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1月
你现在位置: 首页 > 今日视点

今日视点

让社会更加和谐

让贫困成为过去
吊庄移民:开发式易地移民的主要形式
吊庄移民经验
生态移民在南梁



吊庄移民:开发式易地移民的主要形式

“吊庄”是宁夏的俗语,是指一家人走出去一两个劳动力,到外地开荒种植,就地建一个简陋而仅供暂栖的家,这样一户人家分居两处,一个庄子吊两个地方,故称之为“吊庄”。从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的宁夏的南部山区扶贫表明,西海固部分地区自然条件极差,开发建设所需的能源短缺,交通落后,无力、无法就地改变贫困局面,而且,南部山区人口密度超过临界指标数倍甚至十几倍,有的地区达到220人/平方公里。人口超载已达到非迁出一部分人口不可的地步。而在川区经勘查和评估查清,在引黄灌区边缘地带尚有荒地资源400多万亩,可开垦的260多万亩;过境黄河水资源尚余8亿万立方米。川区自古就是一个移民开发区,山区又有拉吊庄的传统,长达20年的扶贫移民工程由此展开。

芦花镇和兴泾镇的移民村和普通的农村差不多,绿化甚至更好些。村子里人不是很多,很多人家都没有人,偶尔可以看见几个妇女和孩子。宁夏扶贫办的张振江处长说:“家里没人是好事,说明大家都有活干。”芦花镇和兴泾镇位于宁夏首府银川西部,20年前这里还是戈壁沙滩。1990年,这里开始吊庄,开始只有4千人,现在已经超过2万人了。2004年,芦花镇的吊庄移民人均纯收入1314元,是宁夏所有吊庄移民中收入水平最高的。可是,在那里寻找真正的吊庄移民却费了周折。

28岁的田彦宝看上去比实际年龄大,已经有3个娃娃了,最小的娃娃1岁半,最大的女娃8岁。女娃已经上小学,上学仍享受着在老家时国家对于贫困地区的政策,是免费的。田彦宝老家有七八十亩地,都是山地,收成不行,亩产只有十几公斤。田彦宝一家7口是1996年搬到芦花镇的,房子和7.5亩土地都是从原来的住户手中买的。除了侍弄庄稼,还在附近林场打工,每人每天打工可以挣二三十元钱。

60岁的李桂香听搬到兴泾镇的亲戚说这里的日子好过,于是1997年她和家里人也从别人手中以每亩1000元人民币的价格买了6亩地,也了搬过来了。刚开始搬来4口人,现在一家9口都搬来了。原来在泾源县她家有七八亩地,亩产只有100公斤。水源离家有2里路,半小时才能打上一桶水。现在庄稼的亩产达到300公斤。她和69岁的老伴在家中种田,3个子女在附近林场打工。李桂香说:“过去在老家腰酸腿疼,现在都好了。现在没事,不想回老家去了。”

渠口移民学校的学生们

显然,田彦宝和李桂香已经不是最初由扶贫办负责安置的吊庄移民了。张振江说,很多最初的移民将政府无偿拨给他们的房屋和土地转卖出去。一方面说明在吊庄移民工程结束后,在移民管理方面还存在一些漏洞和需要探讨的问题。另一方面也说明,吊庄移民对于南部山区的贫困农民是非常有诱惑力的。那些变卖了土地和房屋的移民,很可能是迁到自然条件更好,或离银川更近,打工机会更多的地方去了。移民工程是一项社会再造工程,在以政府为主导的规划结束后,出现了房屋和土地的流转也说明移民村正逐渐地成为一个有机的、流动的社会。 兴泾镇的惠四贵家里只有一个十几岁的男孩。二十几头奶牛在宽敞的牛栏里安静地吃草。男孩说,快到斋月了,爸爸为宗教活动做准备去了。很快惠四贵骑着摩托车回来了。他说他是1988年从泾源县迁来的,是真正的吊庄移民。 惠四贵说:我没上过学,是个放牛娃。搬迁出来时,我结婚整3年,一家5口只有一个钢管床、15公斤面和100元钱,锅灶都是到这里才买的。当时,村子里五六家人的家什才能装满一辆东风卡车。

迁过来后,国家给了4000元的安家费,无偿划拨10亩土地。惠四贵借4150元钱(其中贷款1000元)买了一辆手扶拖拉机跑运输,一年就把钱还上了,换了四轮车。1997年,花5万元钱买了辆农用车。

移民村的早晨

2001年,他开始买奶牛。惠四贵老家泾源一直有养殖牛、羊的传统技术和习惯。现在兴泾镇全镇有6000多只羊和500多头牛。惠四贵所在的村子就有400多头奶牛和肉牛。惠四贵最初的牛中有6头是用扶贫贴息贷款6万多元钱买的,就这样养着、繁殖着、卖着。2004年又买了6头牛,现在大大小小共有23头牛,每头价值1.8万元人民币,其中还有5头从澳大利亚进口的纯种奶牛。现在每天产奶200公斤,每公斤牛奶价格1.4元。惠四贵雇了工人为自己喂牛,他本人用农用车拉砂子、石土,跑运输挣钱。女人们在集市上开店卖润滑油。一年下来一家人可挣10万元人民币左右。

兴泾镇的吊庄移民中,回族占总移民总数的89%以上。为了发扬回族善于经商的传统,镇政府兴建了一个规模较大的农贸市场,吸引周边的农民前来交易。每次集市客流量近2万人次,年成交额达800万元人民币。

惠四贵把院子前的一个大沙丘开垦成6亩农田,家里的土地增加到16亩。家里的房子也由原来2间扩建到现在的11间,大约有300平方米。算下来,现在的家产也有60多万了。

村里小学校上学的孩子们已经是第二代移民了。他们的穿着和城里的孩子没有太大的区别,运动服和旅游鞋是通常的装束。这些应是他们的父辈们最感到欣慰的。

 

-+-+-+-+-+-+-+-+-+-+-+-+-+-+-+-+-+-+-+-+-+-+-+-+-+-+-+-+-+-+-+-+-+-+-+-+-+-+-+-+-+--+-+-+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