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美的历程
——美术馆馆藏精品故事
文/ 郑作良 东平
一个美术馆的知名度和威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馆藏艺术品的数量和艺术质量。中国美术馆作为一个以收藏、陈列、展览、研究中国近现代美术为主要功能的国家美术博物馆,建馆40年来,已经积累收藏了国画、油画、版画等14个品类的美术作品达6万余件。这些美术藏品,成为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的一笔宝贵财富。
镇馆之宝《流民图》
 |
《流民图》局部 |
当我们走进中国美术馆二楼“百年美术——馆藏精品展”大厅,迎面是一幅横贯展厅的长卷国画巨作《流民图》。这幅高1.2米,长12米的画卷,被誉为美术馆的镇馆之宝。目前中国美术馆首次将这件“馆宝”向广大观众展示,为了悬挂这幅巨作,美术馆还专门为它量身定做了巨大的挂板。展出期间,始终有保安人员专职守护着。
《流民图》是蒋兆和先生的作品。抗日战争时期,画家目睹了祖国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现实,自1941年构思,历时两年完成了这幅巨作。整幅画面上描绘了哀鸿遍野、人民流离失所的悲惨情景,真实细腻地刻画了一百多个无家可归的社会底层的劳苦大众形象,栩栩如生,有呼之欲出之感。笔墨浓重渲染了愤慨情绪和悲怆氛围,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成为“为民写真”的现实主义杰作。
《流民图》不仅在美术史上具有其重要地位,这幅巨作的创作、流传和收藏还有着鲜为人知的传奇色彩。蒋兆和先生的《流民图》,是慕宋代画家郑侠的《流民图》之名而画的。原画高1.2米,长26米,据说是在一块高不足2米,宽不及1.5米的画板上,各自分段完成的。北京宝华斋在装裱这幅画时,因地方太小,又借用了两家装裱店的地盘,装裱师徒3人连夜托裱守护,一夜未眠。巡警过往时,画作险遭践踏。竖日清晨,附近许多市民围观这幅大画,无不啧啧赞叹,不期而成了街头盛大的预展。
1943年10月29日,《流民图》几经周折,首次在北平太庙展出,但几小时之后,即被日本宪兵队禁展。第二年,蒋兆和先生又携画去上海展出,但展后即被当局变相没收,多年杳无音讯。直到1953年,才在上海一座破旧仓库中找到了该画残存的半卷,另半卷经水浸泡,早已霉烂成灰,蒋兆和先生将残卷重新进行了装裱,但水湮、脱落和破损的痕迹仍无法掩去。
文革初期,蒋兆和先生和他的《流民图》受到了批判,这幅画作又被没收,下落不明。1978年,当现任美术馆馆长杨力舟还在中央美院读研究生时,一次到历史博物馆看画时,意外地在地下仓库里发现了一幅画,画上落满了尘土,他和同学猜测会不会是《流民图》,打开一看,果然是遗留半卷的《流民图》,他马上回去把消息告诉了蒋先生。蒋先生当时很沮丧地认为这幅画早已丢失了。一听学生说在历史博物馆发现了这幅画,眼睛顿时闪出惊异的光彩,经与“历博”交涉后,终于使这幅珍贵作品重新回到了主人手中。蒋先生再将这幅历经磨难保留下来的残画送到荣宝斋仔细装裱,精心地收藏在家中。1986年蒋先生去世后,夫人萧琼女士亦时刻担忧这幅画的安危,生怕它再遭损坏,决意把这幅蒋兆和先生的代表画作捐赠给国家,捐赠给中国美术馆美术馆保存。1998年,萧琼女士亲自将《流民图》捐赠给中国美术馆。文化部长亲自向她颁发了捐赠证书,并颁发120万元奖金。这也是中国美术馆历史上,向捐赠作品颁发的数额最高的奖金。
路德维希夫妇捐赠毕加索画作
在美术馆二层东端的展厅里,正中悬挂着两幅毕加索画作《带鸟的步兵》和《花瓶边的男人和女人?半身像》这是西班牙籍收藏艺术大家路德维希夫妇捐赠的117件艺术品当中的两件。它们被陈列在专门陈列厅的中央,使更多普通中国观众能够一睹毕加索原作的风采。
路德维希夫妇是国际著名的收藏大师,在德国,乃至整个欧洲都享有盛誉。他们视艺术收藏为生命,为一生的梦想和事业。路德维希教授和夫人早在大学(德国美因兹大学)时期就开始收集艺术品,从古希腊、古罗马的雕塑,中国古代的陶瓷,哥伦布之前的美洲艺术,欧洲中世纪,巴洛克艺术,古典现代派艺术到先锋派艺术精品,一度领世界风骚的德国当代艺术,美国波普艺术,时髦的废金属艺术,直至前苏联和东欧的艺术品都是他们几十年的收藏范围。
路德维希夫妇在收藏领域最为出名的,就是他们是当今世界私人收藏毕加索作品最多的收藏家,藏有画家各个时期作品八九十件之多。他们自上世纪50年代就向当时尚未成为大师的毕加索投去欣赏的目光,这样的眼光和胆略是路德维希夫妇在艺术收藏领域取得如此瞩目成就的重要因素。
