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8月
你现在位置: 首页 > 地方形象

地方形象

昆明:春天永驻的城市

普洱茶都的故事
广西梧州,百年商埠
临清: 运河古城绽放新活力
畜牧业:福建新兴主导产业
福建海洋与渔业
湖南省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简介
快速发展的湖南水果产业
"纳税服务直通车":让纳税人办税更便利


广西梧州,百年商埠

投资宝地——蝶山区

广西梧州,百年商埠


依 凡 骆元军


 

梧州自古以来便是岭南的著名商埠,素以“广西水上门户”著称,1897年辟为通商口岸,同年6月正式成立海关,正式开埠。它是一座百年商埠,一个古老口岸,曾在广西商贸中独领风骚50年,曾被誉为“小香港”。早在20世纪30年代,英国的《大不列颠词典》就有记载,梧州是广西最大的商业城市。
中国大西南门户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广西的国民经济发展进入了新的时期,特别是工业、交通运输业、文教科卫事业等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公路和铁路骨架在50年代相继建成。广西的城市包括梧州开始脱离落后的农业经济向工业化城市迈进。
由于梧州水路交通便捷,接近粤、港、澳,是广西主要对外口岸,至20世纪70年代末,梧州对外贸易额始终维持在全广西的60%以上,而且,梧州靠自身力量发展起来的食品工业、机械工业和日用轻工业等在两广有一定的地位,其人口规模也超过当时广东珠江三角洲的许多城镇。
在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经济特别是沿海地区的经济向现代化迈进的速度加快。广西在基础设施建设的大投入是在90年代以后,以建设大西南通道为战略思想,重点经营沿海地区和中部南北一线。在东西方向修建了南(宁)梧(州)二级路,正在建设的南(宁)梧(州)高速公路、广(州)梧(州)高速公路,南北向的桂(林)梧(州)高速公路多条高等级交通干线,将逐步形成了广西全方位的现代化立体交通网络。
从《梧州城市总体规划》(2002-2020年)中,梧州市委、市政府把梧州未来发展方向定位为建设成为具有岭南山水特色,以工业、商贸、金融、旅游综合发展、外向型工业为主导的桂东地区中心城市,并使之成为广西乃至西南地区与粤港澳联系的交通枢纽。
梧州市建设与规划委员会在做城市总体规划的时候,遵循的指导思想是突出山水城市的规划理念、注重展现梧州城市发展的历史文脉和地方特色、协调城市布局与重大基础设施的关系、强调生态和环境保护和坚持可持续发展等五个方面。
具体说来,梧州市的城市发展战略是加强重点建设,新区先行,以新区建设带动旧城改造,进一步调整城市布局,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加强城市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推进生态环境与绿化景观建设,全面改善城乡环境质量,塑造桂东城市新形象。
城市建设与经济发展缘于一体。项目建设是推动梧州市经济提速发展的关键,是壮大梧州市经济总量的根本。从2003年起,梧州市就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开展“三百”项目大会战,即每年抓好建设项目100项,储备前期项目100项,推出招商项目100项。通过实实在在抓好项目发展,带动梧州城市建设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目前,梧州市围绕“岭南山水城市”目标,着重抓好城市特色规划龙头,充分利用山水和岸线,显山露水、借山用水、治山理水,融现代城市构架于山水风光之中。重点构建了以“西江和桂江沿线绿化景观带、东西向三条城市干道景观轴、以文化广场为主的三个大型城市客厅以及建立以中国骑楼博物城为主的五个风貌特色区”的现代人文景观结构总框架。形成了城市的“群山为绿色背景,两江为景观纽带”的自然景观总格局。在建设上突出“依山就势、玲珑剔透”特色,重塑广西东大门百年商埠的辉煌形象。

链接:梧州简介
梧州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部,与广东交界,是一座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美丽古城。现辖万秀区、蝶山区、长洲区、苍梧县、藤县和蒙山县,代管岑溪市,面积12588平方公里,人口293万,其中市区面积1924平方公里,人口45.2万。梧州市区依山环水,北回归线在城中穿过,气候温和宜人。

