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中文>经济>中国企业

丁山华的使命

2017-01-06 13:52:00 来源:今日中国 作者:徐建华

  “人生七十古来稀”。2017年无论对丁山华还是由他创建的江苏上上电缆集团(以下简称“上上”)都是极其具有纪念意义的一年。

  2017年“上上”将迎来自己50岁的生日,对于一个进入“知天命”之年的企业来说,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在50年的岁月更迭中,“上上”用25年时间将销售从0元人民币发展到了1个亿;用10年的时间将销售从1个亿发展到了5个亿;企业改制后,“上上”销售从5个亿发展到50个亿只用了5年……此后,“上上”每年稳步保持10个亿的增幅,2011年至2015年连续5年实现销售破百亿的骄人业绩,在当前电缆市场低迷、供大于求的状况下,“上上”仍保持着稳步增长的态势。

  如今,“上上”不仅在业内享有“管理学上上”的美誉,更是已经成长为中国电线电缆企业的领军企业和一个标杆,创出了属于自己的神话。而这一切成绩的取得,都与丁山华密不可分。丁山华走出了一条“上上”人生路。

 

  两进企业:初显神奇功力

  1983年,37岁的丁山华调任江苏溧阳电线厂(“上上”的前身)担任厂长。此前,他已经在溧阳县机电厂工作了20年,从一名普通工人干到了副厂长,带领机电厂由小到大闯出一条新路。

  没有一见钟情式的心动,只有不由自主地揪心。第一天来到电线厂,丁山华在厂里转了一圈,越看心情越糟糕,1万平方米的厂区,马路曲曲弯弯、尘土飞扬,人进去了就出不来,设备、厂房也非常老旧,没法跟电机厂相比。员工更是懒散无纪律,啥时高兴啥时来、啥时高兴啥时走,上班不干活,闲坐晒太阳,或者聚在一起打牌、聊天、织毛衣,跟电影《乔厂长上任记》里的情景颇为相似。

2016年1月29日,丁山华荣获“2015中国十大经济年度人物”

  随后的一周,丁山华都是早上班、晚下班,上班只干一件事,看工人们干活,看设备机械原理,看工作流程,看工人的状态。一个月后,丁山华看得差不多了,心中也逐步明确治理的章法,于是,当机立断砍出治厂三把斧:一是进行人事改革,员工通过考核择优录用,剔除冗员,打破“大锅饭”现象;二是制定生产管理制度,消除管理失控状态;三是整治劳动纪律,改变工作松垮现象。

  就这样,在丁山华的整治下,电线厂逐渐恢复了正轨。丁山华的到来,让电线厂重新焕发了生机,并逐渐走向强大。4年后,电线厂就摘掉“候补供货单位”的帽子;5年后,晋升为江苏线缆行业导向企业;10年后,当初的那个无名小厂已发展成远近闻名的中等规模企业,固定资产增长36倍,产值增长14倍。电线厂在他的手里,已经颇具影响力,初见潜力无限的端容。

  1992年,又是一纸调令,业绩赫赫的丁山华被调到经委做副主任。本以为可以轻松下来了,然而,组织的调令又来了:由于溧阳电线厂3年来每况愈下,产值、销售不增反降,出现亏损,要求丁山华回厂“主持大局”。

  这一次丁山华切切实实感到了压力,他很清楚:第二次进厂,难度远远大于第一次,船小好调头,毕竟当年厂子规模小,还处于发展的原始时期,而现在早已今非昔比。这一去,能起死回生固然能体现自己的价值,但若无力回天,半世英名也就毁在自己亲手创办的企业上。反复思考之后,1995年3月,丁山华再度“归来”。眼前的状况比原来想像中复杂得多,问题层出不穷,一个比一个棘手。面对困难,丁山华迎难而上,在冷静分析后,他力排众议,大胆推出了系列改革,集中有限的资金,勒紧裤带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转并在半年后基本走上了正常生产的道路。

  企业要发展,必须有新产品,此时的丁山华将目光瞄向更远处——开发中压电缆。这一项目投入较大,而且当时江苏还没有中压电缆生产线,其难度系数可想而知。上不上?丁山华带着一班人马翻来覆去做市场调研,单是论证会前前后后开了15次,终于决定引进江苏第一条中压电缆生产线。生产线开工后,产品渠道拓宽,进入电力系统,提高了企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成就了丁山华第二次进厂后的一个飞跃。直至今日,电力系统销售依然占据集团整个销售的半壁江山。

 

  始终如一:打造百年老店

  2001年,电线厂转轨改制成为民营,正式更名为江苏上上电缆集团,改革的浪潮也把丁山华推到了人生的风口浪尖。在普通人看来,这是一次华丽的转身,而对于丁山华来说,这将意味着更为巨大的责任。如何让员工多一份依靠,少一分忧虑?电缆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换了身份的企业又如何在自己手上做大做强?

