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在警觉中向上
来建强 庄鹏冲
在中央部署2004年经济的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曾说过这样一段话:“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还要清醒地看到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在看到有利条件的同时,我们也要充分估量已经出现和可能出现的不利因素,要高度重视,并采取有力措施积极加以解决。”这段话无疑是为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主题起指导性作用,并提出今年中国经济虽然增长强劲,但暴露出的潜在问题亦足以令人警觉。可以预见,被视为实现“十五”计划关键一年的2004年,中国经济将进入了调整平衡时期,预计在2006年至2007年则将转为温和增长,而2008年又会迎来一个更加繁荣兴旺的时期。至2008年,消费将主导中国的商业周期,而非投资。
中国经济增长的箭头昂首于世界经济图表时,中国却谨慎地踩下了刹车,使经济快车驶进了平衡调整的轨道,那么2004年之后的中国经济的增长态势将如何,又将面临哪些新的考验?
为何警觉
25年的经济改革使中国作为全球经济大国惊人崛起,中国政府开始警觉并一再明确地表示,增加工人和广大农民收入将是2004年的工作中心。在过去的5年中,中国城镇居民人均收入逐年上升9.3%。而让新一届政府头疼的是,农村人口的人均收入增长却落在其后,尽管后来农产品价格的升高、农民对土地的权利改善等稍微扭转了这一趋势。
中国经济为何需要警觉?除收入差距鸿沟化的严重问题,也许还和中国经济是否过热有着割不去的联系。是否过热,摩根斯坦利给的诊断是:没有,起码到目前为止还不是。但需要注意的是诊断书之后的警告“附言”,假如有关当局坐视不理则有可能出现过热。非曲直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一次演讲中指出,2004年第一季度的通货膨胀趋势依然很明显,值得警惕。由于资本市场尚未完善,中国的国有企业对银行融资的依赖程度很高,过多贷款流入国企,爆发新一轮不良贷款危机的风险越来越高。此外,中国各大城市由于盲目投资而制造的房地产泡沫日益明显,而越来越多的资金仍然不断地流向投机性高的房地产开发项目,这也是银行过度贷款的副产品。
因此,为2020年前使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的发展战略创造更为健康的增长环境,中国需要要“清醒地看到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也要充分估量已经出现和可能出现的不利因素”,“采取有力措施积极加以解决”,然而中国经济依然需要保持高速的增长。
增速仍高
中国需要高速的经济增长,保持强劲的增长不仅是解决失业和“三农”问题的惟一途径,也是加快改革步伐,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因此,美林证券预期中国经济增长在2004年将放缓,但仅属于温和的放缓,中国经济仍将以很高的速度向上。
尽管世界范围内的投资萎缩态势还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但日益增长的国内需求和消费正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而政府融资、外国投资和贸易则促进了这种发展。经济学家都看到了这样的事实:在投资放缓的同时,消费者开支正在上升。在过去的一年里,中国售出近200万辆汽车,比前一年增加80%,成为世界第四大汽车市场,被认为是体现消费潜力的一个很好的例子。而这股强劲增长的消费势力将支持中国经济的高速向上,截至2004年1月末,居民储蓄达11.63万亿元,同比增长达18.6%。人均收入增加,加上更容易取得的消费信贷,将进一步促进2004年国内消费的增长。
