掀开美术馆历史的新一页
——中国美术馆馆长杨力舟访谈
文/ 本刊记者 刘东平
 |
中国美术馆馆长杨立舟 |
走进维修装饰后重开不久的美术馆,无论它的外观还是内部都焕然一新,更高雅,更现代,艺术氛围更浓。对于美术馆的变化,馆长杨力舟先生感受最深。
杨力舟:(以下简称杨)中国美术馆是上世纪50年代的著名十大建筑之一,由中国著名建筑师戴念慈先生设计。采用敦煌莫高窟九层飞檐形式,凸显了民族建筑风格。后又按周恩来总理建议,设计了环绕主楼的长廊翠竹,又增添了建筑的城市园林特色,受到了国内外观众的广泛赞誉。重新装修过在的新美术馆,保留了原有外观,对内部设施进行了全面维修改造装饰。使这座宏丽的优秀民族建筑重新焕发了青春。
凸显美术博物馆的馆藏陈列
记者:(以下简略)中国美术馆重新装修开馆后,以大量展厅陈列了馆藏精品,它的用意如何?
杨:1963年,美术馆落成不久,毛泽东主席在为新馆题写馆额时,把初拟的“中央美术展览馆”,改为“中国美术馆”,这就明确了美术馆作为国家美术博物馆的定位和方向。
中国美术馆是全国美术类博物馆中馆藏品最多的一家。建馆40年来,藏品以1919年五四运动以来中国现当代艺术作品为主,此外还有明清艺术品、民间艺术品、外国艺术品在内的各类艺术品6万多件,具备了国家美术博物馆的收藏实力。但过去一直受到展览面积的限制,美术馆丰富的馆藏优势没能得到有效的发挥。
现在是否要着意展示美术馆的收藏实力呢?
杨:是的。现在中国美术馆的展览面积比从前扩大了1200多平方米。除一楼15个展厅为流动展览厅外,拥有了6 个常设固定陈列厅,因此我们首次推出了5个馆藏品常设陈列展,其中《百年美术——中国美术馆藏精品陈列》,以100位中国老艺术名家的114幅馆藏精品,将20世纪中国美术发展的脉络,以及各种风格流派、多种表现手法的美术佳作呈现给观众,给人以历史时代的震撼与艺术审美的冲击力。
同时还陈列了《中国美术馆藏民间剪纸陈列》、《中国美术馆藏无锡惠山泥人陈列》、《刘开渠捐赠作品陈列》、《中国美术馆藏德国路德维希夫妇捐赠国际艺术品陈列》,这些陈列力求从多角度反映馆藏作品的风貌,并对艺术家的捐赠义举给予褒扬。
据了解,这次的陈列只是馆藏中的极小部分,是这样吗?
杨:虽然这次只是从中国美术馆馆藏的两万余件中国现当代美术作品和四万余件民间美术作品中,选择了200多件精品作为常设陈列,但它却显示了美术馆的国家艺术博物馆的特性和功能,组成了中国美术馆的馆藏固定陈列与流动美术展览并举的新格局,今后还将继续这样做。
引入艺术策展人机制
首次引入了艺术策展委员会机制,是否也是美术馆展览机制的新变化呢?
杨:是的。美术馆重新开馆后举办的第一个大型美术作品展《开放的时代》,征集了全国1940年以后出生的126位画家的具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集中展示了自上世纪80年代至今的中国美术创作状况和佳绩。有关这个展览的定位、布局、加入这个展览的画家提名等事宜,都是由馆内馆外的美术界权威人士共同组成的策展委员会做出决定。这是一个“货真价实”的决策机构,所有的学术评判和具体操作,都经委员会反复构想、论证和筛选。
引入艺术策展人机制会发挥什么作用?
杨:由艺术策展人组成的机构来决策展览事项,近年在国外艺术界十分通行且行之有效。它体现了对知名艺术家和评论家的尊重与对展览的专业性思维的肯定其做法是非常可取的,有利于提高艺术展览的专业性、艺术性和权威性。
实施了艺术策展人机制后的效果如何?