全国再就业先进工作单位——梧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2002年以来,梧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在促进就业和再就业工作上取得了显著成效。2002年和2004年三年时间,全市新增城镇就业人数分别为1.38万人、1.62万人和1.60万人,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1.11万人、1.34万人和0.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1%、3.9%和4.13%名,低于年控制数0.4、0.6和0.37个百分点。2005年1月至5月就组织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2.6万人,转移就业3.2万人。
促进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的进展使得全市保持了企业职工队伍的稳定,维护了良好的社会秩序,有力地促进了两个文明建设,为经济发展创造了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
为此,梧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先后被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授予“全国劳动保障系统集体一等功”,被自治区授予“全区先进基层党组织”,2004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再就业先进单位,2005年被自治区人民政府授予全区社会保障先进单位。
梧州市委书记任燮康强调,群众利益无小事,对于下岗职工代表反映的问题,市委、市政府要按照执政为民的指导思想加以重视,认真研究解决。为了真正倾听群众呼声,梧州市委常委成员与下岗职工代表一起召开了连心会,会上,市委常委现场为群众作了政策上的解答释疑,并帮助解决了一些存在的实际困难。
2002年10月,局党委书记、局长杨茂华上任时,在“就职演说”中明确亲自抓就业再就业工作,亲自拟定目标任务、工作思路和做法措施,并组织实施。在全市就业再就业工作会议上,由市政府与各级党委、政府主要领导签订了目标责任书,使就业和再就业的主要目标任务层层分解,层层落实,明确责任。
为了健全机制和统一管理,全市71个街道和乡镇都建立了负责劳动保障工作方面的机构,并明确了其在促进就业、搞好就业等劳动保障工作方面的职责。
为了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梧州市劳动保障局提出了六条措施和促进再就业的五项政策,通过市委、市政府制定实施。六条措施是:1.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企业;2.积极发展服务业;3.放手发展非公有制经济;4.努力发展社区就业;5.积极搞好劳务输出;6.大力开发公益性岗位。
五项政策是:1.提高安置“4050”人员(指女40岁,男50岁适龄就业人员)的公益性岗位补贴;2.放宽下岗职工签订劳动合同的时限;3.调整就业资金使用方向;4.明确享受社会保险补贴人员范围;5.明确申领再就业补贴的条件和程序。
2004年以来,为了深入开展政策宣传,确保符合条件的人员及时了解掌握政策,梧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先后组织了五次大型再就业政策宣传咨询活动。同时,还与市电台、电视台常设《劳动保障之声》专题宣传栏目,每周在全市范围宣传就业再就业及劳动保障政策法规知识。
在做好下岗失业职工再就业工作的同时,梧州市劳动保障局还积极做好农民工培训和转移就业,促进农民工增收。根据规划,2005、2006年计划培训和输出农民工分别为6万人,三年内实现农民工培训和输出共22万人。

五大措施促进农民增收
2004年,为了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农民增收,梧州市委、市政府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决定在全市范围内实施“企业联动、专业村带动、销售队伍拉动、劳务输出驱动和基础设施推动”五大措施。
在召开了实施五大措施促进农民增收动员大会后,各级政府部门迅速成立了组织机构,落实责任,制定具体实施办法,并及时组织各级干部深入农村,发动农民参与五大措施的实施工作。市级成立了由市委书记、市长为指挥长的五大措施指挥部,并从市政府办、宣传、农业、林业、人事、水利、扶贫、交通、劳动、水产畜牧等有关部门抽调了13名业务骨干作为办公室的常务工作人员。各县(市)、区也成立了相应机构。
根据有关统计,2004年梧州市农业在五大措施的推动下,实现农业总产值近80亿元,同比增长9.5%,农民人均收入达2303元,增幅达14.8%,是近五年来发展最快、增长幅度最大的一年。2004年全市推荐农民工新增就业超过10万人,按每个农民工平均务工5个月,月务工收入500元计算,仅此一项,全市农民可增加务工收入2.53亿元,人均增收过百元。
通过五大措施各项目的组织实施,促进了梧州市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带动了农村经济的整体发展。据统计,2004年梧州市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46.68亿元,同比增长8.5%,粮食播种面积及粮食总产量、水果总产量、肉类总产量、水产品总产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商品木材产量和主要林副产品松脂、玉桂、八角等产量也比之前年份略有增长。
财政安排的五大措施专款,大部分用来直接奖励、扶持农户。同时,每一项具体措施,都是直接帮助农民增收致富。比如,专业村带动措施,就是对有特色、有潜力的村进行重点扶持,促进其特色产业尽快得到发展壮大,形成规模。
企业联动措施、销售队伍拉动措施,就是由企业和销售队伍通过从资金、技术、人才上扶持农民,与农民签订产品购销合同,引导农民发展农产品商品化生产。通过政府免费组织农民工培训,免费推荐、组织农民工就业,拓宽了农民务工门路,提高了农民的务工收入。大规模地开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实在在地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落后的状况。
所有这些措施,都围绕农民的切身利益展开,给农民带来了看得见的实惠,也从而激发了农民对实施五大措施的热情,使农民的观念从原来的“要我干”转变为“我要干”,所以深受广大农民欢迎。
为在2004年基础上继续深入开展五大措施,继续让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梧州市明确“既行的政策不变,已给农民的实惠不减”的农村工作原则,并将投入实施五大措施的资金数额由2004年的700万元增加到今年的1000万元,以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扶持力度,加大对农民的补贴力度。



-+-+-+-+-+-+-+-+-+-+-+-+-+-+-+-+-+-+-+-+-+-+-+-+-+-+-+-+-+-+-+-+-+-+-+-+-+-+-+-+-+--+-+-+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