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2月
你现在位置: 首页 > 经济

经济

要成为同行业的领先者

——访中国光大银行行长郭

提升竞争力的战略选择
一场农村消费的及时雨
杨玉勇精心培育法国玫瑰


提升竞争力的战略选择

马卫刚

青岛,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她位于山东半岛南端、黄海之滨,背倚崂山,环抱胶州湾,山、海、城景色浑然一体,红瓦、绿树、碧海、蓝天交相辉映,是国际著名的避暑度假胜地。

6000多年前,青岛已有了人类的生存和繁衍,创造了灿烂的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和东岳石文化。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曾三次登临青岛的琅琊台。秦代徐福曾率船队由琅琊山起航东渡朝鲜、日本。汉武帝曾在青岛的不其山“祀神人于交门宫”,并在胶州湾畔女姑山祭天拜祖。至清末,青岛已发展成为一个繁华市镇,在近现代成为欧亚文化的交汇区,更在改革开放的经济大潮中蓬勃发展。

1984年10月,国务院批准在胶州湾西海岸、与青岛母城隔海相望之地,成立国家级的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21年过去了,青岛开发区的发展,具有什么样的优势和劣势?面对21世纪的开放开发大格局,她又应迈出什么样的步伐?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扑面而来的氛围中,在国家扩大对外开放和合作的环境下,青岛开发区机遇无限。但成功者把握机遇,失败者错过机遇,面对竞争激烈的市场,青岛开发区需要总结自身优势和劣势,以提升竞争力。青岛开发区的相对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 

青岛开发区地处亚太经济圈西环带和黄海经济圈的重要部位,与前湾港区共同构筑了沿黄经济带的出海口和山东最大的对外口岸,作为中日韩“金三角”的结合点和环胶洲湾经济带的重要一极,又是欧亚大陆桥的一个分支终端,对接纳日韩两国的产业转移非常有利。从这可以直入中国西部内陆腹地,纵贯全国南北的交通大动脉同三线从这里通过,向北可至东三省的广阔腹地和以京津为核心的华北市场,向南可掘金长三角经济带和珠三角经济带。

港口是开发区的最大优势和最大潜力所在,位于区内的青岛港的主体前湾港是世界上吞吐量过亿吨的16大港口之一,是我国北方条件最优、发展潜力最大的港口。预计2005年集装箱量将达到700万标箱,进入世界集装箱大港前10位;到2010年,青岛港的集装箱量将达到1000标箱,进入世界集装箱大港前6位。

通过引、扶、建、移多措并举,开发区培育了一批关联度大、聚集度高的制造业聚集群,构筑起几大支柱产业框架,打造了较扎实的工业基础,在2004年工业产值达606亿元。

多年来,青岛开发区通过大力实施“科技兴区”和“人才强区”战略,发展了一批市场前景好、科技含量高的高新技术企业群和产品群,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71%,成为青岛市拥有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新技术产品最集中、发展最迅速的区域。从现有人力资源存量上看,青岛开发区居于同类开发区前列。

开发区依托港口和区位优势,一方面,在开发区西南16公里和西北25公里处各有一个人口约100万、以农村人口为主的城市——胶南和胶州,整个青岛西海岸的崛起需要青岛开发区这个区域增长极;同时,把山东省乃至整个黄河流域纳入了其广阔的腹地范围内。

开发区优势明显,发展空间广阔,但同时也要看到,开发区现在也还存在着不足之处,如产业竞争力不足、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不够,发展效率低、创新环境仍需改善,城市功能不完善、商务成本高等,这些相对竞争劣势制约了开发区的持续快速发展。

通过“盘点”优势和劣势,青岛开发区对提升竞争力的战略选择就有了清晰的思路。青岛开发区要围绕全面建设“全国最好的开发区”总目标,着力抓好“三件大事”,实现“两个突破”,落实“一个保障”:

“三件大事”:抓好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全力构筑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体系;抓好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完善城市功能,努力增强青岛西海岸新城区的凝聚力;抓好体制机制创新,大力提升区域管理水平。

“两个突破”:抓好政策措施的制定和落实,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实现民营经济发展的突破;加大引进和科研攻关力度,实现高科技产业发展的突破。

“一个保障”:发展开发区特色文化,推动“三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根本保障。

开发区重点突出工业结构调整,构建国内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和青岛大工业体系的核心区。按照“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制造业基地”的发展思路,以建设“六大项目”(大炼油、汽车、造船、港口、集装箱、特种钢)为核心,突出“大、高、强”项目,实施大规模集群式招商,加快培育 “六大产业集群”(临港、石化、机械、国际贸易仓储物流、新材料、高新技术),着力推进“三大基地”(家电电子基地、石化基地、机械制造基地建设)。

开发区城市发展仍处于资本和外向带动阶段,招商引资仍是开发区发展的关键。要探索设立龙头企业配套服务机构,使一部分区外企业入区投资设厂;完善招商考核指标。重点是建立一种工作机制,定期对招商引资项目进行遴选评价,引进高科技、低污染、投入产出水平、就业率和财政贡献率高的项目;创新招商方式。积极推进专家招商、代理招商,把产业链招商落到实处;探索招商公司制,把招商代理权授予国内中介组织、企业或国外企业进行市场化招商,明确招商重点和方向。

做到财源建设与招商引资有机结合,把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作为财政增收的大事来抓,着力引进财政贡献率高的大型税源企业。

转变政府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主体地位,以“六大产业基地”和“北部工业区”建设为契机,探索工业园区建设、运营的市场化运作。

一是构建区域创新体系的战略思考。在创新源泉建设上,要聚焦“科技原创力”。在创新主体上,要突出“核心争力”;二是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思路对策。注重技术创新主体与知识创新主体建设相结合,建立多元化多层次的城市公共研发服务平台。

从中国城市竞争力已有研究成果,以及青岛开发区的城市竞争力与其他类似开发区比较,结合开发区实际情况来看,开发区城市竞争力的关键是吸纳外来资本的能力,核心在于政府的工作效率和公共服务的提供方面,即在于制度创新。青岛开发区应增强管委会的外向管理和服务职能,精通对外经济事务、熟悉并运用世贸规则,保证区域经济利益最大化。

站在开发区看青岛,天地悠悠,苍海无际,青岛港的万吨货轮在起航,五四广场上的乐曲《五月的风》在飞扬,这片涌动着开放开发激情的热土,绿意盎然,生机勃勃。青岛开发区要把握时代赋予的机遇,勇立潮头,为提升竞争力、赢得大发展而再谱新篇。

作者系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工委副书记、管委副主任



-+-+-+-+-+-+-+-+-+-+-+-+-+-+-+-+-+-+-+-+-+-+-+-+-+-+-+-+-+-+-+-+-+-+-+-+-+-+-+-+-+--+-+-+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