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巨子逐鹿天津滨海新区
文/侯瑞丽 武心怡
从天津市区东行,至渤海之滨,横亘着2270平方公里的盐碱滩涂,这就是滨海新区最初的地域范围。这片广袤的平川上曾经绿色稀疏,枯草肆虐地蔓延,一度闻名全国的天津小站稻曾在这里出产,但因水源不足也变得颗粒不收了……
 |
滨海新区出台了多项鼓励外商投资高新技术等产业的优惠政策。 |
开发之前的滨海新区只有三个行政区:塘沽、汉沽和大港区,由于多种原因,经济发展不尽人意。1984年,天津作为中国第一批沿海开放城市之一,建立了自己的开发区,开发区就建在现在的滨海新区之内;1991年,中国华北、西北地区惟一的保税区——天津港保税区也落成于现在的滨海新区,它借鉴自由贸易区的通常做法,目标是借助天津的港口优势,建设成辐射中国北方的国际物流中心。为了使这一区域的经济互为补充,协调发展,资源共享,1994年,天津市将开发区、保税区、天津港,以及塘沽、汉沽、大港城区和海河下游工业区划归一起,建立了天津滨海新区,以天津港为龙头,其核心区是开发区和天津港保税区,它们是滨海新区经济腾飞的引擎。
可以说,在天津市民的词典里,滨海新区也是一个新名词,而它近年来的飞速发展却令人耳目一新,并为之一振。
在滩涂旷野上开辟出一片片绿洲,滨海新区为此付出了昂贵的代价,他们采用最现代的技术滤去土壤中的盐碱,还要防止土地下沉,在人与自然的抗争中,他们在荒凉的底色上描绘出了绚丽的色彩。如今,海风吹来,这里树影婆娑,花团锦簇;更有成片的现代建筑和各项先进的城市设施,这片神奇的土地正蕴育着勃发的生机。
领军北方经济
天津历史上曾是名副其实的北方经济中心,其海盐加工业犹富盛名,具有一千多年历史的长芦盐就产自天津,而如今天津要想建成为一个现代化的港口城市,离不开滨海新区的建设和发展。令人欣慰的是,已成长了十年的滨海新区已向世人呈现了全新的面貌,就是以高科技、外向型为主导,重化工为基础,商贸、金融竞相发展的综合性经济新区。它的建设成功强化了天津作为中国北方重要经济中心的地位。
就在这样一个全新的经济区域里,发生了一系列经济奇迹。从1992年至2001年十年间北京、上海、天津三大城市利用外资的情况来看,天津与京沪两市的差距正在大大地缩小,它超过了北京,为上海的68%;2001年的外贸进出口,上海和北京皆为逆差,只有天津顺差8亿多美元,这一切都与滨海新区的贡献分不开,它的外贸出口量超过了天津的一半。
经济的迅速增量来自人的苦干,香港《大公报》这样描述时任市长张立昌,这位具有大专文化程度、从普通钢铁工人逐步升任现职的市长,具有来自基层的鲜明特色,他没有官架子,习惯于“一竿子插到底”的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他常常亲自主持召开在津外商座谈会,面对面听取意见,这种“关云长单刀赴会”的做法让外商们心悦诚服。天津市对外经济工作顾问、原副市长叶迪生是国家级的电子专家,由于他的努力,摩托罗拉与天津结下了不解之缘,并尊称他为“教父”,还把在中国生产的第一块芯片送给了他。
栽培“巨人”的丛林
从2001年迄今,滨海新区着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出台了多项鼓励政策,利用世界一流企业的资金、技术和人才,培植新区高新企业群落,目前形成了5个在中国乃至亚太地区一流的高新技术产业群,它们是:以摩托罗拉通用半导体、三星集团、松下电子、三井高科技等为主的电子息产业群;以霍尼韦尔、梅兰日兰、SEW、SMG等为主体的光机电一体产业群;以诺和诺德、史克必成为主的生物医药产业群;以PPG、三环乐喜为主的新材料产业群和以统一工业、劲量电池为主的新能源产业群。这5个高新技术产业群的诞生,增强了新区产业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提高了新区工业的竞争力和生命力,并打响了一批技术含量高、国内外领先的知名品牌和产品。
在滨海新区众多跨国企业当中,摩托罗拉最具代表性。它在天津发展10年来,员工人数由109人增长到1万多人,投资额从1.2亿美元增加到30亿美元,产值从几千万美元增长到去年的49亿美元,天津开发区成为摩托罗拉全球最大的联合生产基地。2001年,摩托罗拉(中国)电子有限公司以312.89亿元人民币的销售额,成为在华外商投资500强的新科状元。摩托罗拉全球副总裁王武小珍说,“天津开发区是外商投资企业在中国投资回报率最高的地方。”
