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张 娟
专 家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 博士、副研究员 张丽宾
这是一次针对中国青年就业问题的调查:采取问卷方式抽样调查,调查共选取了大连、天津、长沙和柳州4个城市的7000个青年样本和220个企业样本。内容涉及城乡青年受教育情况、青年劳动力市场情况、就业青年的总体状况以及青年自主创业面临的问题等内容。调查对象为15岁至29岁的青年以及他们的雇主。张丽宾是这次调查的主要负责人,她介绍说,这是在中国开展的有关青年就业问题的首次较大规模的调查,正好满足研究中国青年就业问题的紧迫需要。
“行业锁定”青年人
调查显示,中国青年最喜欢的行业则主要集中在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及金融业。分别有21%和12%的受访者认为这两个行业是最理想的行业;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公共管理等为代表的传统制造业和服务业是青年人的第二理想行业。
受整个产业结构的影响,有70%的青年就业集中于两类行业:一是制造业,二是第三产业中较低层次的服务业以及个别新兴行业。而住宿和餐饮、卫生、社会保障和福利等行业,较少青年人选择。
专家解读:一方面,这些行业劳动力需求总量大,另一方面,大多数青年自身缺乏能力进入其他行业;另外,其他多数行业劳动力需求总量小,高素质劳动力竞争激烈,大部分劳动力不愿“向下”流动转入其他行业,进而形成青年就业的“行业锁定”。
基本满意现状 多数人不打算换工作
调查显示,就业青年普遍对工作表示满意,大部人不打算换工作。根据调查,41%的就业青年不想换工作,28%的青年表示不一定。但调查同时显示,当前青年的就业质量相对较低,非正规就业的青年就业无保障,工作时间长,劳动收入低,以低龄青年和农村青年尤甚。
想换工作的就业青年中,63%的人是为了提高报酬,16%的青年是为了有更好的职业预期,另外还分别有9%的人是为了获得更好的工作条件或获得稳定的工作。
专家解读:劳动力市场、自身素质、择业观念等青年就业问题的几个重要因素。现在青年人找一个工作可能不是太难,但要找到一份正规的、合适的、理想工作不容易。一旦辞去现有工作,再找新工作时间可能会很长,因此他们不会轻易放弃现有的工作。
青年失业率高于社会平均水平
调查显示,青年失业率高于社会平均水平。各个年龄段和各种文化程度青年都存在失业。失业青年中,职业中等教育水平的青年(37%)和初中文化水平的青年(30%)比重最高,高中、大专生的比例均为13%,大学本科生为5%。
长期失业是青年失业的主要特点,失业一年以上的长期失业者占72%。失业青年主要通过直接应聘等市场方式求职,年龄越小的失业人员对亲朋的帮助和招聘会更加依赖,求职的盲目性更大。失业者在求职时,超过60%的失业青年认为最大的困难是文化水平低。但只有13%左右的人员在失业期间进行了学习与培训,多数人是呆在家里,只是找工作或者做些家务杂活。
专家解读:就全世界而言,青年失业率一般都高于社会的平均失业率。因此青年就业问题也就成为社会的重要问题。中国劳动力人口庞大对就业造成了巨大的压力。中国每年新增劳动人口在2000万上下。由于教育容量有限,每年需要就业的新增劳动人口则在1000万至1600万之间。由于青年缺乏工作经验,在劳动力市场上竞争力不强。在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情况下,青年问题愈发突出,表现为高于平均水平的失业率。
青年的职业理想偏保守
调查显示,大部分青年理想的工作单位是政府部门(21%)、国有企业(22%)、有一部分青年希望创办自己的企业(20%),还有一部分青年希望在私营企业(10%)和跨国公司(9%)工作。有10%左右的青年对自己理想的工作单位不确定,文化程度越低,不确定程度越高;还有一部分青年不想就业,主要是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青年,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群体。就创业愿望而言,男青年强于女青年,年龄越大创业意愿越强。
专家解读:劳动力市场不稳定,青年渴望进入正规部门就业,正规就业青年享受各项福利待遇的比重都高于和非正规就业的雇员。正规劳动力市场对青年的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有较高的要求。
不想就业的青年总体数量不多,但影响会很大,因为青年应该代表社会的发展方向,这部分人如果现在不参与到社会中来,将来很可能会成为社会的负担,这个群体不需要被夸大,但他们的问题是最困难的、社会最易忽略的。
青年就业质量相对较低
调查显示,就业青年流动性高,稳定性低,38%的就业青年没有任何劳动合同,20%的人签订了一年以内的临时合同,36%的签订有1—3年固定期限合同。而在15—19岁就业青年中,无劳动合同和一年期临时合同的比重高达86%。
工作时间长。就业青年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为48小时。有三分之一以上的人员每周工作时间在50小时以上。
劳动收入不高。60%的就业青年的月平均收入在600—1500元之间,还有不到30%的人平均月收入在600元以下,10%多一点的人月均收入在1500元以上。
福利待遇差。在全部就业青年中,约有8%的人没有享受到任何福利待遇,享受各项福利待遇的人数占全部就业青年的比重从4%到42%不等,没有一项福利待遇享受人数过半。正规就业的青年各项福利待遇的享受情况要好得多。
专家解读:应设法为非正规就业青年提供社会保护,保护青年就业者的利益。加强就业管理,如通过《就业证》制度掌握青年的就业状况,在此基础上,设计劳动合同、社会保障等的管理办法。大部分青年处于非正规就业状态,青年现在没有保障,意味着将来社会的负担。因此,必须设计一套适合青年的社会保障政策,为未来的风险提供保障。
几个基本判断
专家解读:经过此次调查,对中国青年的生存环境、生存状况做出以下基本判断。
在制度背景一定的情况下,青年个体的机会平等;
由于历史、经济发展和制度等方面的原因,客观上青年的教育、培训和就业机会还存在不平等,主要体现在城乡之间;
中国青年整体上积极、务实、向上,大部分青年都希望通过工作实现美好的生活、对社会有所贡献。同时又能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采取务实的态度选择自己的工作,一步步朝着自己的理想迈进;
总体上中国青年的文化水平处于中等水平,但城乡差别较大;技能水平偏低。表现为接受职业教育的青年比重偏低,普通初中文化水平青年比重高。
文化水平和技能水平对青年一生起决定性作用;
中国经济发展水平不高,总体上制约了青年接受教育培训和就业的机会。表现为许多青年由于家庭经济原因而停止求学,许多青年被迫较早进入劳动力市场谋生;
中国教育培训资源不足,特别是农村教育培训资源稀缺。
中国劳动力市场灵活,就业和保障性和稳定性差。对于青年人来说,主要是结构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