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1月
你现在位置: 首页 > 文 化

文 化

和平的胜利

--记第二届芷江国际文化节

康岫岩:从南开走出的中国当代教育家
给盲人听的书
中国风筝
李裕善:把三峡美景留给后人
燃烧激情


和平的胜利

——记第二届芷江国际和平文化节

张 彦

在烈士名单里找到了自己亲密战友的名字。
中美两国老战士喜相逢
在飞虎队纪念馆广场种植和平友谊树。
展示当年飞虎队在中国桂林上空的照片。

火车朝着北方飞驰,窗外的青山绿水不断在眼前掠过。然而,我脑海里翻腾的仍然是刚刚过去的“芷江国际和平文化节”上的动人情景。

芷江,湘西侗族聚居的一个小不点县城,却曾经是中国抵抗日本侵略时发生过激烈战斗的战场,也曾经是日军最终不得不派代表前来向中国无条件投降的地方。一个小小的县城,一夜之间,成了世界名城。

今天,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的日子里,这里又成为关注的焦点,吸引着海内外与这场战争有过密切关系的人们。数以百计的白发苍苍老战士,不少人胸前还挂满了勋章,在下一代的陪同下不远千里万里前来旧地寻访战友,并与如今的36万芷江人民共度盛大的第二届中国芷江·国际和平文化节。

尽管都是耄耋之人,却依然精神矍铄,言行举止仍是一派年轻军人豪爽气质。在这些备受尊敬的老英雄中,许多当年都曾有过惊天地泣鬼神的故事。一位美国飞虎队的队员就先后击落过7架日本飞机,被评为“王牌飞行员”。另一名飞行员曾经多次在空中与敌机“拼刺刀”,相互面对面射击,直至对方冒着黑烟往下坠落。为了给被封锁的中国军队运送军用外资,许多人冒着生命危险飞越“驼峰航线”数百次,有的不幸丧命于喜马拉雅山麓。一个国民党74军的老战士,在投入“芷江保卫战”时才16岁,但他不畏艰险,英勇杀敌,获得了“勇士”称号。他在向我叙述这段历史的时候,依然洋溢着自豪之情。

所有这些被尊称为中外“二战老兵”的人,是这次盛会的主要贵宾。来自海外的,大部分是曾经大力支援过中国抗战的美国人和俄罗斯人以及他们的家属和战友。同时,也有来自德国、英国、罗马尼亚、丹麦老兵的家属,以及苏丹、美国、乌克兰等国的外交使节。以前总理为首的韩国嘉宾,也前来共襄盛举。此外,还有前来签订“芷江—格朗康迈西(GRANDCAMP-MAISY,FRANCE)姊妹城”的法国嘉宾,欧亚这两座城市都标志着二战的结束。来自中国各地的贵宾中,引人注目的是既有来自内地的,也有来自台湾、香港的。既有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的老英模,也有原国民党装甲兵中将司令和老战士。至今还健在的仅有的几位60年前“芷江受降”的见证人,也来了。其中的一个是当年的学生代表,如今也已是古稀老人了。对于这样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国际和平文化节,中央十分重视,派出了以人大副委员长李铁映为首的代表团前来宣布大会的开幕。

节日前夕,在怀化市(芷江归怀化市管辖)举行了美国援华老兵向和平文化标志工程献土的隆重仪式。作为这个标志的“太和塔”,将以来自北京长城脚下和宝岛台湾的土壤以及由二战美国援华空军老战士特意从美国带来的86袋土壤奠基。

9月6日开幕的国际和平文化节,为期两天,内容十分丰富多彩。盛大开幕式的现场,就设在当年盟军远东第二大机场的芷江机场,与会的数万群众组成了一片欢乐的海洋,精湛的文艺表演把和平的呼声推向高潮。在机场附近新建立的“飞虎队纪念馆”(FLYING TIGERS MEMORIAL)在这一天举行了揭幕仪式,为之掀开盖头的正是这次率领庞大美国二战老战士代表团来华的美国飞虎协会主席约翰迪克 罗西(JOHN R。ROSSI)。尽人皆知,对于中国的抗战,美国飞虎队是功不可没的。他们以芷江为大本营时,最多曾经有过6000人,400多架飞机。整个抗战期间,他们共击毁了日机2600多架,使敌人屡受重创,以至谈“虎”色变。当然,他们也作出了沉重的牺牲。在博物馆门口的一面巨大的黑色墙上,刻满了这些烈士的英名。人们进博物馆时,都首先向烈士们献上一朵鲜花以表示敬意,然后才进去瞻仰他们的战斗业绩。博物馆揭幕以后,出现了中外老战士大联欢的热烈场面,一群白色天使般的孩子拉着中外爷爷奶奶们一起跳呀唱呀,共同放出一大群和平鸽飞向天空,皱纹满面的老人突然间都变成了天真的孩子。在这里,老战士们还亲手种下了一棵棵常青的和平树。

接着,是一个严肃的节目:和平论坛。对外友协会长陈昊苏、湖南省政府领导人和来自各国的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深入地阐述了在当今世界保卫和平的极端重要性。如果将众人的见解归结到一点,那就是:要消除战争的根源,实现人类永久的和平,就要反对战争及一切恐怖行为,倡导平等、宽容、博爱,增加交流,消除偏见,加强合作,从我做起。只有这样,才能创造一个和平的世界和一个美好的未来。论坛结束后,全体与会人员庄严地签署了《芷江和平宣言》。

芷江最吸引人的地方,当然是见证60年前日本无条件投降的“受降堂”。我作为当时报道过这段历史的一名新闻记者,60年后又回到这里,不能不感触万千!当时的一举一动,又都重现眼前。日本降使今井武夫的尴尬狼狈相,至今还让我中国人记忆犹新。当年,我才23岁,今天我已是83岁的老人了。残酷的历史,已经掀开了崭新的篇章。被欺负了一百年的中国,不仅已经站起来了,而且正在作为迈向小康的东方大国在世界和平崛起。当然,在这个仍然很不安宁的世界,中国还面临着许多严重的挑战,只有继续努力,奋发图强,才能实现美好的未来。

重新回到芷江,也使我看到了光明和希望。在这里,我已经找不到旧芷江的痕迹了,旧貌早已换了新颜,无论在物质上还是精神上都是如此。在国际和平文化节期间,就同时又举办了两项国际性活动,一是与法国城市结为“姊妹城”,二是举办了“经贸恰谈会”。这说明,这座小小的山城已经有了显著的发展,并且已经置身于世界民族之林。像芷江这样一个小地方能够举办如此大规模的国际和平文化节,而且是第二届了,居然办得如此有条不紊,圆满成功,这本身就说明了它的潜在实力和人民素质,同时也说明他们赢得了全国人民的关怀和支援。在鼓楼前大坝上举行大型歌舞晚会时,几乎全城的居民都来了,黑压压的一大片看不到边。可是,自始至终,秩序井然,没有出一点问题。几百名侗族男女演员,以他们特有的欢快纯朴的表演,激动着每个观众的心。当他们走下台来和中外观众一起同歌共舞的时候,大家的欢乐情绪就完全融为一体了。实际上,给人们留下的这个不可磨灭的印象,为第二届芷江国际和平文化节划上了一个最圆满的句号。


-+-+-+-+-+-+-+-+-+-+-+-+-+-+-+-+-+-+-+-+-+-+-+-+-+-+-+-+-+-+-+-+-+-+-+-+-+-+-+-+-+--+-+-+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