杨:前两年在上海美术馆、广东美术馆,在2000年举办的“20世纪中国油画展”上,都不同程度尝试和探索了与国际接轨的艺术策展人制度,也取得了一定经验。这次美术馆正式引入了艺术策展委员会机制,体现了艺术平等公正原则,发挥了权威艺术家的作用和影响力,提高了美术展览的专业水准,也为今后的美术展览积累了经验。
今后是否会继续实施策展人制度?
杨:一定会。策展委员会制度将会成为中国美术馆进行艺术展览的常规制度,每次根据不同的展览主题确定不同的专家人选,组成各类不同的策展委员会。这是一个大方向,一个科学的,尊重艺术规律的机制和办法。这样做的结果,能使展览的设计更贴近市场,更了解当代艺术的发展趋势,也更贴近观众审美需求。
向世界一流美术馆迈进
我注意到,北京一家媒体在报道美术馆时,用了“向世界一流美术馆靠拢”的标题,您对此有何看法?
 |
馆内的安全消防监控系统 |
杨:现在焕然一新的美术馆,在许多方面是与国际接轨了,这是事实。但是中国美术馆与世界一流美术博物馆相比,还是有很大差距。就以馆藏艺术品来说,法国的卢浮宫拥有几十万件,我们美术馆才有6万件,20世纪中国不少艺术大师的名作名品我们还没有收藏进来。馆藏是一个美术博物馆很重要的部分,今后我们会在作品的收藏上下功夫,尽量让我们的馆藏作品越来越丰富。我们今后主要任务就是,积极收藏中国20世纪美术领域被公认的大师们的作品,积极收藏和整理散落于民间的民间美术作品,同时收藏中青年艺术家的作品和21世纪美术的创作成果。这一重大的收藏建设已得到了国家财政的大力支持。财政部以每年投放5000万元,5年共计2.5亿元财政资金,支持由中国美术馆具体实施的国家文化工程之一的“20世纪美术作品收藏工程”。
除了藏品数量外,我们与世界的美术名馆相比还有哪些差距?
杨:中国美术馆无论规模还是陈列展览面积,与一个文化大国繁荣的美术事业相比都不太相称。按照博物馆的规矩,藏品陈列一定要固定。美术馆的固定陈列面积越大,越显示其艺术地位和馆藏实力,世界一些著名艺术博物馆的陈列面积可占展览面积的90%以上。而改建后的中国美术馆,只能初步展示和陈列藏品。我们馆一共有6万件藏品,现仅陈列了200多件,数量极少,但已经没有地方了。
那么这些差距如何逐步缩小呢?
杨:令人高兴的是,中国美术馆的二期扩建工程已列入规划,是在现美术馆西侧至皇城根公园的1.9公顷土地上,扩建一座4万平方米的新馆,这样可以使国家美术馆的总面积达到7万平方米。
新馆建成后,美术馆的馆藏陈列是否能形成规模化?
杨:现在我们只陈列了三个画种,即国画、油画、版画。其实我们的藏品有14个品种,其中有独具中国特色的连环画,如张乐平的《三毛流浪记》,还有漫画、漆画、素描、皮影、刺绣、脸谱、服饰等。将来就可按门类设置专馆,比如民俗类的展品,环境布置要有民俗味,再比如齐白石的作品,我们有300多件,现在只陈列了2件,将来就可以设专室,让更多的观众长久欣赏到艺术大家的精品。我们还有黄宾虹的作品300件,叶浅予的素描1000多件,设专室陈列时,美术学院的学生完全可以到美术馆来上课。
同时,新馆也将全面提升设施质量,成为一座功能完善、高科技设施齐备的世界一流美术博物馆。这个工程争取在2006年竣工,新美术馆将以更新的姿容迎接2008年北京奥运会,向世界一流美术馆的方向迈进。
杨力舟:1980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研究生班。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馆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其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大型美术展览,曾以国画作品《太行铁壁》荣获第六届全国美展金奖,连环画《小二黑结婚》获第三届全国连环画二等奖等,出版《杨力舟画选》《杨力舟速写集》《王迎春杨力舟画传》等画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