正是由于世界知名企业纷纷落户滨海新区的连带效应和新区始终不渝的鼓励政策,越来越多的国外企业犹如追逐着头雁的雁群,降落在滨海新区这片水草丰美的栖居地,发展壮大自己。以至在东南亚金融危机中,新区引进外资从未出现大的滑坡,虽然新批三资企业个数有所减少,但外贸出口继续保持较大增势。
培植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群需要一定的配套服务体系,目前,新区已拥有8个风险投资公司、7个孵化器、22个工程技术研究机构。正是这些体系的托举,天津泰达生物医学工程公司成功在香港创业板上市。
走前人未走过的路
滨海新区的经济龙头——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创建于1984年,是全国14个开发区中惟一没有国家任何财政拨款,完全依靠贷款自我滚动开发的开发区。
 |
滨海新区目前已经形成了5个在中国乃至亚太地区一流的高新科技产业群。图为三星公司的摄像机生产线。 |
开发区建区之初的3.7亿元贷款,全部用于起步工业区和生活区的基础建设,成了吸引第一批外商投资建厂的全部家当。
由于资金不足,开发区不得不独辟蹊径谋求发展,1989年8月,天津开发区土地管理局与美国马立克公司签订了第一宗土地使用权有偿出让合同,面积为5.36平方公里,年限是70年,由马立克公司进行基础设施开发建设和工业项目引进。此举和当时的海南洋浦30平方公里土地出让遥相呼应,一为盐碱滩,一为沙砾地,一南一北,难兄难弟,曾在国内引起过轩然大波,而且是千夫所指,众矢之的,因为这毕竟是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第一次”。此后,天津开发区又出让给韩国1.2平方公里土地使用权,并与国内多家企业签了土地开发合同,既吸引了外资,又吸引了内资,极大地提高了开发的规模和速度。
天津开发区不仅第一个吃了螃蟹,而且迅速而健康地成长着。7年后,开发区4.2平方公里的起步区顺利落成,获得的财政收入和土地使用费不仅偿还了贷款本金和利息,而且拥有了近10亿元人民币的固定资产,这意味着今后每年可以用自有资金开发1平方公里。与此同时,外商投资企业落户了470家,投资总额达到9.3亿美元,加上内资企业,总投资额超过了10亿美元。这使天津开发区的土地投资密度(投资/占地)达到336美元/平方米,大大超过了当时亚洲,特别是东南亚的出口加工区,当时台湾高雄、韩国马山、泰国拉甲邦等地的出口加工区的投资密度均在220美元以下;在集约经营上,也达到了1:2:3的高效益指标,即每投入基础设施1元人民币,引进生产型投资2美元,创工业产值3美元。
1994年,也是就滨海新区正式建立的一年,奋战十年的天津开发区工业总产值达到140亿元,与深圳特区进入第十个年头时的工业总产值117亿元相比,还有胜出;而代表工业进步水平的重要指标——人均劳动生产率,天津开发区此时已达20万元,远高于深圳7万元的水平。而这十年间,天津开发区的投入为20亿元,仅仅是深圳特区220亿元投资的零头。当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前来考察时,他提到新加坡的裕廊,这个亚洲四小龙中最成功的工业区,前十年的发展速度也远远比不上天津开发区。
目前开发区需要的已不只是一个摩托罗拉或丰田汽车,它需要更多的外来资金一起来拉动。2002年11月25日,中国工商银行向泰达控股发放100亿元贷款。
在第一次创业时期,为保证开发的需要和从维护开发区形象需要出发,当时开发区总公司采用了“资金大循环”的模式,即把财政资金、土地使用费和银行贷款捆绑使用,主要用于建设和压息。为了节省利息,当时把所有贷款的期限由15年改为5年,利用这种方式,在按期还本付息、没有国家拨款的情况下,建设起了一个大有希望的开发区。如今泰达控股仍用“资本大循环”的模式筑就滨海新区的建设和开发区二次创业的历史使命。改变财政资金作为基础建设“投资主体”的地位,变财政资金为“杠杆基金”,用这个杠杆来撬动银行资金和社会资金,而且10亿元至少可以撬动150亿元。几年下来,开发区和滨海新区将是另外一副面貌。并且随着投资环境的改善和城市载体功能的提高,也必将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带动开发区和滨海新区的更大繁荣,从而促进财政收入的增长。
迎接外商投资中国的第三次浪潮
北京和天津相隔只有110公里,通常被外商看作同一经济区域。海外媒体认为,对京津的投资热可以看作是外商对华投资的第三次浪潮。第一次浪潮掀起于20世纪80年代的广东省,第二次浪潮则出现在1992年的上海。在1993年和1994年的上半年,大量的外国投资涌入北京和天津。这次投资浪潮是由那些与华南地区有着文化和血缘联系的香港公司推动的。由于华南地区的市场竞争已经异常激烈,所以这些投资者才挥师北上,以寻求新的发展机会。跨国公司常常将其亚太地区总部设在香港,因而也遵循了类似的地区推进战略。
