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移民:破解世界级的难题
徐晓燕
黄玲
 |
三峡移民的新居 |
三峡百万大移民被称作“世界级难题”,移民规模和安置难度堪称世界之最,是一项史无前例、没有成功经验可借鉴的系统工程。这是一次空前的移民。世界上百万人口以下的国家有 30多个,而三峡库区最终移民人口将达到113多万。到2009年,三峡库区将搬迁湖北省和重庆市共20个县(市、区),13座城镇(城市、县城),116个集镇。世人担忧,中国有能力完成人类有史以来的最大工程移民吗?难以割断的故土乡情,难以丢弃的良田沃土,还有那从祖辈就开始居住的家园……移民们能否顺利地完成崭新却又陌生的生活转换?世界注目,这些热恋故土的人们能否迁得出,安得稳,走上富裕之路?中国政府经过十年努力,不断对三峡移民政策进行科学的调整,圆满完成二期移民任务,使三峡工程能有序正点推进,实现了6月1日下闸蓄水的目标。
在移民外迁的日子里
,这样的情景常常打湿我们的眼睛:就要登船、上车了,告别的人还手牵着手,你一言我一语,话语滔滔;带上那祖传的泡菜坛子,家乡土地上的种子,老屋前挖起的小黄桷树苗……乡情依依。故土难离,家园难舍。重庆云阳移民外迁上海,县里的干部告诉移民,上海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那里的生活比在云阳好。可不愿外迁的移民说,上海有云阳这样好的脐橙树吗?
但“搬迁”来临的时候
,他们还是毅然将国家利益放在了前头。到今天,三峡库区大部分移民“就近后靠”搬迁新地;另外部分移民远赴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11个省市落户安家。从山区到平原,由种柑橘、苞谷变成种水稻、棉花,开始了全新的生活。
百万移民中的难点在于
40多万农村移民,库区的安置容量十分有限。针对这一情况,中国政府于1999年对移民安置做出调整,改变原先“就地后靠、以土为本”的方针,实施就地安置与异地安置、集中安置与分散安置、政府安置与移民自找门路安置相结合的政策,针对三峡库区移民问题提出了“开发性移民”的新模式。
“开发性移民”由政府利用移民经费,开发本地资源,创造出优于过去的生产和生活条件,促进库区经济繁荣,使移民长居久安。目前,中国已在库区投入了近 300亿元移民资金。
从单纯依靠库区安置到部分外迁,移民搬迁方式的转变使三峡库区正在走出土地容量严重不足的困境。
借移民之机,库区农业模式正在发生变化,已实施的高效生态农业项目有
100余个。走进三峡库区,一条条新开的梯田种满了脐橙、李子、桃等经济作物,乡镇企业、个体商业星罗棋布。
库区
13个城镇已基本完成复建,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都发生了历史性的跨越。专家指出,搬迁给这些城镇规模的扩张、工业结构的调整、功能的更新、生活质量的提高、投资环境的变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三峡库区一个个新的城镇体系正在形成。
移民是对库区人观念的巨大冲击,这些听惯了船工号子的三峡人,普遍存在对故土依依不舍的情结。观念转换是痛苦的,但观念一旦转换,往往会变成巨大的精神财富。外迁广东博罗县的巫山移民刘迎春,被当地发达的经济环境所吸引,拿出自己多年的积蓄,办起了一个灯饰配件厂,成为外迁移民第一厂。
从巴东县城关镇外迁到湖北沙洋三峡村的焦荣龙,原来在巴东开出租车驾船,每天的收入不下 200元,考虑到将来长远发展,他举家外迁到沙洋。在与别人同期建设好新房的同时,焦荣龙又投资3万多元建成家庭酒厂和养猪场。这位最先“冒险”的移民自信地说:“我抢先的目的就是要抓住农场对我们移民三年半免除各种税费的优惠机会,尽早摆脱困难期。金窝银窝还靠自己动手才能致富。”
 |
家园难舍 |
与此同时,库区也是目前东部沿海企业在西部投资最多的地区之一。库区企业借搬迁的机遇,打破地域局限与发达地区企业开展了多种方式的合作,库区成为名牌汇集之地。对外开放,正在成为库区社会经济发展的一大主题。
据统计,三峡工程移民工作已累计搬迁安置移民
70余万人。库区主要移民区县,居民储蓄余额增长了六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三倍,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两倍多。百万移民的世界级难题逐步正得到破解。
巴东新貌
三峡工程涉及到鄂渝两省市的
20多个县市,鄂渝交界的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巴东县是恩施州惟一的三峡库区县,峡江风景、文物考古、科技生态、古今人物都引人注目。
湖北巴东地处库首,有
