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江的希望在怒江
中共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州委书记 解 毅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州长 欧志明
 |
 |
解毅 |
欧志明 |
在祖国的西南边陲,有一片神奇而美丽的土地,三座高山和三条大江唇齿相依,蕴藏着博大恢宏的雄伟气魄,14个民族的和睦共处,饱含着人类悠远深厚的人文精神。是亿万年前的地球造地运动,让人们为大自然的造化而不住惊叹,而世代生活在这一家园的各族人民,如今正以其如椽巨笔,挥挥洒洒地改写他们亿万年来贫困落后的历史,在高山大川上铭刻下人类创造的印记。
这,就是怒江。
怒江:富饶的资源和贫困的人民
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地处横断山脉纵谷区的中缅边境,因怒江流经全境而得名,全州总面积14703平方公里,辖泸水县、福贡县、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4个县,29个乡(镇)、260个村委会,总人口49万人。
怒江是一个有着光荣的爱国主义传统的地区,历史上怒江各族人民为捍卫祖国领土,保卫祖国边疆,抗击帝国主义、法西斯侵略作出了英勇而伟大的贡献。1910年英帝国主义入侵怒江的片马,各族人民奋起抗争,用弩弓长矛击败洋枪洋炮。1942年怒江西岸沦陷,怒江各族人民自发组织起人民自卫队,两次将日本侵略者赶出国门。在此期间,为了确保西线运输,中国和美国盟军以高黎贡山之巅的”石月亮”为航标,共同开辟了著名的”驼峰航线”。怒江各族人民在地面开展了积极的配合行动,成功营救了许多坠机飞行员,用鲜血和生命书写了一曲曲中美友谊之歌,在这片英雄的土地上写下了光辉的爱国主义历史。
怒江少数民族比例高达92%,居全国30个自治州之首,其中还包括独龙族、怒族等”直过”民族,信教群众12.3万人,全州4县均被列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扶持县,42万农业人口中还有27万贫困人口。
怒江州边境线长达445公里,高黎贡山、碧罗雪山、担当力卡山群起耸立,怒江、澜沧江、独龙江三江并流,境内98%以上的面积是高山峡谷,75万亩耕地中,坡度在25%以上的就占了76%。
因此,社会上对于怒江,形成了”五位一体”、”十个之最”的概括说法,”五位一体”即:集边疆、山区、民族、宗教、贫困为一体,而”十个之最”是:山最高、谷最深、坡最陡、地最少、边境线最长、少数民族最多、社会发育程度最低、信教群众最多、劳动者素质最低、贫困程度最深。怒江的基本州情,由此可见一斑。
然而,怒江又是全省乃至全国的资源富集地。矿产资源方面,全州已发现各种矿藏28种、矿床点200多个,其中仅兰坪铅锌矿探有储量就达1432万吨,是亚洲最大铅锌矿床;水能资源方面,仅怒江流域可开发装机容量达21320MW,与国家以前提出的12大水电基地相比,其技术可开发容量居第6位,待开发的可开发容量居第二位;随着”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申报成功,怒江神奇壮美的自然景观、浓郁独特的民族文化风情,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中外游客,加之全州人口不多,每平方米仅31人,又使怒江具有明显的人均资源优势。
相对富饶的贫困,这是对怒江资源之富和经济之穷的综合写照。建州50年来,怒江的发展虽然在历史的纵向比上有天壤之别,可和全国其它地方的横向比却多有隔世之差。多年来,怒江得天独厚的水电、矿产和旅游资源没有得到合理开发,重大项目投入不足,资源优势难以向经济优势转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拉动乏力,使之发展缓慢,仍处于条件性和素质性高度交融的综合性贫困之中,被视为云南扶贫攻坚的”上甘岭”。
树新目标:”构建两个国家级基地,打造一个世界级旅游品牌”
 |
兰坪县10万吨电锌项目奠基 |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在市场经济和西部大开发的热潮中,”端着金碗要饭吃”的怒江,坐在横断山中看着外面涌动的精彩世界,自己的资源优势却沉睡亿万年,再也按捺不住了。怒江人要化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改写世代贫困的历史篇章。
