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二夹弦技艺传承人田爱云

2014-05-19 11:02:00 来源: 作者:本刊记者 矫枫

  人物介绍: 

  田爱云,1941年出生于山东省荷泽市安兴镇,自幼家庭贫困,8岁开始学戏,12岁开始登台演出,16岁进入开封市二夹弦剧团。田爱云对二夹弦情有独钟,经过多年的悉心钻研,在继承发扬传统的二夹弦唱法之外,她还吸取了京剧、豫剧等多种戏曲的特点,形成了自己别具一格的开封二夹弦唱腔调门,使观众听起来倍感新颖别致。2001年,退休后的田爱云自费创办了开封二夹弦艺术学校,培养了一批年轻的二夹弦演员。2008年田爱云入选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名录。

闲暇之余田爱云在家里还经常演唱一段二夹弦的段子

  正文: 

  二夹弦是中国的地方戏曲,主要流行于山东省西部、河南省东部及北部、江苏省北部和安徽省北部一带,因为它的伴奏乐器四胡(四弦胡琴)是每两根弦夹着一股马尾拉奏,因此被形象地称为“二夹弦”。因其起源于民间流行的民俗小调,所以二夹弦在民间尤其是在乡村有着浓厚的群众基础。

  2007年开封二夹弦入选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随后,田爱云也被评为该项技艺的国家级传承人,但是那时候却是田爱云最困难的时候:丈夫中风瘫痪在床需要人照顾、亲手创办的二夹弦学校面临着解体、卖了惟一的住房还身背十几万元的欠债、剧团租住的场地很快要拆迁……我们的采访就从那时候聊起来。

  创办戏校 

  田爱云一家就住在一个不显眼的小院内。进了院门,中间是一块能并排停两辆车的空地,左右两边两排平房,正对院门是一座二层小楼,顺着外墙一人宽的简易楼梯上楼,可以看出二层是临时搭建的三间砖房,中间屋门旁挂着一块白底黑字的门牌上写着“开封市田爱云二夹弦剧团”。田爱云说,2008年底剧团解散后,她们一家人就搬到这里,楼下是两间仓库,楼上自己盖了三间,居住、会客、练功都在一起。“听说这里也快要折迁了,连这个窝也住不长了,还不知道能不能找到合适的地方。”田爱云发愁地说。

在货朗担箱剧目中田爱云(左一)给学生示范动作。

  提起办学校,田爱云有许多感慨。

  2001年底,退休的田爱云应邀参加了河南省电视台组织的戏曲大联唱节目,她演唱的二夹弦受到了一批老戏迷的欢迎。“1984年剧团合并,开封市二夹弦剧团被迫撤销了,一些二夹弦的老戏迷们多年都看不到二夹弦的演出。看到省台的这个节目后,好多戏迷给我写信,还有一位戏迷专程从郑州赶到开封找我,希望能重新听到二夹弦。”这深深触动了田爱云,她在心里也放不下二夹弦,她和家人商量,想办个二夹弦的戏校,不要让这一戏种消亡。

  说干就干,2002年的春天,拿着凑来的5000元钱,田爱云开始办校招生。她先后跑到豫北、豫东这些二夹弦的流行的乡村招收学员,但这些地方都是贫困区,一年6000元的学费对这里的家庭来说是笔巨大的支出。后来通过亲戚朋友的帮忙,到2002年6月开学时,总算招来了40名学员。

  田爱云的戏校就租住在一家工厂闲置的旧仓库内,她请回了二夹弦剧团的老同事当老师,还给孩子们安排了文化课。“我们这一代的艺人都是从小学戏,没什么文化,但现在的孩子们不能只会唱戏,还要教给他们知识,我们学校还上英语课,我是希望有一天二夹弦不仅唱给本地的戏迷听,还能走出国门唱给外国人听,用英语唱。”回忆自己当初的雄心壮志,田爱云笑起来。她当时完全没想到,一个拯救濒危剧种的民间行动却历尽艰辛,充满悲壮和无奈。

