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1月
你现在位置: 首页 > 文 化

文 化

和平的胜利

--记第二届芷江国际文化节

康岫岩:从南开走出的中国当代教育家
给盲人听的书
中国风筝
李裕善:把三峡美景留给后人
燃烧激情


中国风筝

马家树

风筝不仅仅是一种中国民间娱乐和体育活动的工具,事实上,它为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在科学家们的心中,风筝早已被誉为现代飞机的远祖,被称为中国科技史上“四大发明”之外的又一大发明。

风筝的由来

谈起风筝,在中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中国早期的风筝不是为了人们的娱乐而制作的,而是作为军事上的某种需要而出现于中国古代战场上,名字叫“鸢”。根据中国史书记载,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前770—前476),有“墨子做木鸢三年而飞”的记载;西汉时期(前206——公元25),用帛绢糊制的叫“风鸢”;唐代(618——907)人们用纸糊制,又称为“纸鸢”。

为什么人们把纸鸢又叫做风筝呢?在五代时期(907——960),当时有个名叫李邺的人,在风鸢上缚了响器,使它在空中飘荡时能发出筝呜之声(筝是中国一种古乐器),所以后人把风鸢又叫做风筝。从唐代开始,风筝转为达官贵人娱乐的玩具。北宋(960——1127)以后,风筝才逐渐流行于民间。

风筝的艺术特色

风筝在中国的民间文化生活中,体现着人民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程度。

在艺术范畴中,任何一种艺术的存在必然有其不被别的艺术所替代的独立性,否则,这种艺术就会失去生命力。中国的风筝就具备着这些特性。

形式与内容巧妙结合

燕子风筝,这个充满智慧的创造,给中国风筝宝库增添了最宝贵的财富。燕子风筝是艺匠的手法,比喻性图案装饰性极强,造型夸张而奇特,画面彩绘考究,色彩浓艳醒目,竹骨简练轻巧易起放,它吸收了中国传统的民间建筑彩画和民间年画、中国工笔重彩的特色并集中满洲民间剪纸及棚顶装饰的特点,代表了中国风筝的特色。如,紫燕风筝的骨架造型与图案完美结合,是任何其他图案所无法替代的。而且紫燕的图案种类繁多,仅燕子一类就有比翼双飞燕、雏燕、瘦紫燕、肥燕、小燕(半胖燕)、半瘦燕(新燕)等。

为了迎合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求吉利的心理,利用中国文字谐音的特点,大量地出现如 “喜鹊登梅”、“百福骈臻”、“百福流云” 等吉祥图案的风筝。为结婚的新人送“喜字”或“比翼双飞燕”风筝,为做寿的老人送“耄耋富贵”或“五福捧寿” 风筝,以简练的图形表现出丰富的生活内涵。

中国风筝的题材从内容上讲,大都是反映了人民群众的美好心愿,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多是用语意双关的命题和比喻手法,构成它的艺术特色。

形象的影像特征和骨架造型的对称性

中国风筝分意匠和写真两大类。 意匠的一类,是图案化的和几何抽象化的造型。如八卦、紫燕。

写真的一类,如大鹰、蜻蜓、蝴蝶、蜈蚣、斗燕、串雁、摇头摆尾龙晴鱼,这一类讲究动态感和真实感。

风筝和其他工艺美术品一样,具有双重特性,即它的艺术性与物质性。作为艺术品,它满足了人们的审美需求,作为商品它又是大众娱乐、健身活动的器械或玩具。在人类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发展中,都具有难以估量的意义。

中国风筝特别显明地展示出它的造型构成法则:对称性。由于风筝需要两边受风相等才能升飞,所以风筝的造型格局要求对称,在图案设计上一般也是对称或均衡的,如紫燕、蜻蜓、蝴蝶、鹰等为对称的构图。人物风筝中的仙女、孙悟空等为均衡的构图。 综合多种民间工艺技巧,追求浓艳、明快的色彩效果

中国风筝来自于民间,它包含着民间美术中的各个品类的优点,即有民间木版年画的形象色彩和手法,又有民间建筑彩画的技巧和纹样,还有民间彩扎、灯彩的特色,也运用了中国彩色剪纸的手法。中国风筝的绘画,可以概括为线条粗犷、色彩鲜明、风格多样、造型优美、大胆夸张,形成了中国风筝高明度和高艳度的特有风采,收到了艺术观赏的效果。

风筝的地域性

放风筝,是一种有益的户外体育活动,自古以来就为人们所爱好,在中国各地都很流行。闲暇时,人们也自己亲手扎糊风筝,各地的风筝也各具特色。 北京风筝 北京是中国风筝的主要产地,历史悠久。据史书记载,清朝时期,(1644——1911)北京的春天就盛行放风筝,从儿童到老翁,以放风筝为乐。北京风筝包括了各地风筝的各个品种门类,以各式扎燕最富特色,由重彩绘制,骨架精巧,自有帝都的特色。