怒江的开放开发,就从”以林为主,林粮牧药全面发展”,到”开发东西两面,带动中间一条线”,再到”科技教育兴州、矿电经济强州、生物经济富州、旅游经济活州”,最后确定为”构建兰坪国家级有色金属基地,怒江中游国家级水电基地,三江并流东方大峡谷世界级旅游品牌”。一步步地迈出了坚实的发展步伐。
怒江州委、州政府提出,怒江要在21世纪的头20年 “全面实现温饱,努力建设小康”。认准资源优、人口少、后发展等潜力和优势,提出了”一手抓干部、一手抓项目”的战略措施作为突破口,吹响了向怒江州这一扶贫攻坚”上甘岭”的进军号角。
一手抓干部:就是抓住生产力中具有决定性作用的人的因素。由于地处闭塞山区,部分干部观念陈旧、思路狭窄,在把握机遇、争取项目、实施项目上导致一系列偏差,而项目的投入不足,又影响了干部的锻炼成长和积极性发挥,从而制约了全州经济社会的发展。
怒江州委、州政府针对怒江各级干部在思想观念方面存在的问题,通过对50年经验和教训的总结,通过解放思想大讨论,坚决冲破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坚决改变一切束缚发展的做法和规定,坚决革除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和弊端,为经济的发展提供思想保证,通过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全面提高干部队伍应对困难和解决贫困的能力,切实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一手抓项目:就是使生产力要素合理配置,找到人与物的结合点,寻求贫困地区生产力发展的突破口。怒江州委、州政府首先重视项目的论证储备,做了许多前期的深入调研,并进行专家咨询,广泛地听取各方意见,按照科学民主决策的程序进行项目筛选,确定既符合本地需要,又符合有关产业政策和投资方向的项目。
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可行性研究,把项目的前期工作做实做细,建立项目储备库,确定了关乎怒江经济发展全局的十大项目:一是以大保公路金厂岭至六库二级路为重点的交通建设项目,二是以六库电站为重点的水电开发项目,三是以兰坪大矿为重点的矿业开发项目,四是以六库新区开发为重点的城镇建设项目,五是以片马、亚坪、丹珠为重点的边贸口岸建设项目,六是以民族文化、旅游景点和旅游环线建设为重点的旅游开发项目,七是怒江机场建设项目,八是以畜牧业和绿色产业为重点的生物开发项目,九是扶贫开发项目,十是以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为重点的生态环境建设项目,同时,抓住机遇,全面推进云南省兴边富民计划怒江项目的落实。
而项目之中的拳头品牌,就是:”两个国家级基地、一个世界级品牌”,这是怒江发展的锁定目标。我们要发挥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构建起怒江国家水电基地和兰坪国家有色金属基地,打造”三江并流”东方大峡谷世界旅游品牌。
构建和谐:建设百万亩林果基地
 |
茂盛的漆树林
本文图片摄影
李江成
|
为使经济、社会、自然环境和谐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生态保护的多赢,怒江州正规划建设百万亩林果基地。
天大地大,群众脱贫的问题最大,千难万难,再难也要迎难而上,千家万户的增收致富,到底靠什么?怒江山高坡陡,生态极为脆弱,各种地质和气候灾害频繁发生,特殊的自然条件对经济发展制约很大,粮食生产并无优势可言,可多年来以扩大坡耕地面积、采用陡坡壁耕等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来追求粮食产量的模式还没有得到根本扭转,农业、畜牧业等基础产业迟迟未能形成支柱,水电、旅游业还处于起步阶段。
相比之下,怒江的绿色产业还有基础、有条件。在过去,怒江实施”绿色工程”取得了一定的经济和生态效益,如”漆籽油开发”、五味子加工、杜仲茶等已形成公司产业链,具备了发展林果绿色植物产业的有利因素。只是那时尽管提出要”生物经济富州”,但都以部门发展为主,小打小闹,各自为阵,没有形成种植加工一条龙,产业规模上不去,还需要做大做强。
由此,怒江州委、州政府下定决心,调整思路,绝不等、靠、要,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走
