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新失业群体”
本刊记者 华少君
在中国,“新失业群体”作为一个社会问题已为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人们会以怎样的心态来“接纳”他们?
罗先程(北京某高校教师):现在学校很大一部分课程是为应试教育而开设的,学生们学的往往是一些过时的知识,这些知识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一毕业就失业不仅仅是个人的问题,我们的教育体制也存在问题。
孙小青(2004年大学毕业生):不赞成他们的生活方式,但能够理解。过去大学生毕业后必须马上工作,因为家里无法再供养下去。但现在很多学生的家境很优越,完全没有必要为生计而工作。还有一些年轻人不工作是为了获得一种更好的发展,谋得更好的职业,可以看作是一种物质条件宽裕后的多元化选择。比如做全职太太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工作。
江大勇(曾经下岗、现为出租司机):对年纪轻轻者找不到工作不能理解。现在的年轻人和我们那会真是不一样了,我们那会要是找不到工作,天天在家吃闲饭是要被人笑话的,是丢脸的事情,现在有的小年轻自己什么都不会,还挑三拣四的,不愿脚踏实地地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工作。
丁红蕾(某人才市场工作人员):“新失业群体”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大多在长辈的溺爱中长大,而且一直被教育只有上大学才是最好的出路,他们中有许多人不清楚自己到底想做什么,能做什么,盲目就业就很容易受挫。舍不得让其受苦的父母为已经成人的孩子遮起了阴凉,但也挡住了其成长的阳光。
孙云晓(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新失业群体”中有一部分是因家境好而不愿出去工作。但不劳而获,挥霍父母的钱财,是一种病态的生活,必然会影响到很多人。因为这样的人虽然不劳动,但会有很多交往,还会有后代,这种影响将会是滚雪球式的。有些青年人或许还会效仿他们。有的人到了30岁还处于儿童的状态,什么都不敢做:晚上出门害怕,见生人害怕,谈恋爱也害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