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为何称为“元宵节”

2018-02-28 09:59:00 来源:新华网 作者:

图表:正月十五为何称为“元宵节” 新华社发 李栋 制图

  新华社天津2月27日电(记者周润健)3月2日,正月十五,迎来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元宵节”。那么,正月十五为何称为“元宵节”?这个节日为何要吃“元宵”?

  天文教育专家、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赵之珩介绍说,元宵节起源于汉代,据说是汉文帝时为“平吕”而设。公元前180年,大臣周勃、陈平扫除了吕氏家族的势力,拥立汉文帝刘恒登基。因为汉文帝登基的这一天正是正月十五,值得纪念,因此刘恒大赦天下,与民同乐。以后每到这一天的晚上,皇帝都要出宫游玩,张灯结彩,与民同乐,以示庆贺。因为那时人们把正月还叫“元月”,把夜晚叫“宵”,所以叫“元宵节”。到后来,司马迁创立《太初历》时,把元宵节定为重大的节日。

  “星月当空万烛烧,人间天上两元宵。”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赏花灯,猜灯谜,将从除夕开始延续的庆祝活动推向又一个高潮,成为世代相沿的习俗。

  那么,元宵节为什么要吃“元宵”呢?赵之珩进一步介绍说,根据史书记载,吃元宵的习俗最早见于唐五代,那时称这种食品叫“面茧”或“圆不落角”,用糯米做皮,其中夹糖馅,与今天的元宵相似,后来因为是在元宵节吃的特定食品,干脆就叫“元宵”了。

  元宵节吃的这种特定食品,北方人称元宵,在南方则称汤圆。专家表示,不论是元宵还是汤圆,这些名字与“团圆”音近,取团圆和美之意,又逢十五月圆之夜,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人们也以此来怀念离别的亲人,寄托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1
关于我们| 纸刊订阅| 电子刊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