“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路子,作出了在种植业上探寻最适合怒江实际、让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战略决策:以”百万亩林果基地”大建设为突破口,促进林业经济发展,农民增收。
“百万亩林果基地”建设,也就是要用3年的时间在全州建设40亩核桃基地、40万亩漆树基地和35万亩其它干果基地,搞好生态建设,再现秀美山河,并以此带动如旅游等其它产业的发展,促进生态、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怒江州委、州政府决心在省政府的支持下,群策全力打一场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双丰收的人民战争,通过七大措施来打造怒江的”百万亩林果基地”。
领导措施:在州县乡三级都要成立百万亩林果基地建设工程实施领导小组,并组建强有力的工作班子;
组织措施:围绕林果基地建设的工作目标实行领导挂钩制度,加强州、县林果基地建设工作督查指导工作;
教育措施:通过怒江报、州县电视台和其它各种形式,大力宣传百万亩林果基地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倡导绿色文明,形成全民爱绿护绿的社会氛围,动员全社会积极投身;
政策措施:为全社会参与百万亩林果基地建设的良好氛围,在国家继续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并完善相关政策的基础上,大力鼓励多种经济成份投入百万亩林果基地建设,坚持誰造林、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
法律措施:依据国家造林绿化的有关法律法规,加强工程实施管理,维护果农的合法权益和正当利益,依法惩处侵犯果农利益的违法违纪行为,保障百万亩林果基地建设工程顺利实施;
项目措施:按照一手抓干部、一手抓项目的要求,围绕百万亩林果基地建设,加大项目申报与实施力度,以工程为载体,用大项目带动林果产业的大发展和生态环境大改善;
科技措施:实行科技承包制,以科技为先导,一是层层建立样板示范点,二是聘请专家指导林果基地建设,三是实行因地制宜、科学规划、适地适树、分类指导,加大科技对林果基地的贡献率,确保建设成效。
建立品牌:自然地貌博物馆、生物物种基因库、民族文化聚宝盆
 |
怒江州首府六库 |
打造旅游品牌,是怒江州的又一大发展思路,已完成的怒江旅游开发规划,包含了6大片区、9大景点和100多个开发项目。旅游业,在怒江有着非常丰富的资源优势,过去长期”养在深闺人不识”,今天在开发中也日益为世人所瞩目。
作为”自然地貌博物馆、生物物种基因库、民族文化聚宝盆”,怒江州地处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的核心区,是世界十大生物多样性地区之一,同时也是世界古生物物种保留地之一,全州58%以上的土地和怒江流域61%的面积纳入了自然保护范围,整个怒江是一个自然、清新而宁静的生态公园。
在高黎贡山和碧罗雪山之间、怒江两岸,山岭海拔均在3000米以上,最高点为1400米,最低为760米,因它落差大,水急滩高,一滩接一滩,一滩高过一滩,独特的自然环境营造出特殊的气候类型和植物种群,也造就了世界级自然资源。
三江并流区域的主要景点景区,世界自然遗产8个片区,怒江拥有4个片区,在怒江境内153公里的横距里,就可以观赏到地球上从热带到寒带的大多数植物景观,高山峡谷,雪山草甸,大江大河,可进行科考、探险、体验、旅游。而怒江沿岸雪峰林立,南北逶迤、绵亘起伏,雪峰环抱,雄奇壮观。怒江峡谷中有高山有急流,山峦山谷相间奇观倍出。
而怒江14个世居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造就了各具特色的怒江民族文化,如独龙族的纹面文化、白族的拉玛文化、普米族的情人文化、傈僳族、怒族的酒文化,傈僳族的山地农耕文化。村寨的垛木房及生产、生活用具也都独具民族特色。
傈僳族自古信仰原始宗教,保存有原始图腾崇拜的遗迹,有”伴朵”、”迪母瓦”、”盍什”等民俗节日。怒族有”仙女节”、独龙族有”卡雀哇”等民俗节日。他们穿自制的麻布衣、火草衣,显得古朴大方。傈僳、怒、独龙等民族性格豪爽,热情好客,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怒江地区民俗丰富多彩,尤以傈僳族的刀杆节,独龙族的镖牛习俗最为独特。各民族均有不同的宗教信仰,原始宗教、喇嘛教、天主教、基督教并存。
