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永远的“猿声”
——三峡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
马 明
“长江三峡又能听到猿啼了!”三峡风景名胜区巫山县28岁的导游黄静说,她1994年开始做导游时,还很少看见猴子,但现在三峡一带的崇山峻岭中,都能见到猕猴的身影,听到它们的啼叫。游客们看到猴群时都非常兴奋,又拍照又摄像。
从北京来的游客孔祥剑说:“看到三峡猴让我无比惊喜。没想到这里森林覆盖这么好,水这么清,还能耳闻目睹古诗中‘两岸猿声啼不住’一幕胜景!这让我对三峡地区的生态和环境保护放心多了。”
10年拯救猿声重啼两岸
 |
三峡库区巴东沿渡河的金丝猴保护区。 |
三峡工程中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一直牵动着世人的心。
事实证明,10年来,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对三峡环境和生态保护高度重视,各有关部门认真履行职责,在建设过程中,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不仅把工程对环境的不利影响控制在最低程度,而且借工程建设的契机,兴利除弊,初步实现了三峡地区生态与环境的综合治理。“两岸猿声”的再现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
10年前,随着三峡工程的开工,恢复三峡库区生物多样性,包括还给日益减少的三峡猿猴一个良好的自然生存环境也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据当地官员介绍,为了培育和维持适宜猴子生活的生态环境,库区和周边各县、区都建立了林业管理站,禁止伐树,发动农民栽种竹子,营林造林。在巫峡猿猴生活集中的巫山县,10多年前就开始对猿猴进行人工辅助喂养,县里指派专人对峡中残存猴群定时定点发放玉米做猴粮,当时的猴子数量只有几百只,经过10年保护,现在猴群已繁衍至近万只,每年发放的猴粮已达40吨以上。正是猿猴种群数量的增加,让来三峡旅游的游客们更多地领略到了三峡的诗情画意。
世纪工程环保先行
中国政府早已把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在三峡工程决策兴建前,就依法编制了《三峡环境影响报告书》,在初步设计报告中又专门编制了《环境保护篇》。1994年,国务院三峡建设委员会批准了《长江三峡工程水库淹没处理及移民安置规划大纲》,明确规定了移民安置必须编制相应的环境保护规划。1999年1月,国务院批准了《长江上游水污染整治规划》,提出了2010年前的综合整治方案。在有关生态环境建设投资上,国家将三峡库区列为重点并在资金上予以保证。在此基础上,2001年由国家计委组织编制了《三峡库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规划》和《三峡库区水污染防治规划》。可以说,三峡工程对生态与环境保护的重视,在中国大型工程建设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在编制生态环保规划的同时,国家采取有力措施,确保生态环保规划认真实施。1995年,三峡建委办公室会同国家环保局组建了跨地区、跨部门庞大的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监测系统,对三峡工程涉及的生态和环境问题进行全过程跟踪监测。
2001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专门成立了三峡库区水污染防治领导小组,制定了《三峡库区水污染防治规划》。国家将在2009年之前,投资392亿元用于三峡库区及其上游流域水污染防治。
三峡水库长达600多公里,水域面积超过1000平方公里,水库蓄水后将会淹没30多万平方米的公共厕所,4 万多座坟墓,4000多处医院、兽医站、屠宰场等有污染源的场所。这些特殊处所的位置和规模都详尽登录在册,并且通过化学药物处理后用填埋等方法进行了妥善的处置。
保水土减污染已见成效
由于在三峡建设中坚持把好环保关,投入巨额资金用于改善生态、治理污染,10多年后的今天,三峡库区生态环境状况不仅没有进一步恶化,而且有了多方面的改善,成效相当显著。
从上世纪80年代末,三峡库区即被列入国家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区,10多年来国家已投入2亿元以上进行水土流失的防范治理。21个县市年均投资在100万元以上,成为中国在长江流域实施的水土流失治理工程中投资强度最大的地区。另外,中国还投入巨资在三峡库区实施了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项目等生态保护措施。
重庆森林增长速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4倍
多年来重庆市在国家资金的支持下,环保事业和生态建设快速发展,每年都有雄心勃勃的计划付诸实施。
如2003年,重庆在林业方面准备继续退耕还林500万亩,完成天然林保护工程;森林病虫害防治率要达到75%,成灾率控制在万分之五以内;林业案件的查处率要达到90%;新建市级及其以上森林公园5个,自然保护区3个等。据悉,重庆市已经连续数年森林增长速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4倍。
对与三峡工程配套的环保和生态建设,国际机构和组织也提供了大力支持。2002年11月,世界银行向长江中上游云南省、贵州省、湖北省和重庆市提供总额1亿美元的贷款支持,用于进行水土保持。三峡库区大部分县市区都被纳入了资助范围。世界银行在我国的投资已涉及许多方面,但涉足三峡生态环境建设还是首次。
濒危珍惜野生动植物有了新家
与工程建设进行同时,国家组织科研机构对库区受影响的动植物进行了调查,并分别拟订迁移、繁殖和保护的方案,到2003年已完成库区珍稀植物30种、库区主要优势植物73种的迁地保存,一些国家重点保护动植物如中华鲟、荷叶铁线蕨、疏花水柏枝等都获专门安排,有了自己的新家园。与此相配合,国家批准在三峡周边建立了一批陆上和水上的自然保护区,保护受工程影响的陆生和水生生物。
今年3月,4万余条桃花鱼被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科学家们安全迁移到秭归县永乐、黄家淌水库及茅坪风景区。至此,国务院三峡建设委员会、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对桃花鱼实施“移民”抢救的行动基本完成。
 |
珍稀美丽的桃花水母 |
桃花鱼学名桃花水母,呈扇状,扇径仅1至2厘米,身如伞,晶莹剔透,每年春上,当江上桃花盛开季节,水下便如桃瓣飘落。据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介绍,桃花水母是目前世界上最原始的无脊椎动物,被列入濒危动物红色名单。可以说,桃花水母的安全“移民”,对科学研究、对保存珍贵物种、基因具有重要意义。
今年4月,还有56种三峡珍稀濒危植物和三峡特有植物终于落户宜昌国家珍稀濒危植物繁育区。这个繁育区占地2公顷,转移来的所有植物悉数存活。“住户”中包括被收入《中国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的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有珙桐、水杉、红豆杉等6种,二三级保护植物巴东木莲、香果树、金钱槭等,还有三峡特有植物疏花水柏枝和荷叶铁线蕨等。专家介绍说,如果不及时抢救,三峡大坝蓄水后,它们就有可能从此灭绝。
警钟仍在响环保不停步
虽然三峡生态和环境保护已经取得了很大成绩,但目前的情况亦不容乐观。比如这一区段上城市污水和工业废水的排放,有相当部分还没有达到国家标准,有些地方还出现了排污增加的问题;彻底解决可能还要花费相当的时日;沿岸植被在大坝蓄水后无疑会有大量消失,移民迁建过程又大量开垦了坡地,因此水土保持在相当长时期内还是一个艰巨任务;三峡工程建成蓄水后,库区将变成流速缓、滞留时间长、回水面积大的人工湖,水体稀释自净能力减弱,如不采取有效措施,污染问题很可能会反弹。曾经有专家推测,大坝蓄水后重庆江段污染物浓度可能在短期内比建库前升高30%左右。
据介绍,国家和地方政府对三峡工程陆续建成后的环保和生态问题继续给予高度重视,将继续投入巨资用于治理、改造、保护。另外,库区的城市、乡村也将继续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在中上游进一步开展大规模植树造林,以便尽早从源头上控制住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