  深思熟虑之后,丁山华选择了出国考察。在认真考察欧美等发达国家同行发展情况,并结合国内线缆行业发展现状综合思考后,他为“上上”提出了“不求规模最大,但求综合素质最佳”的发展思路,确立了“精、专、特、外”的战略目标,将质量视作企业的生命、质量高于一切。

丁山华(右二)在生产现场指导工作

  丁山华的传奇在于,他具有高瞻远瞩的目光、敢为人先的魄力和坚持到底的韧劲,有了他,企业不仅能够化腐朽为神奇,还能实现一次又一次腾飞。

  1996年,丁山华决定啃下一个“烫手山芋”—开发核电缆。因为丁山华早已意识到,随着化石能源的大量消耗,中国的核电事业迟早会起步,而核电缆到时候就会成为“香饽饽”。

  研发初期,没有前人指导,没有国家资金支持,丁山华仍然决定迎难而上。在难以想象的困难面前,在一次次失败当中,“上上”技术人员从未轻言放弃。通过不懈的努力,核电缆的研发相继有了可喜的成果。1998年,K3类核电缆成功研制,达到国内领先水平;2007年,K1类核电缆成功研制,填补国内空白。

  2010年10月,国家核电工程有限公司面向国际展开世界首堆三代核电AP1000壳内电缆研发和制造招标。当时,中国壳外电缆已经摆脱依赖进口,而壳内电缆则完全需要借助国外顶级研发力量,美国一家老牌电缆公司成功中标。

  孰料3个月后,这家美国公司在分析技术难度和风险后选择了放弃。最终,国家核电技术公司决定选择此次中标壳外电缆的“上上”,希望他们能够挺身而出。

  这个“烫手山芋”到底该不该接?丁山华遇到了一个难题。要知道该项技术标准是由美国公司制定的“美国标准”,每个研发细节把控近乎苛刻,而国际上尚无成熟的材料技术及制造技术。同时项目要求产品在高温、高压、高辐射的条件下能正常运行,且使用寿命为60年,远远高于二代核电缆40年,一些试验项目还需赴美国进行。可要是不接,中国投入巨资的三代核电发展进度就会受到重大影响。

  关键时刻,“上上”原副总经理王松明的主动请缨,坚定了丁山华的决心。对于这位有着“中国核电缆泰斗”美誉的技术狂人,丁山华深知他的执著和拼劲。正是在王松明的带领下,上上电缆成功完成了中国首批二代K1类核电缆的研发与制造。

  2011年4月14日,王松明代表“上上”,签下了三代核电AP1000自主化依托项目壳内电缆合同,也自此拉开了技术“攻坚战”序幕:足迹由“神州行”变成了“全球通”,白天开会解决难题,晚上挑灯翻看记录,在产品试制中,最多的一种产品连续试制30多次……

  功夫不负有心人,一个个关键技术难题逐渐被攻克。现在,“上上”已经交付了两个反应堆的产品,填补了世界核电工业领域的一项重大技术空白。从二代到二代半,再到三代,“上上”在丁山华的带领下在中国电缆史上谱写了一个又一个了不起的传奇。

  “我们只做电缆”。走进“上上”办公楼一层的企业展厅,门前这句话一下子就吸引住了人们的眼球,也充分体现了“上上”掌门人丁山华的经营理念—他始终守着电缆这份“苦行当”,稳扎稳打、步步为营,不断追求技术创新,提高核心竞争力,将一个曾经一度濒临破产、人心涣散的小电线厂,带到了行业领军者的位置。

  20多年来,丁山华为何始终“只做电缆”而没有将“上上”多元化?丁山华给出的答案是“有些傻”。“傻”的背后其实是丁山华坚持做一件事并将其做到极致的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丁山华看来,电缆行业是一个会永远存在的行业,如果自己的主业都做不好,怎么能做其他的行业呢?不能因为别的行业红火就“见异思迁”,只有先把主业做到顶了做到极端了才能去考虑做其他的。

  正是有了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精神,丁山华给“上上”树立了打造行业状元、百年老店的目标和梦想。

  在“上上”厂区里,丁山华总会和员工们聊上几句,并会心一笑,虽渐渐淡出企业一线,但人们只要看到他,仿佛就看到了一种活的“上上”精神。他无时无刻都在传递着一种“上上”之道:欲得其上,必求上上。

 

  徐建华 中国质量报采访中心 副主任

 

1
关于我们| 纸刊订阅| 电子刊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