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与抉择
2004年出生的小宝宝特别多,因为中国人认为猴年是一个生育的吉利年份。众多丁克家庭已放弃不生育的计划,决定添丁进口。在贵州省人民医院每月来预约接生的上百名产妇中,有一半是年龄在35岁以上的高龄产妇。
在改革开放中成长起来的这代人,赶上了只要有足够的想像力,就可以任意发挥的年代,忙着充小资,做中产阶级,追求完美。他们认为,如果不能给予子女最好的生活条件和接受良好的教育,还不如不生育。当他们不再年轻,需要与人分享时,才发现亲情是幸福的根本,而生育对于他们和他们未出世的孩子来说,却已是相当冒险的事情。但他们还是英勇,甚至铤而走险地决定做父母。
二人世界变成三口之家只在一念之间,而对于一个13亿人口的国家,对人口政策做出任何细微的调整和改变都是艰难而影响深远的。
计划生育政策实施近30年,中国实现了一个相对稳定的低生育水平。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国人口的总和生育率已经持续多年低于更替水平生育率,这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国梦寐以求的人口目标。但人口素质不高,流动人口规模庞大,出生性别严重失调,贫困人口总数回升等问题考验着中国的人口政策。同时,中国也步入劳动年龄人口、老龄人口和总人口“三大高峰”的时期。
我们的生育政策在关注出生率、生育率、计划生育率这些抽象数字的同时,也开始关注这背后人的权益,他们的权利、他们的健康……因为计划生育政策造就了大量高风险家庭,这其中包括成长风险、成材风险和养老风险。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提供的数据,在中国农村已经有57万个曾经有过一个孩子但现在失去了的家庭。如果家庭所面临的问题终将成为具有普遍性的社会问题,后果难以预料。
本刊记者邓树林采写的《人口政策:面临两难抉择》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