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2月
你现在位置: 首页 > 今日视点>

今日视点

振兴东北,要把东北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

建设五大产业基地 扩展五大合作领域
老国企的变奏
农业大省的工业化之路
吉林省医药发展的双城记
魅力吉林,领略山水风物之美
文化三人谈:东北文化振奋东北人精神


吉林省的医药发展双城记

文/本刊记者 乔天碧

中医药已成为吉林省发展速度快、效益好、最具发展前景的优势产业之一。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规划中,吉林在医药产业发展上,将依托长白山北药资源和生物技术优势,突出发展现代中药和生物药产业。

吉林省不断完善中药材种植体系,符合GAP规范的中药材种植面积已达3万亩。图为通化的一个中药材种植基地。

吉林省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建设办公室赵大庆主任认为:“吉林省发展中药的最大优势之一是原材料产地。”位于吉林省东南部的长白山,与四川、云南并称中国三大中药材宝库。吉林省天然药用动植物及矿物资源多达1850种,在全国重点普查的365个药材品种中,吉林省就有137种,占37.7%,蕴藏量占全国50%以上的药材品种40余个,占全国常用药材品种的1/5。其中,人参、鹿茸、林蛙等10种中药材的产量居全国之首。吉林省每年中药材资源的开发潜力至少有40亿元。而且,长白山出产的许多药用植物有抗衰老,抗癌作用,其资源和价值还有待于进一步认识和发掘。国家已启动的“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行动计划”,确定在吉林省建立中国的“北药基地”。

守着这样一个得天独厚的宝库,吉林当然要发展中医药产业。吉林省有医药工业企业299户,中药制药企业占51.5%。2002年中成药工业完成产值70亿元,占全省医药工业总产值的60%;实现利润近9亿元,占全省医药工业利润的79%。

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规划中,吉林省将建设通化、敦化两大药城;扶持长春经济技术开发区、长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吉林富新开发区三大医药产业园区;培育和壮大吉林修正、通化东宝、延边敖东、长春生物等十大制药集团;按GAP(植物与药用动物良好的质量控制)要求发展十大中药材种植基地和十大中药饮片加工基地;按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标准改造的企业达70%;力争开发50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医药新品种。预计到2010年,吉林省中药及生物制药销售收入要达到5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20%,实现增加值200亿元。

整个东北都在探索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新办法、新思路,吉林人也在摸索中建设独具特色的现代中药及生物制药基地。

进入洗牌阶段的通化医药企业

现任长春生物制品研究所所长兼书记的盛军是留日博士。

许多人是因为通化野山葡萄酒才知道通化这座北方小城的。通化市位于吉林省东南部、长白山南麓,隔松花江与朝鲜相望。通化药材资源丰富,已查明的药物资源1133种,关东三宝——人参、貂皮、鹿茸的重要产地,通化人参的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40%。通化的医药业是靠人参蜂王浆等保健品起家的,比较知名的如益盛人参系列等,1995年开始向中医药生产转型。通化的医药工业已连续16年在全省医药行业排名第一。2002年中成药年产量7475吨,占吉林省医药工业产量的47%,利润7.4亿元,是长春市的十多倍。

进入通化市境内,通化的医药企业沿松花江南岸,呈人字形排开。金马集团、神源药业、修正药业、玉圣药业、万通药业、腾达药业、振国药业等等都位于这一带。通化的医药企业大多是股份制或有限责任公司,几乎都是民营企业,只有金马一家为国有控股。其中东宝、金马、白雪山、神源、长龙等5户企业为上市或协同上市公司。通化的医药企业中有7户进入全国中药利润一百强企业,3户进入全国销售一百强企业,其中修正药业排名第二。通过GMP认证的企业,占通化医药企业的50%以上。

因为几乎都是民营企业,每一家企业的成长都有自己的故事,王振国是土生土长的通化人,他的振国药业可以说是和整个通化医药行业一起成长的。本刊是最早报道王振国事迹的全国媒体之一,在他最困难的时候给予了支持,使他的名字走向了海外,其后不久,他被评为全国“十佳青年”。

