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不是教育
(美国) 沈 宁
“新东方”,是中国许多青年学子竟相追逐的“课堂”,大名鼎鼎,已有多年。本来并未想了解其中原由,后来得到了一本2002年出版,卢跃刚《东方马车:从北大到新东方的传奇》。读过之后,掩卷自问:到底什么是教育的真义。
并非“新东方”有什么不对头,作为一个以补习备考为手段的商业机构,“新东方”运作很成功。美国也有这样的英文补习商业机构,到处做广告,靠帮助美国高中生考SAT开拓市场,赚钱赢利。
让我深为感叹的是,靠补习英语来赚取利润的“新东方”,本来行的是经商之道而已,却偏偏要高举“教育事业的大旗”。在记述“新东方”的这本书里,随处可见把“新东方”与中国教育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论述,甚至说“新东方”已经成为一个公共标准,大众以之判断中国教育行业的成败。
我想,说"新东方"是衡量当今中国成功教育的一个公共标准,标志中国教育现在和未来之观点,值得怀疑。新东方作为一个赢利商业机构,坚守补习备考的市场实用需要,无可非议,值得赞扬。但如果拿新东方做样板,把中国的正牌大学都办成备考应考的补习班,那么中国的教育希望何在?
据此书记载,"新东方"一个名人曾经很自负地宣布,我不是教英文的。要学英文,到别的大学英文系去学,那里英文教授教得好得多。我们就是教人怎么考过托福或者GRE。此言似道出了"新东方"真谛:并非办教育,甚至不教授英文,而只是帮助学过(或者没学过)英文的人,经专门训练,掌握技巧,找到窍门,背题精猜,而能够成功通过"托福"或者"GRE"考试,然后成功出国。当今中国教育的总体目标,难道不是育才树人,传授学问,而仅仅在于应付考试过关吗!
纵观中国古老的科举考试体制,以考试为轴心的教育由来已久,并非偶然。除皇上是真命天子,其他朝廷重臣,文臣宰相,皆拔身于科举考试。中国古典小说《儒林外史》中“范进中举”的艺术典型,即是对古代封建科举制度的形象描绘和讽刺。自古延今,现代中国的各种考试仍多如牛毛,从少小至青壮皆不得脱身。
一切以考试为核心,为标准,人生就是不断地准备考试,应付考试,为考败发疯,亦为考胜发狂。应考能力成了中国人才能表现的最高追求,也是最高成就。中国学生打破了牛津八百年记录,中国学生横扫哈佛如囊中取物,这些本来不堪一击的编造神话,在中国居然能风行一时,因为中国有不少人相信,只要会考试,就一切都做得到。而论起考试,自然中国人能耐最大,自小到大考了二十年,大风大浪经过多少,“牛津”“哈佛”还不是小沟小坎嘛。
要说明考试与教育之间的关系,举个很简单的例子。中国高中学生在国际数理化等科奥林匹克竞赛中,年年获得金牌数目最多,美国学生在这些比赛中,永远名落孙山,排名倒数。而这也并不说明,中国学生的受教育水平高于美国同龄学生。
原因其一,中国把这些比赛看得很重,总是年年全国严格选拔,派出最优秀的学生参赛。美国人根本不把这些比赛当回事,从无此种选拔活动,许多学校甚至不知道世界上居然有这种比赛存在。
其二,中国到美国读书的学生,都是国内院校的优秀精英,经常看不起美国学生。这些中国考试尖子,却有几人能在美国成为统领科技发展的领袖人物?说得白些,就是获得诺贝尔奖的杨振宁、李政道、李远哲三位杰出华人,也并不是当代中国学校教育的产品。
考试顶多不过是教育的一种检测工具,而不是教育的终极检验,更不是教育的惟一目标,或者教育的本质。考试考不好,并不说明教育失败。但是教育不成功,考试考得再好,也只等于零。
美国各大学对中国学生托福考试成绩态度的转变,就是这方面的例证。笔者1983年考入美国艾奥华大学,获得两种奖学金时,并没有在国内考过托福。到了美国,进入研究院读书之后,才去考了一次托福,完全没有当回事,一页参考资料都没看过,到点进场就答卷,成绩五百多一点,学校连问都没问,接着读书,继续当助教。
后来越来越多中国学生托福成绩考到六百,甚至满分,美国各大学兴致勃勃地录取考试尖子,并发给他们各类奖学金。不料许多“尖子”学生到校,英文却不够好,自己听不懂课,做助教也并不合格,给美国学生讲课学生也听不懂,师生抱怨不少。结果美国各大学不再信任中国学生的托福成绩,所有中国学生到校后要另外再考一次,测验他们的英文真实水平。中国学生高超的考试技能,却给一代又一代中国学子造成了巨大的考试负担。
这是一种恶性循环。一方面考试成了学生读书的全部目标,考试技能娴熟,不论何种考试皆能过关,真实的学习水平却大打折扣;一方面考试成绩越来越不被信任,考试难度越来越大,给学生造成越来越大的压力,逼迫学生在应考荆棘之路上拼命,完全拋弃了教育的本质,变成考试高分的“低能儿”。
中国的教育改革,恐怕必须从考试观念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