摩托罗拉是美国第三大电子公司,年销售额逾百亿美金,也是美国销售额最大的50家工业企业之一,其股票公开上市,经营活动也随之牵动着民众的心。这样一个大型跨国企业,一下与天津开发区签订了长达70年的经营合同,而且是独资经营,初期投资就达1.2亿美元,1995年增资7.2亿美元,当1999年其生产指标高达年产800万部手机之后,2000年8月,又一举增资19亿美元,可以说这种大幅度追加投资的行为震惊了世界经济界,该公司要在这里建设世界最大的半导体综合生产中心及亚洲最大的通信产品生产基地,的确表现出了过人的魄力和坚定的信心。
其实,早在1988年公司就决定在中国投资建厂,摩托罗拉(中国)电子有限公司总裁赖其森先生是一位美籍华人,当时负责中国公司的筹建。中国有关方面向他推荐了几个地方,有广州、深圳、上海,也有天津。他对这些城市逐一考察后,选定了天津。赖先生解释说:“中国南方是商贸发达之地,而北方以工业见长,摩托罗拉志在办实业,自然要选择北方。”
至于为何选择天津开发区,赖先生说:“据我了解,天津开发区在基础设施方面比别的地方强,而且我们要建的是一个很大的项目,需要很大一片土地,还得留下继续发展的空间,这只有开发区才能提供。”
虽然投资中国的谈判历经了漫长的4年时间,赖先生却不觉难耐,他说:“我们与其他公司不同,不是到中国试试看,而是在中国建立一个独立的完整的,多产品多项目的生产基地。”还是在谈判期间,摩托罗拉公司就开始在天津招聘技术管理人员,组织他们到国外培训实习,并在天津开发区租赁了厂房。“如果从商贸角度看,我们到中国办实业的想法可能是太大胆了,但事实证明,我们是正确的。”
今年5月17日,当京津还笼罩在非典型肺炎的阴霾下,摩托罗拉公司全球总裁麦克·札菲罗夫斯基飞抵北京,就摩托罗拉公司在北京投资9000万美元建立研发公司的项目签署了合作备忘录。预计在5年内,摩托罗拉研发公司投资5亿美元用于人员、设备等的投入。麦克·札菲罗夫斯基说:“中国是摩托罗拉公司全球最重要的市场。作为中国最大的外商投资企业,摩托罗拉公司植根中国、战略双赢的核心不会改变。”
如果说摩托罗拉本身就是实力雄厚的跨国企业,他的大投资和大收益不足为奇的话,台湾小作坊一般的顶新企业在天津开发区落户后,“康师傅”方便面背靠中国北方和西部的巨大市场,很快成了中国食品的一大品牌,还压倒台湾著名的“统一企业”,坐上了“世界面王”的金交椅。
滨海新区管委会主任皮黔生说天津开发区建设的投资硬环境质量是一流的,服务价格也是最低廉的。从工业区土地价格来看,天津开发区域50年使用期的土地价格保持在每平方米380元人民币以内,而上海浦东新区的土地价格每平方米110美元,苏州工业园区每平方米80美元以上。
世界500强企业中已有40多家把天津开发区作为经营地点,而天津开发区1992年在全国16个开发区十项主要指标中,全部名列第一,如今其综合指标仍居全国前列。
营造仿真的国际环境
牵引滨海新区经济腾飞的是开发区和保税区,而这两个区域无疑都是对外开放程度很高,外资介入很多很广的区域。在这两个区域,无论是城市建筑的风格、城市功能的布局,还是人的行为举止,都给人以国际化和现代化的感觉,从美国来的可以认为这里是西雅图,从澳大利亚来的可以认为这里就是悉尼……天津开发区从建区起就开始营造仿真的国际环境,一方面是按国际标准营造支持外商投资企业的硬件条件;另一方面,他们要使外商投资企业进入这里后,能按国际惯例办事。
梅兰日兰有限公司董事长就对这里“不找不管”的政府行为推崇备至,称企业在天津开发区像是在世外桃源。他说,正是由于开发区宽松的外部环境,使这家企业成为法国著名的斯耐德财团属下800多家企业中,发展速度最快,效益最好的一家。
当然,当企业遇到困难时,开发区管理人员不会不管,而是一定鼎力相助。
借港口之利
港口和城区自古就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早在人类文明初起的时期,人们就利用天然河流,创造出一代又一代的人类文明。今天,港口和城区的关系更加密不可分,港口的发展离不开城区的经济和技术条件,城区以港口作为门户,从海洋走向世界。现代化的新城区天津滨海新区与天津港的关系就是这样一对孪生兄弟。
