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县皮影戏技艺传承人魏金全

2014-05-21 10:15:00 来源: 作者:本刊记者 矫枫

  人物介绍: 

  魏金全,1964年出生于陕西华县东阳乡的一个农民皮影戏世家,其父魏振业是当地唱皮影戏的老艺术家。因自幼受家庭熏陶,他高中毕业后跟随父亲学习皮影戏表演,后又学习皮影的雕刻艺术。他雕刻的皮影采用传统工艺,自然大方,远销到德、日、法等多个国家和地区,深受收藏者的喜爱。近些年,他还参加了各种艺术节,曾三次赴法国参与文化交流活动。2008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录。 

  正文: 

  48,家住陕西省渭南市华县县城新秦路的黄先生给儿子办婚事,晚上,他请了一台皮影戏,答谢来帮忙的邻居们。 

  吃过晚饭,戏台已搭好了,魏金全和他的同事们坐在台下抽烟聊天,等待天色暗下来。随着夏天的临近,白天也越来越长,将近晚8点夜幕才降临。挂好了屏幕,打开屏幕后的白炽灯,各人都按位置坐进后台不足5平米的棚帐内,咦咦呀呀的板胡声响起后,开始陆续有人抱着孩子、搬着板凳坐到台下。这天演的是折子戏(整部戏中的一段),魏金全负责签手(操纵皮影表演的人)。台上锣鼓敲得热闹,台下观众看得聚精会神,有路过的闲人会停下来站着看片刻,偶尔发出一两句感叹:“这皮影戏有些年头没看过了。” 

每次演出前的第一件事就是搭戏台 

  皮影戏是华县传统的民间娱乐项目,据传有2000多年的历史,但现在会表演皮影戏的人全县也不足20人,今年50岁的魏金全算是最年轻的。 

  皮影戏之源 

  舞台下的魏金全,中等个头,见人总是笑咪咪的。和他聊起皮影戏,他反复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怎么能让更多的年轻人学习皮影戏,别让这门技艺失传了。 

  皮影,又称灯影,是中国民间一种古老的戏剧形式,它透过灯光将兽皮制成的人物投射成剪影,配上当地流行的唱腔来演绎故事。皮影戏起源于2000多年前的中国古代长安(现西安),据西安90公里的华县,被称为皮影戏的故乡。从13世纪开始,随着军事远征和海陆交往,皮影戏相继传入了波斯(伊朗)、阿拉伯、土耳其、暹罗(泰国)、缅甸、马来群岛、日本以及英、法、德、意、俄等亚欧各国和地区。在谈到这段历史时,魏金全不自觉地表现出一种自豪感。 

  华县皮影是以牛皮为原料,雕镂刻制而成,人物高约1尺,体型夸张大胆,变形巧妙,色彩艳丽,图案精细。人物的颈、肩、腰、膝、肘等十处有轮盘牵线,可以活动自如。 

渭南皮影是以牛皮为原料雕镂刻制而成,图案精细,人物的颈、肩、腰、膝等都可以活动

  华县皮影戏又称“五人忙”,其中最重要的是“前声”,戏中的各个角色全由他一人演唱,唱的同时还要弹月琴打大鼓,相当于一个乐队指挥;其次就是“签手”,负责操纵皮影表演,另外还要帮着唱和;“坐槽”也叫打后台,坐在最后面负责敲锣、打碗碗(一种乐器)、击铙、打梆子等5乐器;“上档”负责拉二弦琴和吹唢呐;“下档”负责拉板胡、长号并配合签手。“5个人演凑十几种乐器,每个人都得是手脚并用,完全是个大乐队。”魏金全介绍说,“华县皮影戏的唱腔多为‘碗碗腔’,这也是当地的地方戏曲,曲调悠扬婉转,细腻抒情,很适合叙事。” 

  1994年,中国导演张艺谋执导的电影《活着》荣获第47届戛纳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大奖,作为电影中最重要的道具,华县皮影戏再度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皮影戏世家 

  魏金全的父亲魏振业是华县唱皮影戏的老艺术家,魏家也是华县的皮影世家,其家族自清代起就以演、唱、雕、藏皮影为主。从上小学开始,每逢寒、暑假,魏金全就混在戏班里跟着到处跑。1981年高中毕业,魏金全就正式学习皮影戏。“我当时学皮影是表演和雕刻同步学的,因为我想反正表演需要用到皮影,自己会雕刻,就不用求别人。”魏金全回忆说,“学皮影戏三年后开始和别人搭班演出,还记得第一次演出时我紧张得台词、动作什么都忘了,脑子里一片空白。” 

  大约是出身世家,魏金全讲起那段经历并没有觉得有多么难忘,似乎在他的意识中,出身于这样的皮影家庭,跟父辈们学习皮影戏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当一个皮影艺人是他生而就注定的事业。 