北京风筝艺人哈奎明是四代相传制作风筝,在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曾获得银制奖。哈氏风筝有着传统的民间色彩和浓郁的生活气息,种类繁多,有硬膀,软膀,排子,串风筝,多膀,软片风筝,圆桶等七大类,两百多个品种。在设计制作上,颇为精巧,富于装饰美;在彩绘上,工笔勾勒,重彩填色,显得富丽堂皇,斑斓夺目。

1981年,北京风筝参加了法国巴黎福尔耐图书馆的“中国统传艺术品展览会”。同年六月,又在加拿大蒙特利尔举办的“人与他的世界”展览会上展出。1982年“仙鹤”风筝在爱尔兰国际博览会上获得放飞大奖,其产品被评为“最美丽的鸟”。

天津风筝 以已故艺人魏元泰的风筝作品为最著名,他的风筝,在民国(1912——1949)初年,因其精巧赢得“风筝魏”的尊称。“风筝魏”从事风筝制作达数十年之久,他苦心钻研一生,掌握了一门独特的技艺。其风筝,大至数米,小者十几公分,还创造了折叠风筝。大的风筝的骨架关节用锡焊铜箍相接,可折叠入盒,便于携带,小的可以装在信封里。他曾制作了一个名叫“子孙万代”的风筝,是由五个蝴蝶和一个葫芦构成,放在空中蝴蝶围绕着葫芦翩翩飞舞。他创作的立体风筝“麻姑骑凤”和“天女散花”,放飞起来,身跨彩凤和脚踏祥云的美女飘飘然浮在空中,宛若神话中的仙女下凡。魏元泰的风筝,曾获巴拿马万国博览奖。 天津风筝的设色受当地杨柳青木版年画的影响极大,绘制工艺上也有所借鉴。

山东潍坊风筝 盛行于清代乾隆年间(1736),那时的潍县便有擅长制作风筝的民间艺人。潍坊风筝,以“龙头蜈蚣”最好,其他如“苍鹰”、“刘海戏蟾”、“判宫”、“美人”及扎字形风筝也有特色。风筝的彩绘风格与当地木板年画相近,有些风筝直接使用木板印刷的单色轮廓,糊好之后再着水色点染。潍坊风筝蜚声中外,现已有五、六十个品种。这些风筝继承发扬了传统的精湛技艺,博采北京、天津、南通等地风筝名家之长,造型美观,设色巧妙,结构玲珑,装饰华丽,色彩鲜艳。

南通的风筝 江苏省南通民间最拿手的是“板鹞”风筝,别有风情,大至两三米,到四五米,是用竹架绷土布之后,进行重彩描绘,形似长方门板,鹞尾拴粗草绳长约十米,风筝上布满各式各样的哨子,哨子是用大小葫芦、竹管、白果壳、栗子壳、花生壳等材料制成。大葫芦音响如大提琴,小哨其声清脆,大板鹞上可装二三十排哨子,计约二百多组,分高中低三个声部,构成完整的音程体系,需十余人同心协力才得将它送上天空,如此“大鹞”竟能扶摇而上,其声有如万马齐鸣,回荡苍穹。

中国风筝飞向世界

公元510年前后,风筝传到朝鲜,后传入日本,东南亚、南太平洋群岛,并由亚细亚大陆传到欧洲和美洲。

在朝鲜、日本、英国、美国、德国、巴拿马等许多国家都有关于风筝的记载。英国民间风俗专家哈尔德(Clive Hart)经过长期调查研究,把风筝从中国传播到世界各地的路线画出一个示意图,以文字表述大致如下。

中国——朝鲜——日本——马来亚——大洋洲——新西兰——复活岛

中国——蒙古——欧洲

中国——缅甸——印度——北美洲

中国——阿拉伯——欧洲

中国——由船只传至欧洲

中国风筝传播到世界各地,被各国人民按照自己民族所喜闻乐见的艺术趣味予以改造和丰富,创造了各自不同的样式和风格。

今天,世界上虽然有着形形色色的现代化浸透了的商品气息的风筝,但是我们却仍然对中国传统的风筝怀有深情。因为它是我们民族的宝贵遗产,是千百年来我们祖先劳动智慧的结晶。

马家树: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发表的著作有《当代中国工艺美术》(合著)、《中国五十五个少数民族服装画集》(合著)、《中国风筝图集》等。


-+-+-+-+-+-+-+-+-+-+-+-+-+-+-+-+-+-+-+-+-+-+-+-+-+-+-+-+-+-+-+-+-+-+-+-+-+-+-+-+-+--+-+-+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