108像——20年摄影中国》摄影展在法国巴黎卢森堡公园展出,108张1.8米×1.2米的巨幅照片延公园的栅栏墙排开,成为巴黎最耀眼的一道风景。据说能够在卢森堡公园展览的摄影家基本都是大师级的,这一点让阎雷非常骄傲!同一年10月,阎雷还参加了在北京故宫举办的大师云集的《紫禁城国际摄影大展》。

  2007年,阎雷《龙的影像》展览在北京798映艺术中心举行。2011年,阎雷被“泊客中国”评选为“中国因你而美丽”11位“文化行者”之一。那一年,对阎雷来说还有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发生了,就是他在中国找到了自己爱的归宿。

  阎雷不是一个标准的新闻摄影记者,也不自称是艺术家,他只拍他认为很美的“故事”。1990年,他拍摄的画册《歌海木寨》(一个关于中国侗族的故事)在国际上引起很大轰动,也使广西三江和贵州黎平一带成为外国游客和文化人类学者蜂拥而至的地方。

  持续的热情

  “16岁,我做了一个梦,梦见的是我在中国的一种生活,很神奇。1979年,中国第一次签发针对个人的外国人旅游签证。我听到这个消息就睡不着觉,我要学习摄影,我要学习中文,我要拍中国改革开放。他们在叫我,我应该去。所以我来中国了。我没有后悔这个梦。”30多年间,阎雷一直在追逐和拍摄他所说的“像梦一样的世界”,他说中国过去有很多像梦一样美好的地方,但现在这些“梦”越来越少了……

  “全世界变化很快,不过中国的变化最快,最有意思。”阎雷说,“我最满意我现在的生活,而且我觉得现在的生活比我16岁做的梦还要好。”

  “现在已经很难找到真正长期关注中国当下普通人生活的好照片了。如果我还年轻,我会去拍摄中国的污染、堵车、奢华浪费等问题。可惜,我一个人拍不了,需要更多人来拍。”阎雷说。

  阎雷在《昨天的中国》自序中写道:多年来,我已经学到了一百五十万个爱上中国的好理由。我学会了去了解、去观察以及去仰慕这个伟大的文化,她比历史上的任何时候都更富有生机。在这里,我从未感受到过任何有关人身或财产的威胁,没有生过任何疾疫。这段旅程坦荡美好,沿途不时闪现清泉。多少次我惊喜地发现自己身处如此淳朴的氛围,那么有特色,充满热情和欢笑,在尊重彼此的文化的前提下,不时分享共同的奇妙发现。我对探索中国的热情始终未曾动摇过。

 

  (那日松:798映艺术中心艺术总监;龚寒:本刊记者)

1
关于我们| 纸刊订阅| 电子刊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