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与不归?
(美国)少君
不久前,当亚特兰大专业人士协会希望我能为他们的年会做一个演讲时,我很痛快地答应下来,因为那里曾寄托过我的文学梦想......人们一提到亚特兰大就会想起《飘》,是玛格丽特·米切尔把亚特兰大和《飘》紧紧地连在一起。像许多曾经充满幻想的文学青年一样,我年轻时的思想曾随着书中的故事起伏跌宕,也曾在睡梦中为主人公的曲折爱情哭过、笑过。我正是从玛格丽特·米切尔的这本小说中,第一次知道了亚特兰大这个名字,它在我的记忆里,是那么的遥远而神秘。
这次演讲,邀请单位让我随便讲什么都行,说当地的报纸正连载我的小说,也许讲文学更有吸引力。
“飘”毕竟还是一个很好的主题,人生的问题是一个永恒的问号,于是就有了后来"归与不归"的题目。虽然是讲留学生归国的利与弊,但实际上是在阐述一个人生的文学问题:你要选择什么样的人生?
演讲是在美国最大的快递公司UPS总部的会议厅进行的,面对一双双熟悉又陌生的眼睛,我突然间发现,自己已"飘"在美国快二十年了,归与不归?也是自己的一个挥之不去的梦魇。不是吗?我们身边有许多人现在都在谈回国,就好像当年都在谈出国一样。而且有一些人已经回去了,有的做了"长江学者",有的办起了自己的公司,有的当上了高官,有的被高薪聘用。仿佛一觉醒来,回归跟自己的距离一下子拉近了许多。如果说中国是岸,美国是海。回去的就成了"海龟"。留下的就成了"海漂","飘"在故土之外。
亚特兰大专业人士协会的成员大都是来自中国的工程师、律师和大学教授,他们在美国都有很好的工作和收入,过着比大多数美国人还富裕的生活。当我问他们究竟为何思归?却很少有人说得出理由。是乡愁?还是"美国梦"的破灭?
现在的中国是一个飞速发展的社会,同时亦是一个浮燥的社会。可是这种浮燥却十分诱惑人。一届届场面壮观的招商会,一片片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一条条被装点得五彩缤纷的街道,一桌桌欢声笑语频频举杯的宴席,一串串笼罩在头上的"老总"和"首席",多么辉煌的"盛世"!?人是脆弱的。诱惑会唤起成功的欲望和对未知的探索,但强烈的诱惑也会打跨多年信守的理念,甚至道德沦丧。人的一生几乎都是在种种的诱惑中度过,既让人兴奋,也折磨着人生。今日故国的诱惑虽然让我们心动,但福兮?祸兮?无人敢预言。
此时我想起,我曾在网上写过的一个帖子,它被许多网站和报刊转载,题目是《男人回国的理由》。文章都说了些什么呢?
1感觉——很多人认为在美国的生活品质比中国高。但是,美国的消费也高。在美国如果你年薪五万美元,你就请不起保姆。而在中国你如果年薪只有二万美元,就可以请一个很好的保姆,还有大量的时间去听音乐会、上茶馆、聚会。
2机会——在美国的男人毕业后,熬到年薪十二三万元就已经差不多到顶了。而如果拿了美国学位,再有几年工作经验,回国很容易进入公司的高级管理层。起码比较容易进入"上层社会"。
3文化——中国的男人有夜游和群交的天性,打麻将、下棋、喝酒、聊天、串门是他们的生活情趣。而在美国则缺乏适合他们这种情趣的土壤,他们在工作挣钱得意之余,却饱受寂寞之苦。
当然,人生做何种选择都会有得有失,我认为无论归与不归,选择平常心态才最能领悟人生,人的痛苦大多来源于欲望的无法实现!
乡情是大多数中国人挥之不去的情结。无论我们"飘"得多远多久,乡情总像一根无形的线牵动着我们的心。时间流逝得越久,距离变得越遥远,往日的记忆就会变得越甜美。曾经生活过的地方慢慢地变成了一幅幅模糊的油画,看上去既朦胧又美好,应了一句话:往日如歌。
其实,海外华人的所有问题和困境,归根结底都是一种思乡的矫情:喜欢上中文网、看中文书报,我们爱聊中国的话题,喜欢吃地道的中国餐,尽管明知那里不干净、嘈杂,但还是控制不住地想去。所以我说,在选择归与不归时,要想清楚,这一决定直接关系到家庭生活结构,尽管现在的社会常以金钱和权力来衡量一个人的成败,但每个人仍应该坚守自己的价值理念。海龟是两栖动物,既能生活在海洋中,也能生活在陆地上。但有些人在国外找不到北,回国后还是找不到北。毕竟,所谓成功的"海龟"是极少数,大多数"海龟"将消失在中国茫茫的人海中。
归与不归?确实是一个人生的重要选择,但也是一个并不复杂的文学问题。为国也好,为家也罢,关键是要自己愿意并喜欢。人生如戏,转眼就是百年,正如徐志摩那首《再别康桥》中的诗句:"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地挥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人生苦短,身心健康,并愉快地活着,才是人生最重要的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