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1月
你现在位置: 首页 > 今日视点

今日视点

让社会更加和谐

让贫困成为过去
吊庄移民:开发式易地移民的主要形式
吊庄移民经验
生态移民在南梁


吊庄移民经验

宁夏扶贫办移民建设开发处张振江处长说,和很多都市人喜欢未开发的自然景观不同,他喜欢现代的都市风景。这可能与他看到的太多自然之美是和贫困连在一起有关。张振江1983年毕业于宁夏农学院,1985年24岁的他开始从事吊庄移民至今。他说:“从二十几岁就开始做吊庄移民,这些年就做了这一件事情,没啥出息。”他有时会和朋友谈关于命运的话题,有些宿命,但20年间他所从事的工作却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

南梁村农场

张振江是一位学者型官员,在国内移民界颇有名气。他认为,宁夏南部山区的开发式吊庄移民工程可以说是1949年以来中国西部地区集中搬迁人数最多、组织程度最高、经济社会效益比较明显、各种后遗症比较小的一次农村人口大迁移。目前,中国二十几个省都在搞扶贫移民。宁夏的经验对其他地区具有借鉴意义。对扶贫移民除了感情的倾注,马振江更多的是理性的思索。 1983年以来,宁夏已建设吊庄移民基地25处,开发耕地83万亩,安置西海固贫困人口41.2万人。吊庄移民作为政府开发性扶贫的主要形式之一,是将那些生活在南部山区干旱高寒山区的部分绝对贫困人口搬迁到引黄、扬黄灌区,以便从根本上改变其极端恶劣的生存环境,解决温饱问题,进而脱贫致富。移民减少了迁出地的人口压力,对保持和改善环境有重要作用,因此,吊庄移民本质上也是生态移民,与2001年以后的生态移民是一脉相通的。

国际上关于移民的主要理论是英国学者雷文斯坦(E.G.Ravenstein)的推拉理论(the Push and Pull Theory)。他认为人口迁移是由两种力量决定的:迁出地的推力和迁入地的拉力。吊庄移民工作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就是:迁出地一定是生存条件恶劣、自然资源贫乏、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地方,而迁入地一定是土地资源丰富、地势平坦、有灌溉条件的灌区。现在很多人通过从移民手中买地实现移民,也说明易地扶贫移民是符合民心的。吊庄移民另一个很重要的原则是自愿,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不搞强迫。为了消除移民的顾虑,3年内允许两头有家、有土地。对于不愿意搬迁的,也充分尊重他们的意愿。

住在新镇村的从固原搬来的马海龙一家人

移民工程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移民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事无巨细,生产、交通、农业、水利工程、医疗、金融,连厕所的规划都得考虑周全。资金的分配要准确,量力而行,不能贪大。据2000年初统计,吊庄移民的人均投资为884元,土地亩均投资500元,与国外移民平均每人1万美元,三峡库区向沿长江和沿海地区移民人均3万元的成本相比是较低的。而且,移民定居后,四五年就可以收回投资。

由于财力的限制,最初在吊庄规划上还是存在一些先天的不足。当时国内没有经验可借鉴,很多因素没有被充分考虑,在前瞻性方面有欠缺。当时的目标是解决移民的温饱问题,标准是获得人均年有粮300公斤,人均年纯收入300元人民币。移民家庭一般可获得人均2亩耕地以及每户1亩宅基地。现在看来没有充分考虑移民第二代、第三代的问题,他们未来可能面临离土问题。中国农村极端贫困人口的标准已调整至人均年纯收入625元以下。扶贫移民以生态移民的形式出现后,由于国家在扶贫上的资金投入更加充足,生态移民的人均投入比吊庄移民更高了,因此在规划上比吊庄移民更加充分和具有前瞻性。

从西集搬来的郭巧红用上了太阳灶

移民的管理是决定移民工程成功与否的关键。宁夏的移民管理原来实行迁出地管理的模式。迁出地政府认为,迁出人口应对当地经济有所反哺。但这种管理方式所造成的管理真空,很容易使移民成为迁入地的麻烦制造者。一些移民社区一度出现犯罪率较高、人口增长失控的情况。上世纪80年代后期移民社区开始尝试属地管理。1999年,开始陆续实行属地管理,2002年,全部吊庄移民都实行了属地管理。

2000年,吊庄移民工作基本结束,2005年生态移民也将告一段落,但移民的后期管理工作远未结束。扶贫办的主要工作由集中财力建设水利、道路、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转向为移民争取扶持政策,加大培训资金的投入,解决移民的发展问题。宁夏的移民社区大多集中在银川附近,如果我们不能帮助他们实现发展的问题,就有可能出现环银川的移民贫困带。当地政府的目标是2010年,让移民的生活水平接近当地农村的生活水平。


-+-+-+-+-+-+-+-+-+-+-+-+-+-+-+-+-+-+-+-+-+-+-+-+-+-+-+-+-+-+-+-+-+-+-+-+-+-+-+-+-+--+-+-+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