另外,据预测,2004年还将是自2000年IT科技股狂潮上升触顶以来全球经济表现最佳的一年。在全球经济唇齿相依的新态势下,美国和欧洲的经济加速增长,加上日本经济的增长也会变得理想,这将有助于中国出口业继续以至少10%的速率扩大。此外全球经济复苏将支持商品价格,这是中国企业盈利增长的一大推动力。除了上述有利的宏观经济环境以外,近几年来中国内地企业通过重组已经得到了显著的改善,固定资产和产品库存得到了更有效的利用,国有企业职工人数大大减少,出口产品在总体工业产量中所占份额提高。
在高度重视目前的问题和不利因素时,放慢步伐将成为未来发展的主基调。尽管2004年经济增长有望超过8%,但从中央到地方,增长的预期目标定在7%左右。此举有利于引导各级地方政府将注意力转向经济增长的质量,防止各地层层加码,盲目攀比速度。
2005年至2007年即将来临的经济放缓将是一个逐步的调整过程;当大批的新工厂设施在中国建成后,诸如汽车等行业将难以维持目前极高的盈利水平。当新工厂设施在中国大举建成后,物价将不得不降低,企业盈利将受挫。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将减缓投资速度,确保经济从量上的扩张稳步地迈进到质上的增长,同时也可能遏止消费增长。
经济周期更温和
中国经济步入调整期所形成的新的经济增长周期,如果与以往的经济周期作了一个比较,不难预测新周期将呈现其新的特点:
一、新周期不再表现为“大起大落”的模式。目前的升势是温和的,新周期的上升趋势始于2000年,主要是受资讯科技、房地产、汽车及其他制造业的投资推动,而这反过来也带动对建筑及原料的投资。而过去的投资主要侧重于房地产、电子产品及纺织品等低端产业。
二、经济过热并非普遍现象。在以往经济周期内,经济过热大多是一个国内需求现象。在国内需求的推动下,投资及消费双双快速增长。而在本周期内,出口表现持续强劲。经济过热现象仅仅限于投资方面。零售销售增长率则保持稳定。
三、投资不仅为国内也为国际市场。在目前的制造业繁荣中,跨国企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跨国企业不仅将中国作为全球性的生产基地,亦将中国作为全球性的外包中心。本地私营企业亦对此起到了促进作用,自从1999年以来,私营企业亦获允直接出口产品,摆脱了只能通过国营外贸企业出口的桎梏。因此,中国出口在全球市场中的表现日益突出,而在过去5年内中国基础设施的重大改善对此亦功不可没。
四、通胀压力减小。摩根大通认为,在过去的周期中,是食品价格带领消费者物价指数上升。到目前为止,除部分农产品、自然资源、能源及熟练劳动力外,大部分的“瓶颈”产业已转为产能过剩,价格通胀最近仅限于农产品。
五、各项政策旨在调整平衡,而非大幅收紧。可以预计,中国政府始终会积极采取措施刺激消费增长。为减缓投资增长,中国政府已决定通过限制银行贷款和土地销售,及实施环境相关限制条款,令投资过热的行业降温。此外,中国政府亦定期公布行业信息,以引导私人投资流向合适的行业。
中国的步伐影响世界
随着中国对自身经济“恶性”增长的警觉从而调整“内息”,摩根斯坦利认为,鉴于中国现已成为推动当前仍然呆滞的世界经济的主要动力,中国经济放缓突显了全球增长有可能在2004年遇到挫折的风险。中国进口需求放缓可能是即将发生的中国内需放缓的首个无情指标。2003年11月份贸易统计数据显示,进口增长按年同比大幅度下降至28.4%,仍然强劲但已远低于在2003年前10个月的40%增长速度。据预计,2004年第一季度,中国进口增长幅度还将略有下滑。
中国经济放缓有可能给全球带来重大的影响,亚洲其他经济体将尤其容易因中国步伐放慢而受到冲击。中国进口快速成长已成为推动同区其他国家和地区外部需求的重要原动力。在2003年前9个月,输往中国内地的出口占日本总出口增长的66%;韩国方面是40%;而台湾地区则为令人诧异的97%;至于规模较小和多样化的东协(东盟、亚细安)经济体,中国占它们本年出口增长中的比重介乎于20%至30%之间。从中国需求取得动力养分的不单是亚洲。在2003年前8个月,输往中国的出口占德国总出口增长的整整56%,美国则为21%。如果中国经济增长在2004年开始慢下来,相信连同欧美,以至整个亚洲都会受到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