  上世纪80年代,中国农村的文化娱乐生活单调,每到农闲时,各生产队都会请戏班来村里演出皮影戏。魏金全说,当时演出条件差,他们只能骑着自行车,后架上载着演出设备,一个村一个村地轮流演出。每到一个村演出要搭临时的舞台,一本戏(完整的一部戏)演下来通常是三四个小时,一个晚上最少要演五六个小时,夏天有时候能演到天亮才散场。“有一次去临潼,60公里路骑着自行车去,演一晚上又骑了60公里路回来,困得骑着车子都打盹。”

魏金全负责“签手”也就是操纵皮影的人

  改革开放后,农村个人家里遇上婚丧嫁娶的大事,也会请戏班来演出。魏金全说,特别是一些老年人,对皮影戏的热爱让他感动。他讲起一段往事。那年腊月二十八,一户人家请戏班演出,但那天下着大雪,路上根本没办法骑车。魏金全和戏班的人一商量,路不好走,又没有演出场地(因为皮影戏大多是在室外演出),就决定取消演出。第二天,人家找上门来问原因,魏金全说雪太大了,路不好走,演出能不能取消。对方说,不行,和村里的人都讲好的,一定要兑现。随后找来了车把戏班拉过去。雪地里搭好了台子,台上5个人演出,台下5位老人守着三个火炉两瓶酒,楞是看了一夜。 

  学皮影戏的洋徒弟 

  随着电影《活着》的获奖,知道华县皮影戏的外国观众越来越多,魏金全也因此参加了各种艺术节,并多次去到国外做文化交流活动。 

  2001年魏金全受邀赴德国柏林参加亚太文化周表演,在德国表演期间,法国人JeanLucPenso在德国看到皮影戏后,立即着了迷。回到法国后,他给魏金全打电话,说想来中国看看皮影戏。随后他来华县,并拍摄了魏金全的皮影戏带回法国.JeanLucPenso是法国巴黎一家剧团的负责人,他曾经在台湾学了5年台湾布袋戏,他对华县的皮影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提出要拜魏金全为师,跟他学皮影戏表演,他要将华县皮影戏搬到法国,让更多的人都有机会看到。 

  “他的中文说得非常棒,和我之间的沟通完全没问题,不需要翻译。”评价起这位洋学生,魏金全兴致勃勃,“他在法国有一家小剧场,他向我提出要学《后羿射日》,并要我帮他雕刻一套演出用的皮影。2004年他再次来华县,还带来了两位同伴一起学,不过他是用法语演唱,我们碗碗腔他可唱不了。”“从2001年算起,JeanLucPenso先后10余次来华县,几乎每年一次来我家学习皮影戏。”2004年,魏金全受邀赴法国演出,随后共三次去法国参加文化交流活动。 

魏金全和师兄刘正宏(右1)以及徒弟班任旅(1)、艾力克(左2)、法布雷斯(右2

  类似这样不远万里来华县向魏金全拜师学艺的“洋徒弟”可不是一两个,他教过的洋学生有美国人、意大利人、日本人、德国人等等,都是免费教。魏金全说:“人家专程来中国学咱华县的皮影戏,就是对咱华县皮影戏的认可,体现了华县皮影戏的价值。” 

  传承的难题 

  然而,一提到华县皮影戏面临的困境,魏金全就显得无奈。他承认,传统的皮影戏与现实社会存在严重脱节,不论是演出形式还是剧目都需要改革创新,才能切合市场需求。“但目前华县能演出皮影戏的不足20人,平均年龄在60岁以上。以他们的年龄、文化水平、思维方式,想改革皮影戏很难。这些需要年轻人的加入。 

  华县非物质文化保护中心主任染思娟向记者介绍,为了保护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当地政府相继出台了多项扶持政策,包括每教一名学生,政府补助师傅1500—2000元。但即便是这样,还是很少有年轻人愿意学皮影戏。 

  作为该项目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魏金全也坦承“没看到成绩”。他说自己很愿意带学生,看到哪个娃儿适合演戏都想叫过来让他学,可教了多年的徒弟,都没有教出来,没有能演戏的。“说白了,以前演皮影戏能养活自己和家人,现在皮影戏市场不好,没有效益,无法解决生存问题,所以也没人愿意学。” 

  魏金全也想了很多皮影戏的出路,他带着戏班到幼儿园给小朋友们演出,到敬老院给老人演出,还下过部队给战士们演出,但都没能达到自己期望的效果。他也想过给皮影戏混入现代流行元素,如引入声、光、电等设施,编排一些新的剧目等,但限于文化水平有限,这些想法无法实现。他曾多次带华县皮影戏到国外交流,很受国外观众的欢迎。“咱们传统的东西,外国人很喜欢看,还专程跑来中国学习,但偏偏当地人不喜欢,不愿意学习。”这是他总也想不通的问题。 

  他现在最希望的是能有年轻人学习皮影戏,“年轻人的思维开阔,知识面广,能发展出新节目,能有所创新,这才能给皮影戏找到发展的路径。”魏金全说。 

1
关于我们| 纸刊订阅| 电子刊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