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三人谈:东北文化振兴东北人精神
文/ 本刊记者 刘东平
迎对第三次创业,东北文化需要创新
 |
东北大秧歌扭醉了人 |
在长春自由大路的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办公室,我见到了非常繁忙的院长邴正。(在采访中,他平均几分钟就要接听一次电话。)他还兼吉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吉林省政府专家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多职,担任吉林省和全国政协委员,是一位卓有成就的中青年专家学者和颇具知名度的社会活动家。他不仅对东北文化有过许多深入透彻的研究,谈起东北文化与今天老工业基地振兴之间的关系,他道出了不少自己独到的思考和卓见。
邴正把近代以来东北的历史文化发展概括为三次创业时期。他说:“自清康熙九年至二十年(1670—1681),清政府下令在今长春四周修筑一条345公里长的柳条边,这是清皇族为保护祖先发祥地的圈地围墙,以阻碍汉人在这里挖参、开垦等,但后来大批从关内来的汉族农民越过柳条边,来这片荒芜广漠的土地开垦拓荒,这即是东北的第一次创业时期。在这次创业过程中,东北从人迹罕至、以游牧渔猎为主的地域,跃进到了以农耕为主的社会。”
邴正认为,这次创业,造就了东北传统文化的几个特点。一是东北文化尚武崇勇。因受游牧渔猎文化和拓荒影响,东北的游牧民族自古彪悍勇猛,靠武力拓展疆域,东北拓荒者更是在与自然和野兽的搏斗中才能生存发展;
二是东北文化率直豪放。地域宽广的东北大平原,造就了粗放的经济,也造就了东北人际交往的粗犷和不防范;
三是东北文化襟怀宽阔。东北人以移民为主,大家都来自天南海北,没有很深的文化积淀,也不固守传统和不受制约,东北人好客,不排外,越是外地口音,越是受到优待。
到了上世纪50年代,国家把东北作为重工业基地来建设,全国156个工业建设项目有56项安排在东北,加上东北有过去沙俄日伪时期的一些工业基础,这样就形成了东北重工业基地。当时国家从各地调集了大批优秀人才、调集了大批科研力量,搬迁了许多工厂到东北。很快,东北在一片荒原上建起了许多大工业,譬如“大庆”、“一汽”、“吉化”等,为东北奠定了雄厚的工业基础,这就是东北的第二次创业时期。这次创业,使东北从一个农耕社会飞跃到了工业化社会。东北进行了经济跳跃式大发展。
在邴正看来,第二次创业,为东北注入了显著优势,也埋下了隐患。他说:“优势表现在,1、重工业基地创造了优良的基础设施,80%以上县通火车,公路四通八达,交通运输便捷,文化传播快捷;2、东北建立了比较完备的工业体系,工业门类比较齐全,农轻重工业都有,各类文化技术力量齐备;3、工业发展带来了人才优势,东北成为全国高校和科研院所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有100多所高校和国家级科研院所,各类人才集聚,受教育程度普遍较高。”
“但这次创业是计划经济体制背景下进行的,带来的问题和隐患也不容忽视。主要表现在:自然条件相对优越,人的生存压力小,进取精神明显弱化;城市里人人有单位,有铁饭碗,长期的计划经济使人养成了依赖性,自主创业意识差。因此在市场经济大潮来临时,东北人就出现了明显的不适应症,东北的文化意识中缺少浓厚的市场经济氛围,亦缺少市场经济运作中的强大心理支撑和推动力量。”
邴正认为现在实施的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发展战略,是东北的第三次创业时期,也是第三次大的社会转型。是东北从传统工业化向现代工业化的转型,是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这是一个双重转型。这是对东北文化的一个挑战。他强调,“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过程中,不仅老工业基地需要改造,社会需要改造,文化也需要改造。”