  说起这批学员,田爱云总是满怀感情,她对孩子们的一腔心血,都体现在对孩子们的严格要求上。传统的二夹弦以文戏为主,多唱腔,少有动作,学过京剧、豫剧等多种戏曲的田爱云,试着把其他剧种的武戏移植进二夹弦,改编了一批新的剧目让孩子们学习,边排戏边学习,大大提高了孩子们的学习进度。2003年10月开封菊花花会期间,田爱云带领学生在中国翰园碑林第一次登台演出,引起轰动,有不少戏迷不远百里赶来听戏,这给了田爱云极大的鼓舞。

田爱云(左)指导学生饰演梁山伯的角色

  2004年学员们毕业,田爱云申请重新成立了开封市二夹弦剧团,她带领着学员们在河南省首届民间传统优秀戏曲汇演中,取得了9个金奖、2个银奖的好成绩。

  卖掉房产办剧团 

  二夹弦剧团成立后,田爱云却遇到了更大的困难——资金从哪里来?

  二夹弦的演出地,大多是在乡村,当地农民收入低,花不起大价钱看戏。“城市里收入高,但城里看戏的人少,只能到农村演出,辛苦就不说了,主要是演出费低,最低的时候一场演出费才400元,连路费、吃饭都不够。”田爱云说。

  学员们学戏那两年,学校还有学费收入,虽然不多,但学员们住房、吃饭,包括老师们的工资等开销还能勉强维持。学员们毕业后成为剧团的演员,除了之前的开销外,还要发工资,没有资金,剧团很快就撑不下去了。看着好不容易拉起的班子有可能散架,刚恢复的二夹弦事业将功亏一篑,无奈之下田爱云想到了自己的住房,近百平方米的房子还带个小院,是她与丈夫、儿子、儿媳共同的家。她一狠心卖掉了房子,和全家人一起住进了剧团。

  然而,剧团的日子越来越难过了。因为没有固定的团址,几年间田爱云带着几十人搬过三次家,租过小学的操场、住过要改建的危房,最要命的是,卖房的7万元钱根本无法养活全团人员,她把自己的退休工资、丈夫的退休工资都投入到剧团里还不够,只能向亲戚朋友借钱。2008年,田爱云得到消息说南方缺少戏曲演员,可以组织剧团去南方演出。但偏偏这时,田爱云的丈夫得病偏瘫,需要人手照顾,田爱云只得让副团长带着剧团南下。在南方的演出收入比当地高,去南方的演员们都没再回来,开封就只剩下她这一个团长,剧团散摊儿了。

  惟一的住房卖了,家里所有的积蓄都投进了剧团,连丈夫看病的钱都凑不齐,背了一身债的田爱云又眼看着自己辛苦培养出的年轻人离开的离开、转行的转行,田爱云流下了辛酸的泪水。

  与二夹弦的不解之缘 

  当我问田爱云,为了二夹弦付出这么多,究竟是为什么?田爱云想了想回答说:“我唱了一辈子的二夹弦,是二夹弦成就了今天的我,我不能看着它消亡,总想着要为二夹弦做些事情。”

  田爱云出生地山东省菏泽市,位于山东省和河南省交界,1岁那年父亲去世,她和母亲相依为命,以要饭、捡柴为生,在苦涩、艰辛的童年,戏曲成了这个世界带给她的惟一的温暖和亮色。

  “从小就喜欢听戏,每当有戏班子来演出,我就守在门口,趁人多的时候挤进人群拉着大人的衣角,冒充人家的孩子混进场去听‘蹭戏’。”田爱云回忆着自己的童年。当时演戏都是从白天到晚上,经常一唱就唱到半夜,一次田爱云抱着台柱坐在台角看戏,瞌睡上来时一不留神摔到了台下,摔醒后的田爱云拍拍屁股爬起来,又抱着台柱接着看。“每当看完了戏,回家的路上我就学着唱,走一路唱一路。白天捡柴时,在树林子里也唱,有时候还要折几枝柳条当道具。村里人都说我嗓子好,是块唱戏的料。”

