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救性发掘三峡文物侧记
张伟
 |
考古专家张森水(左)、林圣龙在研究从丰都出土的旧石器时代的石器。 |
三峡文物的保护、抢救受到了足够的重视,据有关专家介绍,国家已投入
7亿多元资金对三峡库区文物进行抢救性发掘,已实施地面文物保护项目302项;实施地下发掘项目531项,完成考古勘探面积885.2万平方米,发掘面积93.27万平方米,出土各类文物标本数万件。
早在1994年,为彻底摸清库区文物的“家底”,国家文物局组织专家学者开展了一次地毯式调查,共记录文物点1282处,其中有60多处旧石器时代遗址和古生物化石地点,80多处新石器时代遗址,100多处古巴人遗址和墓地,470处汉至六朝的遗址和墓地……
随后,我国
70多家文物考古单位派出大批考古工作者进入660公里长的三峡库区,使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建设工地同时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文物抢救发掘现场。这在世界文物发掘史上堪称史无前例,发掘出了大批珍贵文物。
截至目前,
135米水位线下的文物抢救任务已基本完成,需搬迁的已顺利拆迁,不能搬迁的也进行了文字记录、摄影摄像和测绘拓片。
除了埋藏在地下的众多文物,三峡地区还有许多地面历史古迹,对这些古迹的抢救保护,也一直在按计划进行。
闻名于史的白帝城位于三峡第一峡的瞿塘峡口,地势险要,传说西汉末年就在此建城。唐代大诗人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的千古绝句,使白帝城名声远播。白帝城一直是三峡旅游的一处胜景。
白帝城的保护工程在从2002年12月展开,并在今年4月30日完成了所有主体工程。三峡库区蓄水后,海拔只有230米的白帝城将四面环水,成为名副其实的江中孤岛。为防止涨高的江水冲刷山体,国家拨出618万元专款,在半山腰为白帝城扎上一个“腰带”,确保白帝城库岸的安全。
涪陵白鹤梁题刻是记载唐代以来长江水文资料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白鹤梁是位于重庆市涪陵区城北长江江心西侧的一段天然石梁,长 1600米、宽15米左右,以15度斜角倾向江心北岸。从唐朝以来,沿岸群众在这里记录汛期水位,文人墨客在这里吟诗刻赋,留下了大量的水文题刻,保存了长江1200余年间72个枯水年份的水文资料,具有较高的文学、艺术和水文价值,被誉为“世界上最早的古代水文站”、“世界水文史上的奇迹”。1994年以来,有关单位就白鹤梁题刻保护提出了许多方案,最后确定采用葛修润院士提出的用“无压容器”概念实施原址水下保护工程方案。目前,
白鹤梁水下保护工程已全面启动,预计在 2006年完工。 国家将投资 1亿多元将它建成一个“水下博物馆”,以后人们可像逛水族馆一样参观。
始建于明万历年间(
1573-1620)的忠县石宝寨是南方高层穿斗结构的代表作,其保护方案已确定为“护坡仰墙方案”,即用水泥打造护坡,保护石宝寨赖以生存的山体,并在护坡上修建1米高的仰墙,防止江水的浸蚀。这项工程正在进行之中。
 |
4月23日,重达2吨的张飞铜像安全抵达新张飞庙,并在正殿顺利就位。计划于2003年7月1日开馆。 |
云阳张飞庙是最受百姓景仰的建筑,也是令人关注的文物保护单位。这组园林式建筑结合山势,将中国庙宇建筑的多进院落传统,筑成“品”字形平面布局,使飞檐素墙与山石古木浑然一体,被誉为长江的“巴蜀一胜景”,
张飞庙庙内还保存有大量汉唐至近代的文物,被文史界称为“文藻胜地”。由于三峡工程建设的需要,在最大限度保留张飞庙原建筑风貌的前提下,有关部门将张飞庙整体搬迁至云阳县盘石镇。目前,张飞庙迁建已接近尾声,并于 7月1日与游人见面。 届时,它仍将与保存在长江沿岸众多的三国遗迹如白帝城、孔明碑等一起构成一个完整的三国文化带。
随着三峡文物考古工作的不断深入,峡江地区文明起源、发展,史前文化的脉络已开始清晰地展现在世人面前,考古学家兴奋地发现,三峡考古实际上是在长江流域打开另一部可与黄河流域相媲美的“中国二十四史”,从它们之间交相辉映、交流融合的一件件文化遗存中,中华文明包容百川的生命活力清晰可辨,给后人以启迪,也值得我们感到自豪骄傲。
三峡文物保护和抢救工作采取了“两重两利”方针,即“重点发掘,重点保护”、“既要有利于文物保护,又要有利于重点建设”。令人多少感到遗憾的是,在整个库区 2500万平方米的地下文物储藏量中,由于人力财力和时间的限制,规划发掘面积仅为190万平方米,占总量的8%,也就是说,其余的非重点文物不得不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