针对传统和计划经济时代对东北文化的影响,邴正提出了“东北文化亟需改造和创新”的观点。他认为:“东北文化需要培养自主精神,强调因地制宜,实事求是,自主灵活;东北文化需要培养进取精神,再不能一味等靠要,要提倡创业精神,锐意进取;东北文化需要培养竞争意识,东北人不能再只讲义气,不重竞争,只讲关系,不重规则,要以竞争的姿态适应和创造市场经济的氛围;东北文化需要培养理性观念,也需要从粗放转为精细。”
邴正强调说:“老工业基地的改造振兴,核心就是创新。创新观念,创新体制,创新技术,创新产业,创新文化,创新人才,创新社会。东北文化将在创新中振奋东北人昂扬向上的精神。”
我们都是东北人
 |
新编东北二人转亮相北京城。 |
杨军是一位东北人,1997年获吉林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任该校历史系副教授。这位青年史学者,在讲授和研究《东北地方史》《东北民族与文化》《东北民族源流》等课题中,不仅对东北人有一番诠释,对振兴东北精神也有自己的见解。
东北人这一称谓是一个有意思的文化现象。关内的人会说自己是哪个省的,而在东北,无论来自东北哪个省份的人都说自己是东北人,而不说自己是黑龙江人、吉林人或辽宁人。
对此,杨军做了一番考证,他说,东北这一称呼古代不存在,至清代东北地区还称关外,边外,而不称东北。东北一词广为使用是从东北沦陷时期开始的。
杨军认为,东北与东北人的概念之所以能流行,并为东北人自己接受并沿用下来,有几方面原因:一、从地理特点看,东北三省同属东北平原,地貌上具有同一性;二、从生活习俗看,东北地域广阔,很少天然屏障相隔,易于交流,习俗语言大体相近。文化的相通使东三省人对“东北人”这一特定称谓有着强烈的归属感。三、从历史和行政区划来看,军阀统治和日本侵略时期,东北地区曾同在奉系军阀统治之下,同遭日军铁蹄蹂躏。同时黑、吉、辽三省的行政区域划分也是建国后逐渐才确定的,东北人对东北省域划分的概念感觉不强烈。
而现代东北人的轮廓又如何勾勒呢?从赵本山塑造的东北农民形象“刘老根”,到雪村唱红了全中国的《东北人都是活雷锋》,作为一个社会群体,东北人有很多为人深知的特点:尚武好斗的强悍民风,求大尚侈的风气、重实轻文的传统取向,直来直去的思考风格,火热的感情逻辑、粗犷的行为特征,热情慷慨大方的交往方式。
再看东北的语言,也极具亲和力,有如一望无边的黑土地,质朴而纯真,不矫揉造作,不留余地,在东北,常听到“哥们儿”“姐们儿”,还称彼此的父母“咱爸”“咱妈”,透着一股子亲切和真诚。
东北人说话带着一股“大茬子”味儿,就像东北人的性格,直白,昂扬,就像东北人的大嗓门,没遮没拦。“干啥”说成“干哈”,“那地方”说成“那疙瘩”,这些舌根音是用大力气来说话的,来源于东北人的朴实、可亲、无保留。
东北语言的煽动性和热辣辣的亲热,会让你不知不觉被感染,被感动,只要你在东北,就走不出那大平原般荡气回肠和滚烫热辣话语的围栏。
上世纪五十年代,东北曾有过辉煌。但随着计划经济的解体,东北也从先进变为落后。由于计划经济体制存续时间长,国有企业比重高,地域相对封闭,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价值观已内化为东北人的一种文化心理,它使得东北人在长时间里养成了大钱挣不来,小钱不屑挣,做事不到位,管理不精细,地广人稀靠天吃饭的懒惰心理。同时惟上级惟是,缺乏创新精神,当今天东北人蓦然回首,才发现今天的衰落,除了体制、机制原因,还有昨日懒散结下的‘果’。
翻开尘封的历史,先祖的“闯关东精神”感天动地。当年清政府对东北实行封禁政策,禁止汉人移民东北。关内的农民为生存,不顾禁令,闯关越墙,进入东北,这就是“闯关东”语义的来源。东北移民在开发东北的实践中,也孕育出一种悲壮感人的文化精神:力辟榛莽的土地开发精神,追求财富的实业开发精神和启迪民智的文化开发精神。
对时下的东北人来说,要重振新时代的“闯关东”精神,打破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陈旧观念,克服等靠要思想,敢闯敢担风险,勇于接受变化,并对未来抱有必胜的坚定信念。
振兴东北,要从内心深处反思东北人身上不适应现代竞争的因素,让坚忍不拔的,一往无前,敢闯敢干的“闯关东精神”重新成为人们的精神支柱和人生信条。
东北正处在大变革的前夜,它需要集思广益,人人参与,更需要启迪民智的文化开发精神,只有这样,才能在东北经济振兴之时,振奋东北人精神。
二人转:东北百姓的可口可乐