在路德维希看来,收藏不是为了拥有,而是为了让更多的人有机会亲眼目睹这些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艺术家们智慧、灵感和激情的创造。他们把经自己挑选和鉴赏的艺术品介绍和普及给众人视为重要工作,他们不断地向世界各地的几十家博物馆捐赠或外借他们所收藏的艺术品,并创建了二十多个以路德维希命名的博物馆和机构。在世界级的个人收藏家中,惟一有他们夫妇采用这种独特的方式为人类文明作贡献。
路德维希先生自幼喜爱中国文化,读过《论语》等中国典籍,但却一直没有机会来中国。直到1993年,他才实现了来中国的愿望,携夫人来中国游览,并先后考察了北京、上海、广州、南京、西安等一些著名城市,他希望把自己的一部分收藏艺术品捐赠给中国,也在考虑把收藏艺术品捐赠给哪个城市的哪个博物馆收藏最合适。当时有一个城市的官员热情邀请路德维希夫妇吃饭,希望他们捐赠后,专为他们的捐赠品盖一座博物馆,但路德维希夫妇最终选择了作为国家美术博物馆的中国美术馆。尽管当时馆内条件不太好,但他认为这里代表中国,而不是中国的某个城市,他曾在美术馆楼上楼下认真观察走动,为这些艺术之宝挑选合适的展放之地。
1996年3月,路德维希教授正式向中国美术馆捐赠了一批当代西欧及东欧艺术藏品。89件,117幅,其中有四幅毕加索的油画。遗憾的是捐赠仪式之前两个月,路德维希因心脏病与世长辞。他夫人最终实现了丈夫生前的愿望,切切实实地把捐赠的事情完成。后来中国美术馆与各方面协商后,专门派国家航空公司的一架专机,把这批珍贵的艺术品运回了中国,收藏在中国美术馆。这是中国拥有的第一批世界级艺术大师的艺术作品。这些捐赠艺术品还到上海、广州、澳门等地巡回展出过,所到之处广受观众喜爱。
此次中国美术馆重新开馆之际,特邀请路德维希夫人前来参加陈列仪式,当她的代表在新装修的美术馆看到为路德维希夫妇捐赠品专门布置了常设展厅,感到非常满意。他说这正是路德维希教授的宿愿:各个国家的制度、宗教信仰不同,但艺术是相通的,应该让它为促进人类间的彼此理解作出贡献。
美术馆的台湾藏品知多少
 |
罗中立20世纪80年代的作品《父亲》曾获全国青年美展一等奖 |
在“百年美术——馆藏精品”展中的100位画家中,有两幅作品选自台湾画家,一幅是中国画大师张大千先生的《松下憩者》,另一幅是学贯中西,英年早逝的刘锦堂先生的《台湾弃民图》。
张大千祖籍四川内江,他的画“包众体之长”,是中国画革新的大家。1978年移居台北后,他与大陆往来很少,所以目前美术馆仅藏有其两幅作品,一幅是陈列的《松下憩者》,一幅是作于1944年的《觅句图》。对于这样一位大师级的作品仅藏几幅是远远不够的,中国美术馆已把他的精品佳作列为收藏重点,以免流失。
画家刘锦堂(又名王悦之)祖籍台中,早年赴日学习西洋美术,20世纪20年代到北平投身西洋美术教育工作,并留在了祖国大陆。刘锦堂风格独具,是一位富深刻思维及强烈人道关怀的艺术家,他的代表作《亡命日记图》、《台湾遗民》等,震撼人心,富有新意。他在中国绢上作油画,并以卷轴装裱,可谓独创。这样一位大师却在43岁的壮年因盲肠炎病逝。
刘锦堂的夫人郭淑敏女士在上世纪60年代将刘锦堂大部分作品捐给了中国美术馆,共计46幅。1994年,刘锦堂诞辰一百周年之际,这位出生于台湾本土的名画家,其由中国美术馆收藏的作品应台湾《中国时报》邀请,到台北市立美术馆纪念展出,并出版画册专集,在台湾观众中反响热烈。
据统计,中国美术馆收藏的台湾名家名作共有25位艺术家的风格各异的作品120多件,包括国画、版画、油画、水彩画等丰富形式。除上述两位外,还有被称为“渡海三家”之一的黄君壁的作品,他和张大千、溥儒三人,均为祖籍大陆,后定居台湾。也是“中国近代美术史上一流的大家。”
黄君壁祖籍广州,善写山水,代表作有《老树隐水湾》、《叶落云中》、《风云一帆悬》等。他画的山水,笔墨氤氲、气势雄壮;工笔仕女花鸟则清新秀逸。美术馆目前藏有他的41幅作品。而溥儒善画山水、人物、花鸟、走兽,意境雅淡致远,结构严谨,笔法挺进。他是北京人,出身清皇族,1949年迁居台湾后,以鬻文与书画自给,平生多次举办画展。然而美术馆目前尚无溥儒的作品,对溥儒画作的收藏已列入美术馆的收藏计划中。
2001年,《新世纪台湾水墨名家联展·长河雅集》在中国美术馆举行之时,周澄、罗振贤、王友俊等十位台湾极具影响力的中生代水墨画家,用水墨之美表现了他们的情思,美术馆也不失时机地收藏了他们每人一幅精品,使美术馆的台湾画家藏品数量大增。据有关人士介绍,台湾优秀艺术家创作的,值得国家美术馆收藏的作品还有很多,中国美术馆正在积极筹备收藏相当一部分台湾的名家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