王振国长在长白山脚下石湖村,母亲平日里用草药医治头疼脑热给了他最初的医学启蒙。王振国的最高学历是通化市卫生学校,1972年,18岁的他在卫生所实习时,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跪在他面前,求他救救她的妈妈,小姑娘的妈妈得的肝癌症。这件事深深地刺痛了他,当时对癌症还一无所知的他,暗下决心要用长白山的中草药研制出抗癌药。王振国靠自己的真诚到各地搜集了1200个民间验方,在自家小仓房改造的简易实验室中,从二十个药捻子开始,研制出了“天仙丸”,没有小白鼠,他就用自己做实验。1989年,他发明的“复方天仙胶囊”获得了尤里卡世界发明博览会最高荣誉“世界个人发明最高研究奖”和“军官勋章”。

1986年,王振国放弃了当时人们都还很看重的仕途之路,创办了吉林第一个民营药物研究所——通化长白山药物研究所,后来又创办了振国药业。振国药业的产品也拓展为“王振国牌”系列抗癌药物为主的36个品种。振国药业最新开发的产品是从长白山多种真菌中筛选、提炼出的一种免疫增稠剂,可增强人体免疫功能二至三倍,抑癌功能可达50%。振国药业已在国内外300多个城市建立了肿瘤防治门诊、联办制药厂,拥有200多万用户。在珠海、北京、上海、香港及日本、美国还设有研究所,总资产已达5亿元人民币。

可以说是王振国一个人成就了振国药业。企业的管理,很大程度上也是源于王振国的凝聚力和他所倡导的企业文化。王振国常年在各地为患者巡诊,每年捐资几百万元帮助贫困的患者。他的企业不做广告,药品不在药房零售,主要靠患者的口耳相传做宣传。振国药业走着一条自己研发、自己生产、自己的门诊的企业发展道路,到目前为止,企业没有一分钱银行贷款。

通化市也在大力发展与医药相关的产业,如商贸、科研、教育、基地等产业的发展。在商贸方面以医药大厦为主,成立通化药材物流中心,医药高新区,通化医药城新药研究中心,通化市目前有医药批发企业34户,零售企业737户;科研方面,与长春天药集团、吉林大学、沈阳药科大学建立研究所;教育方面与吉林大学合作成立了通化医药学院;在药材种植方面,集安、通化、辉南等三地,正在争取通过GAP认证,倡导由企业制订标准,指导农户种植的模式。

通化市医药办公室胥杰主任认为,“通化市作为一个边远的城市,能够聚集如此之多的中药企业,这种聚集型效益非常难得。尽管通化市的医药行业已初具规模,但与四川和黑龙江等地相比还有差距。”可以说通化市医药行业发展过程中,是市场的看不见的手,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也使通化的医药企业从整体上户数不少,但规模小,实力弱,抗风险能力差,这也是整个吉林省医药企业行业发展的瓶颈。据胥杰主任预测,通化市的医药企业今年将进入洗牌和重组的阶段。政府已成立行业协会来促成做一工作,但可操作性不是很强,更主要的还是要靠市场这只手。目前,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正在对医药生产企业进行GMP的强制认证,规定今年7月1日起,未通过药品GMP认证的药品制剂和无菌原料药生产企业将一律不准进行药品生产。GMP改造某种程度上起到了优胜劣汰的作用,因为一个企业改造一般要耗资一二千万,这是对企业能力的考验。

除了规模较大的企业集团和企业外,许多企业面临着资金不足的问题,在改造技术装备和新产品开发上力不从心,从而造成产品技术含量低,很多产品处于低水平重复的阶段。一种药多家药厂在做,所以只能是价格战。尤其是在进行GMP改造之后,许多企业都面临着没有资金进行研发和销售拓展的局面。