展望未来:怒江的希望在怒江
“一边是流走的水,一边是贫困的人”,这是古老相传的一句描述怒江资源闲置、贫困相伴的话。
“希望在水,出路在电,怒江的希望在怒江”,这句颇具现代思维色彩的话,则让怒江人看到了一条出路。
怒江有着世界级的水能资源:三条山脉、三条大江,她们三起三伏,造就了”非”字型的数百条溪水飞流直泻。已探明的怒江可开发水电资源多达2000多万千瓦,而澜沧江、独龙江和182条冲江河还有大量的水电储量,水资源占了云南省的47%,水电资源占了云南省的20%,怒江水电是怒江发展的又一个品牌和依靠。
水就是金啊,怒江人抖抖身上那历史的灰尘,开始怒江的开发与保护。
据有关专家研究认为,怒江水电开发具有地质条件好、产水量大、搬迁人口少、淹没土地少、开发任务单一、开发成本低、环境影响小这七大优越性。如果进行水电开发,可以带来五大作用:生态可得到积极有效地恢复和保护,基础设施和人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较大改善,当地干部群众的素质可得到较大提高,带动配套和相关产业快速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年多来,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发改委先后组织中国科学院、长江委员会和其它研究机构,深入怒江开展调查研究工作。怒江州也组织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配合和协助各方面开展工作,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怒江中下游水电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报告》,是2003年9月1日中国实施环境影响评价法后开展的第一个大江(河)水电规划环评,怒江完成了中国第一条大江(河)水电规划环评。
怒江水电开发要处理好移民和环保两大主要问题,现在开展的生态保护和移民开发的政策研究,拟议在每度电中提取一分钱,作为水资源费,用于水土保持等建设;在每度电中提取一厘钱,建立生态保护基金,来解决生态保护长期投入问题;在每度电中提取五厘钱,作为生产扶持资金解决农民生产投入问题;在总电量中,留出3-5%作为扶贫电量,以成本价供给当地农民,以电代柴来解决因能源结构单一造成的生态破坏;对库区移民每人每年补助600元,为期30年,以解决移民后期基本生活保障问题。另外在资源开发中坚持市场经济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以土地、林地、河滩及部分其它征占用地入股的方式,根据不同开发项目,按1-3%的比例在总投资中计股,参与资源开发收益分配。通过这些,尽可能地让水电移民成为先富起来的农民。
因此,在遵循规划、富民、环保、统筹和可持续五项原则下,怒江寻求一条开发与保护互动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探索符合怒江实际的开发与保护模式,争取走出一条中国水电开发的”怒江模式”。
无论是水电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开发,还是绿色产业和旅游项目的建设,在给怒江人带来福祉的同时,也给我们以发展的启迪。怒江人在开放开发中,认识到贫困是破坏生态的根源,唯有发展能解决好贫困问题,要建设的小康社会,不论多少条标准,主要应该是”经济、社会、环境和人的发展”,而人的幸福与发展则是核心的内容。和谐社会应该是一个良性运行、协调发展的社会,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关系,关心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应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往日”蛮荒”的历史尘埃将一一扫去,怒江将能源富足的先天优势,逐步转化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优势,一个扩大开放、加快开发的新怒江蓄势待发,一场改变怒江人民贫困史的大戏将展现在时代的舞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