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张西望”——海外华文作家随笔专栏
观念接轨谈
(美国) 沈宁
今年春天回了趟北京,时隔多年,故土重游,感触颇多。北京到处高楼林立,道路交叉,一派现代化大都市的景象,坐在亲戚朋友的私家车里,东跑西颠,真替同胞们高兴。东单、西四、德胜门、中关村这些老地名虽没有变,但早已认不出从前的样子了。
楼多了,车多了,人多了,商店里的货物多了,饭店里的食品也多了。不说赛特和燕莎,就连东安市场和西单商场,原先是普通市民去的地方,现在也都有高档商品的销售柜台。
不少人都自豪地说:我们已经和国际接上轨了。目前中国与国际接轨,已经不再是楼够不够高,车够不够多的层次,中国的硬件建设相当好了,而且还在快速发展。目前中国急需与国际接轨的,是软件方面,观念方面。
比如中国各类产品是都有了,但质量还差一些。在美国给小孩子买玩具,都到廉价店买,因为孩子玩不到几个月就扔了。据我记忆,两个孩子买过的玩具,都是中国造,质量也不错,几乎没有玩坏过。临行前,在西单商场给儿子买了个变形人玩具,准备回美飞行时陪儿子安装解闷。八十多元人民币,差不多十美元,不便宜。不料拆开盒子,好几个零件尺寸不合适,无论如何装不起来,儿子急得发火。一到美国,赶紧再去给他买个同类玩具,才六美元,也是中国造,没有一件尺寸不合,装起来很顺利。
同样中国造的玩具,内外有别,两种质量标准。运往国外的产品,质量就有保证,在国内销售的产品,就不管质量,或许是外国退货国内销,国内用户二等。有人说中国人购买力弱,买不起,所以不被重视。美国两亿人,就算每人每年买六个玩具,才相当于中国每人每年买一个。中国购买力只需达美国的六分之一,也就跟美国相等。
中国人现在对外部世界的了解,比20年前增加了许多,但还很不够,还经常停留在表面,没有深入到观念和文化的层次。比如只看到工业国家产品丰富的表象,没有深入看到人家产品讲究质量的内在。我想随着时间推移,观念方面的差距有希望逐渐得到解决。
若干年前我回国,北京的一些公共设施的英文说明错误百出。这次回京,已大大改进,但还需进一步提高。在北京故宫和颐和园,不少处可见“toilet”的字样,那是厕所的俗语,相当中文的便桶或茅坑,用法实在不够雅。故宫还有不少地方挂着“restroom”的牌子,却不是厕所,是休息室,让人到厕所去休息,是极为不礼貌的。珍妃井的英文说明有拼写错误,也许不少老外看到了,不好意思说而已。
中国不是没有英文人才,路标和各处的英文说明写不好,关键是缺乏对在观念上与国际接轨的重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把人家的语言弄得一塌糊涂,至少表示对人家不够尊重。如果人家到处乱写中国字,或者请中国人到茅厕里去休息,我们会作何感受?
因为中国与国际的接轨还没有深入到文化观念方面,所以不仅在引进方面有欠缺,在输出方面也有许多不足。我在美国接待过几个中国企业家,想把业务扩大到美国,赚美国人的钱。想法很好,可是观念上缺乏与国际接轨,造成了他们的失败。
他们的一件新发明,是自来水管除锈技术。国内自来水管是铁制,时间一久,内壁生锈,不仅污染水质,而且会锈穿水管造成漏水,各地市政工程部门要定期更换地下水管。这种新技术能自动清除自来水管内的铁锈,保持水质,延长水管使用寿命。听来不错,可在美国他们的铁管除锈技术毫无用处,没有市场,因为美国全部是铜水管。
另一发明是用微晶体管组合发光的路灯,据说经久耐用,照明度高,并且省电。他们想美国土地广阔,汽车多,道路密布,路灯一定极多。如果都改换此种省电路灯,将替美国省下一笔巨大财富。但美国鼓励消费,特别是电。开车出门,车灯照得面前雪亮,无需路灯照明,天黑后也少有人骑自行车或步行外出。
这次回京遇见一个朋友,他发明了一种可以上台阶的新型轮椅,想到美国申请专利。中国的公共场所很少有方便残废人的设施,可想朋友的这项专利会很有用。美国有有关法律,也有尊重残废人的道德观念,所有公众设施都有残废人停车区,入口处都有轮椅路,两层以上的楼,必有电梯,都为方便残废人。美国公共汽车都安装供轮椅人上下的电动升降机,车上有固定轮椅的设备。朋友的专利在美国需求恐怕不会很大。
看来中国与国际接轨的任务还很重大,而且是双向的,直接关乎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国计民生,关乎中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前途,所以必须深入进行,特别要在观念上深入,而不仅满足于多盖几座楼,多造几辆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