胥杰主任还为目前因地区间政策不平衡导致的企业外流情况而担忧。医药行业是一个朝阳行业,是吉林省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过程中大力扶持的产业,像长春高新区和经开区,乃至其他省市都在大力吸引医药企业入驻。通化市尽管被命名为吉林省惟一的“长白山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示范区”、被国家科技部批准为“国家火炬计划通化生物医药产业基地”,但并没有非常具有诱惑力的优惠政策。一些医药企业,尤其是较大企业在其他地区的优惠政策的吸引下就会外流,或者只把通化作为一个生产基地,而将研发和销售转移。这将进一步制约通化市医药业的发展。政策的不平衡不仅表现在省内政策不平衡,也表现为城际、省际间的不平衡。 医药企业的外流,除了政策方面的原因,通化的地理环境、人文环境与长春等城市存在差距,也是企业外流的原因之一。一位通化人说:“通化的孩子读中学,老师都是通化师专毕业的,长春的孩子读中学,老师就是都是东北师大毕业的,这样的环境想留人很难。”

连接传统中药与现代生物技术

长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吉林省重点扶持的三大医药产业园区之一。长春高新区是1991年国家863火炬计划批准的高新区,在科技部最新评价体系评价排名第一,长春市80%的赢利企业都在高新区。在长春高新区有一百五六十位海外归来的博士在园区创业。在高新区有生物制药、先进制造、光基电、计算机软件和新材料五大产业。

在高新区内有中国最大的生物制药基地长春生物医药园和国家中药现代化(吉林)基地科技产业园。长春高新区依托长春生物制品研究所、吉林大学医科学院、北京医科大学、吉林大学酶工程实验室、军需大学基因工程研究所、东北师范大学遗传细胞研究所、吉林省生物研究所等科研单位,凭借良好的软硬环境,吸引着吉林天药、迈灵生物、吉大药业、修正药业、东宝药业、三九生物、海王药业等79户医药企业入驻。这些企业表现出了强劲的发展势头,形成了外地知名企业多、民营企业多,合资企业、上市公司集中,企业技术起点高、体制新、机制灵活、技术创新能力强的特色鲜明的现代化高科技园区,已经成为吉林省发展医药产业的基地。

长春生物制品研究所所长盛军说:“长春生物制品研究所是朝阳行业的发动机。”简称为长生所的这家研究所对普通消费者可能是陌生的,但他们的产品对许多消费者来说并不陌生。2003年在全国用于抗非典的干扰素中,一半是这家研究所生产的。它是全国六大生物所之一,是一所国有大型重点医药骨干企业,是中国生物制品重要的生产基地和研究中心。长生所拥有亚洲最大的疫苗生产基地、中国最大的基因工程生产基地。中国三个第一个基因工程产品(重组人白细胞介素、重组人干扰素、重组乙型肝炎疫苗)都是在长春生物所诞生的。但在所长盛军刚到所里时,长生所已三个月开不出工资,亏损1200万元。盛军到任后连续三年突破历史最高记录,长生所在中国生物技术集团的排名由第6名升为第2名。此前长生所已十年未涨工资,到任后连续三年每年涨15%。

盛军1986年到长生所读硕士,1990年出国,1996年获得日本大阪大学病毒学博士学位,在吉林省医药集团工作2年,又在上海的一家生物制药企业工作半年,年薪50万元人民币。2001年2月,38岁的盛军回到长生所,成为长生所有史以来最年轻的所长兼书记,年薪不到5万,他的月薪相当于在上海工作时两天半的工资。

一个偶然的机会,盛军发现所里的中层干部与普通职工拿一样的工资,负责计划生育工作的女干部的月薪只比他少了10元钱。盛军决定为所里的中层干部涨1000元工资,大大地刺激了所里的职工。而且奖得重,罚得也重,如果出现失误,就要罚款2倍的工资,也让中层干部感到了工作压力。在对待人才方面,盛军认为,人才要流动,而不是流失。他一改生物所以往不许职工考研究生;考上研究生后每月只发260元工资;毕业后还要服务到一定年限,否则要缴纳一定服务费的做法。职工不仅可以考研究生,而且还享有正常的升迁机会。目前,长生所1/3的硕士研究生毕业后选择留在本所工作。许多考到别的院校的博士毕业后也选择回来工作。