天津港位于中国五大江河之一的海河入海口,它东向太平洋,远远望去,云蒸霞蔚,碧波万顷。这里,不仅有海鸥从早到晚吟唱翻飞,搬运用的门吊高耸波中,轻舒铁臂;更有万吨轮船云集,一批批集装箱簇拥。它的面前,隔海相望的是世界160多个国家的300多个港口,并与它们朝夕往来,每月近300班集装箱航班航行于70多条航线之中。它的身后,依靠发达的陆路交通,可直抵天津市区、北京、河北省、山西省和内蒙古自治区,还可横穿大西北,到达亚欧大陆深处。是环渤海地区经济协作的交通枢纽和中国中西部开发的海上门户。
天津自古就尽占漕海之利,自元朝定都北京以来,便成为中国重要的海上门户。入侵者曾从这里登陆,劫掠的物资和华工也曾从这里出境。天津港历经战火,并曾长期疏于管理,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它几乎成为死港。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三年恢复建设,1952年天津港重新开港。这一年,吞吐量从1949年的31万吨一下跃升至74万吨,1974年又突破了1000万吨,1988年突破2000万吨。近十年,天津港进入了历史上最好的时期,2001年,吞吐量突破了1亿吨,昂首进入了世界20家亿吨大港之列。
天津港的不断发展,带动了航运服务、信息咨询等新兴行业的发展,成为滨海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扩大了滨海新区和天津市的物流,增强了城区的经济影响力。
参与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高度信息化的管理是一个重要依托,1997年,天津港口的生产高度系统数据中心开通后,只要你有一台上网计算机,输入正确的密码,在世界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直接访问天津港的生产调度系统数据库,随时查阅你的货物有没有到港,有没有顺利通关,正在哪个码头上装卸,或正存放在哪一间仓库。
在天津港,如果你随便问一位外国海员:国际现代化大港到底什么样?他们都会以一种惊人的平淡告诉你——“最现代化的,不过如此!”而任何一位普通的门吊司机都会脱口而出一大串名词——什么新疆的石油、山西的煤炭、澳大利亚的红铁矿,简直是如数家珍。这些已不仅是他们工作的内容,也成了他们思考问题的一个角度,一种习惯和一种眼界。
未来,天津港将以增加吞吐量,扩大幅射功能,来提升城市的中心作用。到2010年,天津港将成为国际化深水大港和东北亚地区的国际集装箱枢纽港。
建立现代国际物流的绿色通道
滨海新区既是一个外商投资设厂的理想区域,还是一个现代物流的绿色通道。
天津港保税区经过开发和建设,已成为一个国际物流运作的区域,形成了以保税仓储为基础,以物流为中心的货物集散、分拨配送体系;展示、展销与贸易相结合的市场交易体系;贸易和加工相结合的工贸一体进出口加工体系。同时,保税区还大力发展金融、保险、船务代理、货物代理、咨询等服务业,为区内进行多元化经营和跨国经营的商户提供良好条件。
保税区与中国北方最大的贸易港——天津新港之间只有一公里,而天津港与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个港口有业务往来,定期班轮航线70多条,拥有目前中国北方最大的集装箱码头,是亚欧大陆桥国际运输线的起点之一;另一方面京津塘高速公路直入保税区,从保税区到中国北方最大的货运空港——天津机场仅需30分钟,至北京机场仅需90分钟;保税区内有铁路与国家干线铁路密切相连,这一切,十分便于开展进出口货物运输,天津港保税区的海运、陆运、空运和铁路运输的条件已构成了国际货物多形式联运系统。
作为国际货物大进大出的绿色通道,进入保税区的国外货物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消费税,就像一个国际商品流通的“蓄水池”,对货物存储保证免税,储运结合,手续简单,仓储费用低廉,货品与消费者可直接见面。对于卖主来讲,可能一次储存多次分拨;对于买主来说,可以一次订购多次提货。把原来由生产国或输出地储存的货品搬到保税区储存,更加有利于看样、订货、成交和分拨调运,缩短了国际市场和中国市场的距离,大大加快了流动资金周转,也大大提高了成交率。因此,天津港保税区已成为国际商品的重要集散地,形成了集货物仓储、分拨、配送功能为一体的现代物流模式,极大地提高了贸易效率,降低了贸易成本。进出天津港保税区的货物总值从1993年的8.6亿美元增加到2002年的65亿美元,2000多个品种的进出口货物在保税区得到及时的人拨配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