  8岁那年,田爱云跟着来村里演出的戏班学戏,并随戏班在周边地区巡回演出,被住在邻镇的大表哥看见。大表哥说这么小的孩子应该上学,不能这样跟着戏班到处跑,就把她留在了身边上小学。可是没过多久,一个二夹弦剧团来镇上演出,得了信的田爱云实在是受不了听戏的诱惑,就每天背着书包去看戏,连逃了几天学。老师找到表哥告状,田爱云哭着承认了逃学去听戏的事,表哥拿她没办法,只能同意她去学戏。当时县里的二夹弦剧团正招人,田爱云去考试,唱了几段自己学的段子,团长一挥手:“小妮儿腔不错,跟我们走吧。”就这样,田爱云与二夹弦结下了一生的缘分,60多年的荣辱、沉浮、欢欣和悲伤都与这个剧种密切相连。

  勤奋刻苦唱红二夹弦 

  1956年,田爱云跟随县剧团到开封参加戏曲观摩汇演,在传统剧目《货郎翻箱》中饰演货郎。这个角色是丑角,不仅要在鼻梁中间画上“豆腐块”,还要做各种搞怪出丑的动作和表情。“当时我是十几岁的大姑娘,让我演这个,我不想干。”田爱云说。团长教导她说,当一名好演员,就得能演各种角色,演什么象什么。“这句话对我启发很大,这以后各种角色我都尝试过。”

  按照剧情设计,一副扁担不用手扶要在两肩来回换来换去,难度很大。为了练好这个动作,田爱云利用排练之余的所有时间练习挑担,连食堂做饭的师傅们都心疼得给她端杯水让她休息休息。功夫不负有心人,那次演出非常成功,田爱云扮演的货郎活灵活现,从此,观众们都记住了这个“小货郎”。

田爱云扮演的梁山伯 

  那次演出后,县剧团被调到开封市,正式成为开封市二夹弦剧团,也是全国级别最高的二夹弦剧团。田爱云主要演出的《梁山伯与祝英台》、《丝绒记》、《盘妻索妻》、《货郎翻箱》等剧目多次在全国和地方获奖,她成为剧团中惟一的一位国家二级演员。《货郎翻箱》还被上世纪60年代轰动全国的电影《李双双》选为“戏中戏”,根据二夹弦改编的电影插曲“小扁担三尺三”一时风靡全国。

  历经艰难复兴二夹弦 

  经历了上个世纪的辉煌,二夹弦和其他戏剧一样,受到娱乐多样化的挑战,戏剧市场愈加萎缩。田爱云倾家荡产创办的二夹弦剧团解散后,她并不甘心就此放弃。2010年,中央财政拨付专项扶持资金用于非遗项目的保护、传承和发展,田爱云获得了中央财政专项资金的扶持。了解到国家对文化产业的扶持政策后,田爱云重新燃起了希望,她下定决心第二次“重出江湖”,让二夹弦再度活起来。

  经过反复斟酌,田爱云向市民政局申请成立了民办非企业的“开封市田爱云二夹弦剧团”,开始走公益路线,更多地面向群众。她召集了部分得意弟子,联络了一批老师,开展了多次送戏下乡、送戏进社区活动。

2005年开封二夹弦艺校的学生们毕业

  “二夹弦虽然是个地方戏种,但在开封,还是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最近一个演出季,我们一天要演出三场,可见还是很受观众欢迎的。”田爱云兴奋地说。现在剧团的资金主要靠政府扶持和企业赞助,以及部分演出收入,基本可以维持剧团的运转。虽然条件艰苦,但演员们都是喜爱二夹弦,愿意为传统戏剧付出努力的人。田爱云觉得自己坚持下来的选择是对的。“既然国家授予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称号,我就有义务把开封二夹弦这个文化品牌传承下去。”

 
1
关于我们| 纸刊订阅| 电子刊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