要想留住人才,除了提供宽松的环境之外,还有在学术上有吸引人才的地方。世界中医药市场每年销售额达30亿美元,中国作为世界上药用植物种类最多的国家,中药出口只占3%。中国已确立新世纪医药发展的战略,其核心就是通过创新加速中药现代化进程。将在2005年修订的《中国药典》也将突出中药发展的现代化特色,盛军是国内较早提出中药现代化工程的科学家。

长生所的疫苗可以说是技术高,附加值也高,但疫苗却是打一个人,少一个人,长春生物所的疫苗16年来每年平均增长3.1%,近三年来,每年增长30%,到2005年2006年疫苗市场会达到饱和程度。那时长春生物所的增长点在哪里呢?盛军的设想是利用现有技术做相关产业介入农业、生物中药。在介入农业方面,长生所已与皓月集团展开合作。

2000年盛军提出了生物中药的概念。盛军说:“提出生物中药的概念,是因为长春生物所的技术要与当地资源相结合,才有特色。”生物中药有三层意思:生物技术运用到中药中;中药成分与生物技术结合的产品;中药与生物产品基因结合的产品。中成药的定量分析很难衡定,很多时候中成药只能以保健品的形式出口,通过生物中药就可以运用已知的生物技术探索和解释中药的机理。盛军介绍,把中药黄芪加入疫苗,可以使疫苗的副反应大大降低,还可以增加疫苗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效果,起到相辅相成的效果。2001年,长生所已实现把乙肝疫苗基因重组到人参基因中进行表达。人参是极好的免疫佐剂。现在这一口服疫苗已做到三代产品,获得4个专利,要领先同行业9年的时间。盛军说:“生物技术要在生物中药、生物农业和生物制药中占一席之地。他说:“无论做人、做事、做企业我们都要一直走在最前头。”长生所介入某一行业只有在领先五年的时候才会做,长生所现在已经是亚洲最大的疫苗生产基地,正在申请生物制药出口基地。”

盛军认为,企业成功要需要四个条件:地域、政策、核心技术、历史机遇。他说:“炒股票买预期,做企业看未来。二十年前看南方,二十年后看东北。从中国经济发展的态势看,从深圳到上海再到山东,接下来东北肯定会有动作。东北国企多,改革难时,才有机会。把负担当资源利用,把问题当学问研究。”从行业来看,生物海湾战争之后,生物技术越来越受重视。

作为吉林省医药行业协会会长的盛军认为:“吉林省的中医药业有待进一步的发展,中药行业产值第一、销售第二、利润第三。企业规模小、分散。中药产品的核心竞争能力弱,缺乏填补市场空白的产品。要提倡技术融合,中药、生物技术,人员和技术的融合,要培养有竞争力的大企业。长生所目前正在做生物技术创新工程,与其他院校合作,战略联盟,战术合作。”

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统计显示,全球每年药用植物及其制品的贸易额约在300亿美元左右,全世界目前有40亿人使用自然植物治病。中药和天然药市场已成为众多企业争夺的市场,中国内地的中药的竞争对手将不仅仅是日本、韩国、东南亚,及台湾与香港等地区的中药企业,世界制药20强都已积极介入中药和天然药市场。吉林省科技厅厅长卢连大认为,要做大吉林省中药经济,就要树立开放与合作意识,将吉林省中药产业融入世界大体系中去定位和发展。区域内要加强与黑龙江、辽宁省的区域交流与合作,探讨建立东北三省中药现代化协作机制,共同推进“北药”品牌发展;对外重点加强与日本、韩国在传统医药政策法规、有关标准和规范管理等方面的交流,逐渐把吉林省建设成东北亚中医药区域发展中心。看来,在振兴东北的整个过程中,也为振兴吉林的中医药带来了契机。

-+-+-+-+-+-+-+-+-+-+-+-+-+-+-+-+-+-+-+-+-+-+-+-+-+-+-+-+-+-+-+-+-+-+-+-+-+-+-+-+-+--+-+-+
返回页首

地址:北京百万庄路24号,100037
电话:(101)68996346 68326086
网址: www.chinatoday.com.cn
E-mail: news@chinatoday.com.cn
今日中国杂志社中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