近两年,随着赵本山的小品和电视剧在全国走红,东北民间艺术二人转也一跃成为全国家喻户晓、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吉林省艺术研究院副院长王木萧女士出身于文化世家,父亲王肯先生为东北著名作家,二人转和东北民俗研究专家,她在父亲的影响下,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研究二人转,并和父亲一道,对二人转进行了深入挖掘和整理,并出版了《二人转艺术》等专著,所撰文章《二人转美学三题》荣获田汉戏剧奖优秀论文一等奖。她谈起二人转,真真切切,如数家珍,就像二人转艺术一样,极富感染力。
王木萧把东北二人转比喻为“一朵土色土香的民间艺术之花”。她说:“二人转诞生在东北劳动人民之中,它以东北大秧歌为基础,融汇了河北说唱艺术‘莲花落’、太平鼓、霸王鞭等多种民间艺术形式,从清嘉庆年间发源,至今已有270多年历史。当年,二人转以它灵活、明快的方式活跃在长白山狩猎、挖参、淘金人的窝棚和‘大房子’里。还常在庄户人的院子或炕头上演唱,很受东北百姓的欢迎。”
二人转是东北人心底的“戏”,就像东北民间常说的“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东北人比喻说,二人转好比车轱辘菜,它长在民间的泥土里,踩不死,压不烂,深深扎根在老百姓的心坎上,有蓬勃的生命力。二人转在东北大地“转”了200百多年,越“转”越红火,越兴盛。
谈起二人转为何久“转”久盛,如此受欢迎?王木萧分析说:“二人转是一种多性兼容的艺术,含有戏曲、歌舞、说唱、曲艺多种因素,这样多艺术元素的形式,使得一个小节目中传带的艺术信息很大,能多方面满足观众的欣赏需求,一场二人转,就是一台小型晚会。”
更重要的是,二人转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喜剧娱乐精神。著名文艺理论家王朝闻先生评价它是“开心的钥匙”。东北的黑土地,肥沃广袤,插根棍子就长粮食,让人有闲情乐呵;东北的气候寒冷,“猫冬”的日子漫长,让人有闲时乐呵;闯关东的汉子,闯荡艰苦,乐观昂扬,更善于在苦中寻找乐呵。二人转的喜剧娱乐精神扎根于东北的山野乡间、民风民俗之中,又把东北人的性格、情感、智慧和精神素质表现得淋漓尽致,因此怎能不倍受百姓的喜爱。
再有,二人转有个消化力极强的“胃”。从诞生开始,就不断吸纳百川,跟着时代和观众走。当年流行歌曲刚兴盛时,二人转也唱“血染的风采”,演员的一手绝活令人拍案叫绝。二人转的高明,还在于它并不简单模仿,而是通过夸张变形,把学来的艺术化解、消纳,化成二人转的表现艺术,把历史的人物,化成东北老百姓身边的人,这样就产生了特殊的艺术效果。
二人转艺术的独特技巧,也是它诱人的魅力所在。二人转讲究“四功一绝”,即唱、说、扮、舞功和绝技。用老百姓的话说,二人转‘不隔语,不隔音,更不隔心’,它唱的是悦耳动听,说的是通俗易懂、形象生动、亲切自然,二人转的“说口”更是采用民间生动活泼的语言,插科打诨,机智灵活,情趣盎然。
二人转的“扮”,大有“勾魂夺魄之力”。就像二人转艺人常说的,“千军万马,就看咱俩”,这两个人,能扮演多种角色,一转就变换个人物,变换个腔调,变换个性格,装龙像龙,装虎似虎,十分灵活。
二人转的舞蹈也独具特色,讲究腕子功,“一看手,二看肘,三看走”,还有二人转的绝技手绢和扇子的运用,那一方小小的手绢,在二人转演员手里变成了富有生命的东西,一会似车轮,一会像令旗,一会高飘,一会缓落,那扇子也不再是简单的道具,它能随人物的变幻,变幻出各种富有魅力的形象。
今天,有朋自远方来,吃了吉菜、山珍,喝下了白酒、葡萄酒,下面的节目不用想,二人转!从东北城市的大剧院、小剧场,到乡村的集市、场院上,“二人转”都在红红火火地演出,用“万人围着二人转”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看那演出现场,台上技艺精湛、妙语连连,台下气氛热烈、开怀畅笑,彼此交相呼应,形成了一道东北二人转的独特风景。
二人转,是东北百姓的“可口可乐”。它没有架子,平易近人,有的是和观众的息息相通和心灵交融。在振兴东北的大舞台上,“二人转”振精神、鼓士气,凝聚人心,“二人转”也在新时代里越“转”越红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