5个乡(镇)涉及移民搬迁,是移民大县。
不久前,记者踏访巴东,深切地感受到巴东人在为三峡工程做出牺牲与奉献的同时,抓住三峡工程千载难逢的机遇,坚持开发性移民,从经济到政治、从社会到文化、从生活方式到思想观念,都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和挑战,
如今的巴东新城是由
7个小区组成的中等城市框架。只见一座座高楼在街道的两旁耸立,远处正绽放的油菜花争春争俏。四车道的水泥街道上,车轮飞旋,往日的灰尘滚滚已不存在。华灯初上,巴东移民新城的各个小区就变成欢乐的海洋。宽敞舒适、设施齐全、布局合理的社区活动场所上,由社区组织或市民自发组织的各种文化活动轮番举行,曾在狭小天地里生活了一辈又一辈的山城人在感叹生存空间越来越宽阔的同时,也真切地体会到三峡移民给自己文化生活带来的新内容。
正在建设中的巴东长江大桥气势非凡。这座总投资高达3.2亿元特大桥桥墩高达291米,为巴东人争下了亚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名头。据报道,巴东大桥135米水位线下的工程已经完工,蓄水不会对工期带来影响,大桥将按照计划合龙。巴东另外一个亮点是政府大楼前的巫峡广场,不仅平坦宽广,其设计亦十分精妙。广场上一尊雕塑,似鹿似马,朝东展翅欲飞。
高楼、长街、车流、人们的欢声与笑语,组成了一派繁华。巴东电信、广电更是全州一流,全省少有,程控电话、数字通信已覆盖全县每个乡镇。
巴东山城人如今饮用的是花了
3700万元人民币、从万福河引来的自来水,光隧道就打了18公里多。在库区,沿江的山腰中到处可见一片片移民新村,一条条新开的梯田栽满柑橘、桃李等经济作物;建筑、运输等企业星罗棋布;农村住房结构、生态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沼气池、“卫星锅”比比皆是,传统农业模式正在悄悄发生变化。移民说,这些都得益于开发性移民。
神农溪船歌
嘿——哟——呀!嘿——哟——呀!一声声高亢宏亮的船工号子,就像一曲悠悠扬动听的歌声,回荡在幽深秀丽的神农溪上。
国际旅游景点——神农溪,位于长江三峡深处,鄂渝交界的湖北巴东县境内,神农溪,是一条神秘、古老、开放的小溪。在神农溪上,许多土家族农民祖祖辈辈当船工。
20世纪80年代初,养在深山人未识的神农溪才被国内外游客发现,其“雄、险、秀”的景色,和原始古朴的“豌豆角”小木船,备受中外游客的青睐。到目前为止,已有美、日、法、德、英、俄罗斯和港澳台等1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中外游客来神农溪漂流观光。
今日船工生活有了很大的变化:栋栋楼房各展风姿,有的房顶上还安了“一口大锅”——卫星地面接收器。神农溪旅行社的导游介绍说,过去神农溪只有十来条“豌豆角”小木船,为沿溪两岸农民运送盐、布匹、种子、化肥等生产生活用品。现在公路通了,交通也方便了,就用来搞旅游。到目前为止已发展到 115条,船工达690人,其中近500人属三峡移民。现在船工的年收入平均近万元,是过去的近40倍,有85%的船工家修建了水泥平台房,家家买了电视机、收录机、沙发,大部分还买了影碟机。安装卫星地面接收器100多家。神农溪出了50多名大学生。
三峡移民第一城――秭归初显魅力
站在三峡工地制高点坛子岭远眺,长江与茅坪溪交汇处,一片白色建筑群分外抢眼。秭归新县城,就像一个白玉盆景镶嵌在青山绿水间。
建设三峡工程,处在淹没线下的秭归县城必须搬迁。新县城按高标准环保目标规划设计,选址在三峡大坝附近茅坪溪。
1998年9月,秭归县城整体搬迁,成了三峡移民第一城。
秭归新县城,不久前获国家建设部授予的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中国人居环境奖是与国际接轨的中国城市建设管理最高荣誉奖,在两届评选中,只有深圳、厦门等少数城市入选。范例奖是其中对县级城市、区的最高奖。
外国移民专家赞叹三峡移民安居乐业
一天,来自罗马尼亚、美国、南非、德国、澳大利亚、英国、喀麦隆、
ADB(亚洲开发银行)和中国台北、河海大学、国家三峡建设委员会、水利部的19名中外移民专家,在湖北省宜昌市领导的陪同下,对宜昌的移民情况和城市建设进行了为期两天的参观考察。
19位国内外移民专家首先来到茅坪镇银杏沱村,对移民安置小区进行考察。随后,专家们考察了秭归县综合大楼和移民对口支援企业——AB三峡针织有限公司。专家们对宜昌三峡移民安置开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美国亚利桑纳大学西奥多
? 埃德蒙 ? 唐宁教授说:“通过到中国的考察,让我大开眼界,知道了什么叫开发性移民,我要将这次考察的所见所闻带回美国去,让他们知道中国的移民和中国的变化。”
三峡移民知多少